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简史
2025年08月10日
一、研究简史
一般认为,对听觉系统的研究始于16世纪中叶,但实际上人们对听觉的认识远比这早得多。西方最早在公元前4~5世纪就有关于对听觉机制推测的记载,当时已认识到听觉与空气的扰动有关。公元2世纪,Galen描述了外耳、中耳腔和听神经的解剖。
16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一系列耳解剖研究。1543年,Vesalius发现了中耳的听骨链,Eustachius发现了咽鼓管,Fallopius发现了包括耳蜗在内的骨迷路。1566年,Coiter出版了第1本关于听觉的专著,详述了声音是如何从外耳经过中耳和耳蜗传到听神经的。1683年,du Verney注意到耳蜗内的基膜宽度变化与听觉共振的关系,提出听觉共振学说的雏形。1760年,Cotugno发现耳蜗中充满液体。
听觉系统实质性的研究和听觉理论的提出始于19世纪。由于显微镜技术的改进,人们能够开始观察和研究耳的微细结构。Corti描述了耳蜗内的许多微细结构,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官——螺旋器,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柯蒂器(organ of Corti)。当时,他将螺旋器描述为由许多听觉小棒组成的结构,认为这些听觉小棒可以构成一套频率调谐振荡器。不久,Deiters根据他的解剖研究结果,对柯蒂器的描述进行了修正,即Corti描述的“听觉小棒”实际上应该是拱状结构。这些发现及物理声学的发展导致了后来听觉共振理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