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自由学说

二、萨特的自由学说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为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基础,那么萨特的自由学说则是其后现代精神的内在核心。萨特创造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自在”和“自为”,他认为,物的存在是“自在”的。“自在之物”是其所是,从产生之时起,其本质即已被确定;但人的存在不同于物,是“自为”的。换句话说,人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不断超越过去,创造未来。我们注意到,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体存在越来越受到理性的挤压,人逐渐成为非人,慢慢丧失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支配能力,并由此在内心产生深深的虚无感与失落感。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萨特主张通过人的行动,自主选择去介入和干预世界,以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使之成为人们能够自由生活的空间。当然,这就需要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将自己消融在追求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为的存在。萨特还认为,既然人的存在应当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那么相应的文学艺术也必定是对自由的选择与揭示。他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断言所谓“纯艺术”在本质上就是缺乏思想内涵的艺术,现代文学应该为人类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通过“介入”来揭露和改变这个陷入异化怪圈的生存空间。从这层意义上讲,拥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文学带给读者的不可能是享乐,而是痛苦和疑问;不是让人观看世界,而是要去改变世界。

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给世人留下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哲学、文学和文论作品。诸如《恶心》、《墙》和《自由之路》等都是具有显著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恶心》始创于1931年,当时整个欧洲笼罩在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阴霾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社会上到处弥漫着一种迷茫与绝望的悲观情绪。萨特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于是他决定利用手中之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日趋荒诞、异化的世界,希望人们能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当前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作品几经删改之后于1938年公开发表,并获得了极大成功,萨特也从此一举成名。萨特认为,《恶心》是自己所有作品中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它摆脱了法国传统小说的固有模式,倾向于一种哲理性的叙述。不同于那些专注于人物刻画与情节构造的普通小说,《恶心》充斥着主人公滔滔不绝的独白与反思,更像是从哲学角度对一种人生历程展开的评论之作。作者在文中仔细描绘了主人公在荒谬的社会现实中,内心经历的痛苦挣扎。作品中表现的荒诞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时常会引发读者的思想共鸣。20世纪70年代初,斯潘诺斯对《恶心》进行了多方位解读,成功地展现了萨特对诸如“非理性”,“偶然与不确定”和“命名世界”的思索与见解。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斯潘诺斯对《恶心》的解读思路,切实感受萨特思想中不断闪烁的后现代主义火花,以及它们对斯潘诺斯诗学精神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