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肌源性(声动)反应

一、中期肌源性(声动)反应

耳后肌反应(postauricular muscle response,PAR)是声动(肌源性)反应中的一种(Davis,1965)。前几年,一些作者对PAR反应做了大量的研究,曾临床用于估计儿童听阈和诊断脑干病变(多发性硬化)。听诱发PAR反应曾被称为中期肌反应或肌源性中期反应,是一组出现在13~30ms的三相波(图8-2),单耳给声刺激可引出双侧反应。

图8-2 听力正常者声动反应波形

Robinson及Rudge(1977)报道,在正常人同侧刺激时10%的受试者引不出PAR反应,40%双侧都引不出反应,PAR反应的振幅有较大的差异(5~15μV)。受试者紧张、低头或仰头可影响PAR反应(图8-3)。头向前,耳后肌张力增大,PAR幅度变大,头平直则变小,当头后仰时更小。可见PAR幅度受耳后肌的张力影响较大。

图8-3 肌张力对声动反应的影响

受试者男,54岁,重复记录能获得稳定的波形

(一)测试方法

刺激信号为短声(方波,波宽为90μs),每秒10次,耳机给声,刺激强度可调范围0~115dB SPL,放大器滤波范围为0.08~1.5 kHz,叠加次数一般用256~1 024次。

受试者平躺于床上,一般情况头向前倾,亦可将头偏向刺激耳对侧,使之保持一定的肌紧张状态。受试者必须配合,注意倾听。刺激一耳,作同侧或对侧记录。

(二)电极位置

记录电极放在耳后肌处,参考电极放在耳垂,前额接地,可获得比较大振幅的耳后肌声动反应;将记录电极放在耳后肌处,参考电极放在颅顶,同样记录到和上述波形相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的反应。

(三)主要特征

①肌张力增大时,反应增大;②双侧性;③阈值较高,如图8-2反应阈为60dB SPL;④潜伏期在12ms左右。

(四)临床应用

因为耳后肌收缩反应其反射弧同镫骨肌收缩的反射弧,所以可用来诊断此通路上的病变。

1.面瘫 图8-4是一位左侧面瘫的患者的图形,右侧记录均能有声动反应的波形,左侧则未能记录到。进一步证明,面瘫患者是垂直段以远的外周性神经麻痹。

图8-4 面瘫声动反应波形

患者男,53岁,双耳听力正常,右侧面瘫

2.听神经瘤 图8-5所示为左侧听神经瘤患者的波形,刺激右侧时左右耳后肌均能显示反应(箭头所示),刺激左侧时,左、右耳后肌均无反应。说明患侧(左)听神经通路有障碍,而面神经及右侧脑干中听觉到面神经的通路尚未受损。

3.多发性硬化症 图8-6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波形,两耳同侧记录均出现声动反应,而对侧记录无声动反应,提示脑干中间交叉部分受损较重。

图8-5 左侧听神经病ABR和声动反应波形

女,28岁,左侧听神经瘤(直径2cm),示ABR和声动反应波形

图8-6 男,40岁,临床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示声动反应波形

4.新生儿听力评估 早期的婴幼儿(0~6个月)听力筛查往往通过听觉引起的肌源性反应如眼动、颈部转动等来粗略观察婴幼儿的听力状况,但这种主观判断有一些误差。新近有应用耳后肌源性声动反应(PAR)来评估婴幼儿听力以及语言发育。作者测试了106例低体重(≤1.5kg)婴幼儿(1~21个月)的PAR,其中88例在60dB nHL可引出阳性反应(正常),余阴性者中4例有感音神经性聋,6例分泌性中耳炎。这106例儿童中有90例在平均27个月龄时跟踪了语言发育情况,75例当初PAR正常的儿童中67例语言发育正常,8例因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痉挛、语言环境等问题造成语言发育迟缓。另外15例当初PAM测试异常者中有11例语言发育正常,包括当时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感音神经聋的儿童中有3例语言发育迟缓,1例全身发育迟缓。因此作者认为,对NICU的婴幼儿测试PAR,如60dB nHL反应阳性者可提示有保证语言发育正常的听力水平。

5.作为中枢可塑性研究的指标 听觉中枢可塑性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探讨中脑可塑性,记录有高频听力损失的新生猫的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的声诱发电位及其阈值,所有刺激声为频率特异性好的短音(tone pip),并观察脑干-中脑通路中的频率定位,发现用与模型猫听力图中高频听力损失相同的频率短音刺激时,ABR和PAR的振幅增加,结果提示可能比正常时更多神经元参与了该频率区域的活动。笔者认为在中脑通路处这种异常的频率区域重新激活是由于耳蜗基底圈长期缺失产生的频率重组现象(或可塑性)。

6.对小耳畸形儿童耳后肌反应的监测Takagi等测试正常儿童的PAR和小耳畸形患儿的正常耳侧PAR,发现健侧与患侧PAR之间无差异,正常儿童与小耳畸形患儿正常耳的PAR之间也无差异。提示耳后肌发育不影响PAR,可用PAR来评估小耳畸形患儿的听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