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典型的成人皮质电位(或颅顶慢电位,SCR)包括在50~75ms处有时出现一个小正峰(P1),在100~150ms处的一个大负峰(N1),175~200ms处一个大正峰(P2),以及后面在200~250ms处出现一个低负峰(N2)和300ms左右处的正峰(P3)(图11-1)。

图11-1 典型的成人听诱发皮质电位

1.标识 按峰的正、负极性和潜伏期分别标为:P50、N100、P200、N250及P300。Davis将颅顶慢皮质反应分为醒觉的(N90-P180-N250)和睡眠的(P200-N300:N600→P)两种。他认为醒觉慢反应主要来自一级皮质投射区。

2.滤波 由于慢反应主要集中在4~6Hz的频率范围内,因此可用很窄的滤波带宽来排斥电源干扰(50Hz)及肌源性伪迹等。临床用1.6Hz高通至13.6Hz(或16 Hz)的低通滤波。

3.刺激声

(1)频率:采用相同感觉级250、500及 1 000Hz纯音引出的反应振幅基本相等,1 000Hz以上每提高一个倍频程振幅减小约20%。

(2)强度:Autinoro等(1969)得出在低频和中频时刺激强度(dB)和反应振幅(μV)之间有线性关系,用这一关系可估计听阈。很多作者报道刺激强度增加时,峰-峰振幅加大,潜伏期缩短。但Rapin等(1965)报道,短声诱发的反应其潜伏期受刺激强度变化影响很小。

(3)刺激时限:多数作者同意慢反应是一种给声反应(起始效应),用25~50ms的刺激时限即足以辨别频率,并无明显的振幅减弱。

(4)刺激上升时间:Onishi及Davis(1968)和Skinner及Jones(1968)分别报道,对慢反应来说刺激的上升时间不应超过30ms,用25~30ms的上升时间既可防止喀哒(click)伪迹又可保留足够的突发性以引出清晰的反应。

(5)刺激重复率:Davis等(1968)报道在每次刺激后慢反应需10s左右才能恢复,Keidel及Spreng(1965)则发现如长到30s左右反应振幅还会稍有增加。重复率太快就会使N100、P200振幅减小。慢反应至少要叠加平均32次(Davis等,1966,其他作者多主张叠加50次以上),如用10s的重复率,就要用较长的时间。所以临床一般用每1~2s给声1次的刺激重复率。

(6)双耳给声刺激:双耳同时给相同的刺激会使N90-P180增大20%左右。

(7)对侧加掩蔽:如单侧耳聋,测试慢反应用短纯音时传至对侧的可能性和一般纯音测听相同。然而对于儿童等难以了解其听力情况的受试者,加噪声掩蔽更为困难。

(8)不规则地重复给声:随机地不规则地重复给声,反应振幅大,有利于平均器排斥规则的干扰(如EEG的α节律等),并有助于改善受试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