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电位的起源及其机制的研究
(一)起源研究
目前,有关40Hz AERP起源的解剖学基础尚无统一认识。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皮质或皮质下(中脑或丘脑)。Spydell(1985)记录了10名经影像学和手术证实有中枢病变(中脑5例,颞叶5例)患者的40Hz AERP,发现中脑病变者的40Hz AERP幅值减小,而颞叶病变者则不受影响Gu等(1988)也有相似的报道。我们的动物实验也证实,豚鼠一侧颞叶皮质损伤后对40Hz AERP的相位和振幅影响不大(图7-3),但是不少作者认为40Hz AERP起源于大脑皮质。
图7-2 同一受试者清醒与睡眠状态40Hz AERP比较(1kHz短音)
图7-3 一侧颞叶损伤对40Hz AERP振幅和相位无影响(Cz记录)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否40Hz AERP仅存在一处解剖学起源?为此,我们于1998年对10名健康自愿受试者进行了测试。实验采用三组相互垂直的电极对:鼻根-枕骨隆突(X轴),两侧乳突(Y轴),颅顶-第7颈椎(Z轴)。刺激声为0.1ms极性交替的短声。三组相互垂直的电极对记录到的电位用三维偶极子轨迹方法(three-channel lissajous'trajectory,3-CLT)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带通滤波和频谱分析技术来观察40Hz AERP波形特征。当带通滤波为3~50Hz, 40Hz AERP波形特征为在100ms内出现四个相距25ms的准正弦波(图7-4A);频谱分析见其能量集中在25.03~49.86Hz,接近40Hz处能谱的峰值达到最大(图7-4B)。当带通滤波为3~100Hz,波形特征为在100ms内出现8个波,即每25ms内各有2个波(图7-5A),其主要能量分别位于24.44~46.78Hz和66.72~89.51Hz。频谱中两最大峰值相距约40Hz(图7-5B)。当带通滤波3~150Hz,波形特征为在100ms内出现12个波,即每25ms内各有3个波(图7-6A);其主要能量分别位于23.49~45.82Hz、69.14~92.46Hz和116.62~134.95Hz;三个能量峰值间顺序两两相距大约40Hz(图7-6B)。当带通滤波3~300Hz,其波形特征为在100ms内出现4个潜伏期相同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即每25ms内各有一完整的脑干诱发电位和一个神经源性的中潜伏期反应(图7-7)。以上结果表明,经典的40Hz AERP波形实为特定的带通滤波和扫描时间所决定,提示40Hz AERP可能不只一个神经核团,而是多个神经核团参与。随着带通滤波增大,电位中有较高频率成分出现,但它们仍以40Hz的节律重复。图7-7结果说明,从耳蜗到下丘的各个听觉结构均以40Hz的节律在重复。鉴于40Hz AERP所用实验参数的限制,尚不知下丘以上听觉结构是否也有同样的表现。
图7-4 3~50Hz通滤波时的波形特征
A.带通滤波为5~50Hz时100ms内出现四个类正弦波;B.带通滤波为3~50Hz时,40Hz AERP的频谱分析能量峰值大约在40Hz;C.带通滤波为3~50Hz时,3-CLT结果显示电位轨迹为4个圆圈
图7-5 3~100Hz通滤波时的波形特征
A.在100ms扫描时间内,每25ms有两个波峰;B.带通滤波为3~100Hz时,频谱分析示两能量峰间相差约40Hz;C.带通滤波为3~100Hz时,电位轨迹显示:偶极子空间方向偏转,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襻
图7-6 3~150Hz带通滤波时的波形特征
A.带通滤波为3~150Hz时,在100ms内,每25ms间各有3个波峰;B.带通滤波为3~150Hz时,频谱分析:三能量峰间两两相差各为40Hz;C.带通滤波为3~150Hz时,电位轨迹由3个不同空间走向的偶极子袢及其过渡成分组成
图7-7 带通滤波为3~3000Hz时,每25ms各有一潜伏期相同的脑干诱发电位(ABR)和一个中期反应(M)
3-CLT结果显示:当带通滤波为3~50 Hz时,电位轨迹为四个圆圈,它们的振幅相同、空间走向一致(图7-4C)。当带通滤波为3~100Hz时,电位轨迹呈“马蹄形”,其偶极子在空间转曲,形成两个不同走向的襻(图7-5C)。当带通滤波为3~150Hz时,电位轨迹由三个不同空间走向的偶极子襻及其之间的过渡成分组成(图7-6C)。3-CLT技术已被用于脑干诱发电位及中潜伏期反应成分和来源的分析。根据3-CLT原理,以上结果提示:可能不止一个神经起源部位参与了40Hz AERP的形成。最近,Reyes等(2005)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研究了正常人40Hz AERP的脑地形图,发现在颞叶、小脑、顶叶、额叶和脑干均有电流密度峰,故认为40Hz AERP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起源。Picton等(2003)也认为听觉稳态反应起源于整个听觉神经系统,但对较低调制频率的反应而言,皮质区的贡献要大于脑干。Pratt(2002)提出脑干和原发听皮质主要贡献于40Hz AERP中的高频成分,而低频成分则由其他皮质贡献。
(二)形成机制
40Hz AERP的形成机制目前尚有争议。现有研究证实人脑听觉及其他感觉系统广泛存在着γ-带活动(gamma-band activity),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组织常按40Hz节律同步发出高频振荡(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亦称γ-带振荡(gamma-band oscillations)。这种γ-带振荡表现有多种自发和事件相关活动,它们可能代表从事感知和认识过程的基本生理机制。Reyes等认为,40Hz AERP的形成是由于γ-带活动同步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听觉神经网络系统存在着调制振荡器(tuned oscillator)或共振电路(resonating circuit),在它们的作用下40Hz AERP得以形成。中潜伏期听觉诱发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s,MLR)有许多性质与40Hz AERP相似,如两者都具有频率特征性,受睡眠和镇静药、全麻药影响。为此,不少作者提出40Hz AERP实际上是以40Hz刺激重复率诱发的中潜伏期听觉诱发反应。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得到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但Franowicz和Barth(1995)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假说。总之,进一步深入地对40Hz AERP起源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它更加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