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三、对中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斯潘诺斯倡导的“重复教育学”以其“去中心化”特点表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思维模式,给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一种全新视角,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纵观后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虽然它们在生长土壤、发展历程、服务对象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寻找到一定的共鸣之处。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人化”理念是两者得以相融、交集的契合点。就本质而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育之间的区别可归结为“非人化”和“人化”。前者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对象训练成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份子。相比之下,后者主要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来制定教育目标,它尊重受教育者的天赋与爱好,注重个体健康、自然的发展,反对通过各种“暴力”途径使学生遭受被同一化的命运。简而言之,教育就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相形之下,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非人化”教育则严重抹杀了个体之间的千差万别,表现出对“个性”的极大蔑视,完全站到了“人化”教育的对立面。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非人化”教育的诸多变体在西方历史上盛行已久,影响至深。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以批量生产为特点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有力挑战。后现代主义者清楚地意识到了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十分重视个体特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思想,指出在同一性前提下无视学生个体的特异性,盲目培养所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是无情地扼杀其创造力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他们眼中,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应当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质,以造就具有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充分个性化的人为终极目标。
事实上,后现代教育极力倡导的“差异化”个性培养目标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已开始萌芽,拥有深厚的哲学渊源。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16)“道法自然”可谓是老子思想的灵魂与精髓,具体到教育方面就是要遵循“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规律,从受教育者的天性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挖掘其潜能与特长。这不仅维护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能够成为一种人生常态,还使后者在因循自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激发蓬勃昂扬的创造意志,这才是人类教育的真正意义。老子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从独特的哲学视角出发,批判性地提出“道法自然”的伟大思想。关于这一点,即使思想激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者亦自叹不如,他们对深奥精妙的中国古典哲学十分崇拜,并不断从中吸取丰富养料来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道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则主张人应该冲破各种陈规旧俗的束缚,让个体才能得以充分施展,犹如鲲鹏一样展翅高飞,自由自在地生生不息。在著名的《逍遥游》中,浩然大气的鲲鹏翱翔于无垠的海洋之上,无拘无束,敢于蔑视人间的名利权贵,摒弃一切世俗争斗,只为追寻那向往已久的自由生活。鲲鹏无疑是庄子倡导“人化”教育的成果化身。老庄思想为我国的“个性化”教育奠定了早期的哲学基础,投射到教育领域,即每个人都有不为外界意志而转移的独特性格和天然禀赋,倘若强行将“简单化一”的评判标准用于极具复杂性的个体身上,无疑是对人之自然品格的亵渎与扭曲,是培育人才道路上的最大阻碍。换言之,只有“顺应自然、应势利导”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那种固守传统、亦步亦趋、不知变通的僵化观念必须摒弃;只有在自由、宽松、对等的学习氛围下,不拘一格地为社会各领域培育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才能使国民素质得以改良、提升。
我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则可以直接追溯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面对禀赋迥异的三千弟子,孔子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体现出对个性的充分理解和极大尊重,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这一指导思想。这在“视教育为贵族特权”的封建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有先天性差异,教育的宗旨不是要依循“同一性”原则去抹杀相互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之呈现“千篇一律”的特征;而是以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长为依据,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根据《论语·先进》的记载,子路和冉有曾先后向孔子请教做人的道理,孔子却出人意料给予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不禁令人深感困惑。究其原因,原来冉有虽然多才多艺,但性格胆小懦弱,尤其遇事优柔寡断,因而要着重培养他的决断力;相形之下,子路在处理问题时果敢有余,却略显轻率、思虑不周,因此要慢慢磨砺其争强好胜的性情,逐渐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这类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俯拾即是,文字浅显易懂,后人获益匪浅。孔子根据各人的个性特征给予了不同回答,一方面是基于对弟子的深刻了解,另一方面亦是对个性的尊重和宽容,无愧为后世教育者积极效仿的楷模。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性化教育”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它却成为历代教育家孜孜以求的精神理想。时至今日,也为我们接受后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思想根基。这些都表明斯潘诺斯倡导的建立在“去中心化”和“尊重差异”基础上的重复教育学对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反思当代中国,教育在功利主义的重重压制下,正不断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疏离开来,呈现出严重的异化状态。“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与此同时,伦理道德亦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灵的荒漠化日益严峻。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从中国古老文化的源头,寻求治愈这一“时代痼疾”的良方。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思想喻指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统一,儒、道、释均有相应的阐释,是许多饱学之士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天人合一”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与和谐性,这在中国古代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六经”是古代学子必修的课程,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礼仪等各个方面。
当代学术界对“六经”的阐释通常有两种。其一,指古代学子应当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意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数)。其二,儒家思想推崇的六部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描绘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八卦等神话传说,记载了从尧、舜、禹到周朝初期的人类历史,涉及的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密切相关。《易经》是中国古代最具权威的一部占卜书籍,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在阴阳二元论和天干地支五行论的基础上,对世间万物进行哲理性归类,对未来的运行规律加以颇为精确的预测。《礼记》这部近九万字的著作,内容广博,通过记录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详细描述了儒家关于修身立人的诸多礼仪标准或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乐经》则强调通过欣赏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感化心灵世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5篇来自官方和民间的诗歌,从西周初年直至战国春秋,时间跨度约五百多年。诗集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对塑造学生的健康品格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文章言简意赅,真实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制度更替、世事兴衰。归根结底,所有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没有现代教育中所谓的主、副之分,相互之间是一种平等、互补的关系,任何厚此薄彼的现象都是不允许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国情,认真反思现有教育机制的利弊,大胆地吸收我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积极要素,以此丰富和完善中国的教育现状。环顾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与斯潘诺斯提倡的教育理论颇有相通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去中心化”与“去权威化”。众所周知,不同于现代主义课程体系的闭合性与简单性,后现代主义历来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变革性,认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应当是生动具体、复杂多变的,不能局限于某一简单刻板的教学模式。笔者曾于2014年7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麦迪逊大学(James Madison University)做过访问学者,对该校教学提倡的“课堂文化”感触颇深。该校教学名师鲁西·博世(Ruthie Bosch)运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图文并茂的PPT为大家展示了如何在课堂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鲁西教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强烈的感染力,在学生中赢得了极佳口碑,被评为麦迪逊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她强调:一位优秀的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用赏识的目光使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逐渐培育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西方教育的精髓所在。毋庸置疑,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之一。但对国内学生而言,这似乎已成为一个颇为奢侈的话题。教师和家长早已习惯了用挑剔的眼光搜寻学生身上的一切不足,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不仅如此,我们还特别关注学生偏离常规的地方,试图使他们回归所谓的正轨,臣服于传统的社会观念或知识结构,却未意识到这是造成中国学生缺乏自主性与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状况在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较大改善,学生不再是懵懂无知、等待灌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备诸多潜能、有待精心培育的成长对象。长期以来,教师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以及“一言堂”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得以健康发展,“师生互动”成为衡量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单一死板的教育评价模式获得改变。课堂上,学生被给予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教师主动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其思想情感做出积极回应,使学生的悟性思维在相对宽松、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意志。总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注重过程、追求变化,建立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跨入后现代进程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教育领域进行的各项改革与斯潘诺斯为代表的后现代教育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后现代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时,一定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找到适当的契合点,既不盲目效仿,亦不一味排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向上的发展。
————————————————————
(1)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3页。
(2)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3)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4)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5)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6)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
(7)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8) 同上书,第244—245页。
(9)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10)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11)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6页。
(12)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13) 转引自[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1页。
(14)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3页。
(15) [美]威廉·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3页。
(16) 老子《道德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