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反馈思维

塑造反馈思维

一个人用来提供反馈的思维,最能影响他脱口而出的是什么。请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检查,想想给出反馈时自己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一般来说,就像贾里德早前的经历一样:

米歇尔真的有问题,因为她对团队的工作充满争议和反对意见。她经常拖延项目(或声称反正这些项目也不值得实施),她似乎觉得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如果她能把争辩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肯定会好多了。

对于贾里德的思维,你有什么看法?巴里·詹斯和琼·沃福德将其称为“别人有问题”式思维;罗伯特·凯根和丽莎·拉海将其称之为“大主管主义”思维。在这两种情况下,反馈者似乎知道事实(米歇尔好辩、捣乱、不准时)和解决方案(把争辩的时间用来工作)。

詹斯和沃福德写道,注意你在解决问题时向他人提出反馈的方式——好像所有需要的数据你都有,足以令你诊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似的。但实际上你(最多)只拥有一半的数据,因为你只知道你所知道的,只看到了你所看到的。不幸的是,不光是你,所有人都没察觉到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感觉好像只需要知道你所知道的就够了。这不只是你一个人的怪癖。人类的大脑不仅很少能看到全景,而且也很少能意识到没有看到全景。丹尼尔·卡尼曼将之称为“视觉满足”现象。多次研究之后,他发现人类拥有一种离奇的能力:只根据眼前的数据就妄下决断,急着解决问题,更糟的是,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操之过急。视觉满足,就是看到之后就不再吸收新的信息。难怪我们听不进去对方的反馈,也不想要从对方那里学习什么。我们太过专注于传达自己的信息(因为很多人在提供反馈时很紧张),而几乎想不到我们只是在对事情的一半进行夸大。

除了这一概念,凯根和拉海还提出具有“大主管主义”的主管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主管掌控着最重要的事——真相,需要用真相来为对方提供信息和支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你需要诱导、说服或强迫对方站在你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对方采取你认为他应该采取的步骤。最难的是让他真正站在你的立场上:怎么让他端正心态听你的?聊几句天气或周末过得怎么样,又或是先扬后抑,就能让他更好地听从于你吗?有了这种思维,提供反馈就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了,这项责任可是完全在你。

你可以以一种高尚的方式承担这个责任(就像贾里德努力让米歇尔理解自己的立场而又不伤害她),或者以一种不那么高尚的方式(比如贾里德觉得老板默里就不怎么高尚)。无论哪种方式,有了这种思维,你的谈话都是想让别人,也就是你的反馈对象从谈话中学习。这样交流起来就不像是一种反馈环路,而更多的是传达给对方信息。

如果你纠正的是简单的错误,比如一些明确的语法错误或计算错误,那你只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不需要担心整个反馈环路。问题是,他人的缺陷在我们看来常常就像简单又明显的错误一样露骨。但在动荡和不确定的世界,应对复杂的人群时,虽然你把问题当作数学题来处理,但实际上完全是另一码事,你需要新的方法、新的思维。你需要注意反馈环路的回环效果,确保你不仅明确传达了信息,而且有明确的信息反馈回来。

为此,我们将先从在复杂世界中成功所需要的一个关键信念开始:每个人每天,一有机会都应该学习,就算是你也一样。想想周围快速变化的环境,你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持续学习,你就会落后。反馈环路的回环部分非常关键。

虽然这听起来不会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但却是组织中很容易忽略的一点。这是一个进取的想法,意义相当重大,是思维习惯用来创造学习条件的关键,不仅受用于别人,对你来说也一样。

所以,我们想让你问一些不同的问题:

● 如果这个人对我来说不是麻烦,而是关键信息的来源呢?

● 如果这个人了解的情况可以转换或改变我的想法,影响我解决事情的方式呢?

总之,我们希望你考虑这样的问题:我要从中学习什么?

如果你考虑的是这个问题,那想象一下这可能会给你的行为带来什么变化。詹斯和沃福德将这称之为“别人助我理解”式思维。如他们所示,这决定了你和别人可能会产生的互动方式。注意,贾里德在反思和交谈时,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他可以从米歇尔身上学习。甚至在米歇尔试图帮他了解更多情况的时候,他也不能做到。他脑子里的问题不是“我怎么能学些东西”,而是“我怎么能让她不要再离题,让她知道她需要知道的事情”。但我们不能怪贾里德,因为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

问不同的问题,会带来全新的想法和行为,同时还会带来以下两点好处:(1)帮你给出反馈,以便其他人可以理解;(2)帮你了解更多信息,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领导者。这两点好处都为在复杂和易变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