一、记录技术

一、记录技术

在进行ABR测试之前,应先了解病史。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测试的目的、听力减退的病史,有无头部外伤、饮酒、用药史,有无内科或神经科疾患。

传音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可影响脑干反应的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特别是高频听力减退的患者,可使脑干反应难以分析。因此测试ABR之前应先作纯音测听,如不能测听则应通过询问病史估计有无高频听力损失。

(一)引导程序

1.脱脂 用乙醇棉球脱脂,极间电阻应<4kΩ。

2.电极位置 记录电极放置在颅顶,参考电极放置在同侧耳垂内侧,额部接地,一般用银盘电极加导电膏。

Stockard等指出,耳周电极的位置最为重要,微小的变动即可引起波峰振幅和波形的明显改变。耳垂内侧位是得出最大波Ⅰ振幅和最少刺激伪迹的位置,且易于重复。

应检查电极以避免50Hz伪迹,保证记录系统不会因为电极不好而从地线记录。如从地线记录就会得出畸形的反应而做出异常反应的报道。

用两个导联——颅顶至同侧耳和颅顶至对侧耳同时记录同侧和对侧对刺激的反应,并比较两侧的波峰振幅、潜伏期。这有利于提高波峰辨认的阳性率,特别在异常反应时更有帮助。

3.刺激声类型 一般用短声或高频短音,刺激声相位交替,刺激间隔时间为75ms,耳机给声。同侧刺激同侧记录,以及同侧刺激对侧记录。

4.放大器增益 应在10 000倍左右,增益应尽可能大,直至受试者休息时电信号能通过伪迹排斥线路(在±10μV)以及紧张时能将噪声信号排斥。

5.滤波带宽 如低截止频率低于100Hz,则肌电和脑电活动可污染反应,高于100Hz,反应的较慢成分会失真,特别是波Ⅴ后的负波。会使波的振幅比改变并使波Ⅴ难于辨认。高截止频率低于3kHz,峰潜伏期可有相应变动和振幅改变,高于30kHz不会增加有意义的信息传入,而只会使高频噪声变明显。

6.刺激重复率 重复率越低,波越清晰,但测试需时越长。增加重复率,振幅变小,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延长,测试时间缩短。现在一般用11.1次/s的重复率。用30~50次/s的重复率只适于查听力而不适于神经检查,因为只有波Ⅴ清楚而波间潜伏期难以判断。

7.叠加次数 每次叠加2 048次,并于每个刺激强度重复1次,必要时重复4至8次,直到得出波Ⅰ、Ⅲ及Ⅴ(或肯定它们消失之后),重复后出现的潜伏期相差不应在0.1~0.2ms以上,最好振幅在5%的变异范围之内(但在紧张的患者不易如此)。当振幅小或波形失真时,只有再叠加一些反应才能证实波峰的存在。单次不能重复的反应,可由于将肌肉活动的反应误认为脑干反应而得出错误结论。波形变异的最常见原因是肌伪迹,而不是脑干异常。

在能清晰辨认波Ⅰ、Ⅲ及Ⅴ时,或证实对每侧耳进行刺激都引不出时,检查才可结束。

(二)阈值的判定

用70~80次/s的短声刺激,在95%以上的正常成分,对30dB nHL以下的强度,平均4 000次,可记录到>0.1μV的可辨认的脑干反应波Ⅴ。在成人对10次/s的短声,可于短声行为听阈上6dB得出可辨认的脑干反应。正常婴儿对短声的脑干反应阈为:出生时30dB nHL,1岁时20dB nHL,5岁时10dB nHL左右。Ryerson及Beagley报道,在2~3岁的幼儿,经鼓膜在鼓胛上记录耳蜗电图得出的阈值平均比脑干反应的阈值低12dB;从外耳道记录的ECochG阈值与脑干反应的相同或较前者稍高。

由于重振性感音性听力减退患者阈上反应的振幅增长很快,所以其阈值比正常人的较易精确地得出。而另外一些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能受中枢时间整合(temporal integration)作用降低的影响,因此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短声刺激时,脑干反应阈和2~4kHz的纯音行为听阈最接近,在高频听力损失明显的患者,脑干反应也可通过较低频率的反应区引出。

短纯音刺激时,脑干反应阈平均在行为听阈之上10~20dB。

脑干反应并不能全面反映听觉系统各部分的活动情况。可能某些疾病会侵犯脑干反应的神经径路,却不影响听觉的传导。脑干反应是神经纤维的同步化反应,而单纯的听敏度是由中枢的时间整合作用决定的,因此,正常ABR反应阈要高于主观的纯音测听阈值。

(三)振幅及潜伏期的量取

ABR的振幅,有人计算颅顶正峰到后面的颅顶负谷间的振幅,在波Ⅴ计算从较高的Ⅳ或Ⅴ峰到后面波谷的最低点,不管这一最低谷在波Ⅴ、I的前面或后面。也有人采用对波Ⅰ和波Ⅴ计算正峰到负谷的振幅,波Ⅱ、Ⅲ及Ⅳ计算负谷到正峰的振幅的量取方法。

无论哪一种量取方法均以各波的波峰为参考点,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方法:①从峰顶到前一个或接下去的波谷;②从峰顶到基线。图5-4为两种方法的示意图。潜伏期的量取其起点一般是从电脉冲给予转换器的时间算起,至电位的起始点为真正的潜伏期。作为研究性的工作则从声音到达鼓膜的时间算起。但电位的起始点很难确定,所以通常以各波的峰尖为电位的“起始”点,以此方法来量取的潜伏期为峰潜伏期。如果波峰不能重复时,则取两个峰的均值,如果波峰是宽的或平滑的,则用延伸线的方法,取其两根斜线的交点。

图5-4 ABR各波振幅和潜伏期量取方法

A.波Ⅴ的波峰至波谷幅度;B.波Ⅴ的波峰至基线的幅度;C.波Ⅰ的峰潜伏期

(四)波的辨别

一般依靠潜伏期和某一波的前面或后面有几个波来辨认脑干反应的波形,波Ⅴ随后往往是一个大的“切迹”。

从估计听阈来说波Ⅴ最重要,对神经耳科检查来说波Ⅰ、Ⅲ和Ⅴ最重要。

1.波Ⅰ 波Ⅰ是计算其他各波的基准,因此辨认波Ⅰ尤为重要。波Ⅰ应与CM及刺激伪迹相鉴别。在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老年,波Ⅰ的振幅较低甚至波Ⅰ缺失。此时增加刺激强度,减慢刺激重复率或从外耳道中记录,可使波Ⅰ振幅加大。减小刺激强度,使波Ⅰ潜伏期延长,可与潜伏期不变的CM相区别。改变刺激极性或用交替变换极性的刺激可使CM的极性改变或将CM抵消,对波Ⅰ则无影响。从对侧记录到的波Ⅰ的振幅低得多,但波Ⅰ后的负波一般较明显。对侧和同侧记录间的差异可指示波Ⅰ峰的位置。

2.波Ⅲ 波Ⅲ振幅一般高于波Ⅰ,最好是比较同侧和对侧记录来辨认波Ⅲ。对侧记录中波Ⅲ振幅较低,潜伏期较短,与波Ⅱ较接近。波Ⅲ偶可为分叉型,这时难以肯定用哪个峰来计算。如果对侧记录中只有一个峰或改变刺激极性时只剩下一个峰,则可用这个峰。

3.波Ⅴ 波Ⅴ常是最高的一个峰,而且后面继之以一明显的颅顶负波。改变给声重复率和降低声强,对波Ⅴ出现率影响较小。在其他波消失后波Ⅴ还可继续存在。波Ⅴ和Ⅳ和合成一“Ⅳ~Ⅴ”复合波。在波Ⅴ或Ⅳ~Ⅴ复合波下降段中仅呈一细小的曲折点时,可导致混淆。有时在较低的刺激强度时可将两个波分开。而从对侧记录中波Ⅴ几乎总是和波Ⅳ分开的。对侧记录波Ⅳ比同侧记录常迟0.1~0.2ms出现。另一种可错认的模式是波Ⅴ发生在波Ⅳ的负波尚未达到谷底之前,这从对侧记录中只有波Ⅴ而Ⅳ多已衰减可资辨认。一般情况Ⅳ~Ⅴ复合波有六种变化(图5-5)。

图5-5 ABR波Ⅴ六种正常变化波形

A.波Ⅳ~Ⅴ并未分离,仅出现一个单一的复合波;B.Ⅳ~Ⅴ波分离,Ⅴ波比Ⅳ波高;C.Ⅳ波比Ⅴ波高;D.波Ⅴ显示为在波Ⅳ上一个弯曲(切迹);E.波Ⅳ显示为在波Ⅴ上一个弯曲;F.波Ⅳ和波Ⅴ显示为相同的高度

(五)波形

ABR的波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约有5%的正常人波Ⅰ峰分叉(双峰)。波Ⅲ为双峰的也占5%左右。双峰在较高声强级时出现。波Ⅳ~Ⅴ有6种形状(图5-5),15%Ⅳ~Ⅴ合为一峰,45%波Ⅳ<波Ⅴ,30%波Ⅴ振幅低于波Ⅳ,10%波Ⅳ和波Ⅴ相等(Picton等1981)。约有1/3的人两侧的波Ⅳ~Ⅴ形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