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之重复
2025年09月26日
四、《荒原》之重复
建立在“差异”和“创造”基础上的“重复观”是斯潘诺斯诗学体系的理论精髓。此处的“重复”不再是对已有“存在”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被赋予了“变化”的特征,曾受压抑的内在活力被彻底激活,进而衍化为彰显“存在”本质的创造力,是产生全新价值的前提。纵观西方现代文学,斯潘诺斯首次揭示了艾略特文论在“遵循传统”、“维护经典”的怀旧面纱下,还有不为世人了解的后现代特征,并突出表现为渗透在《荒原》中的重复思想。以此为基点,他将《荒原》置于现象学视野下,对文本进行了深刻的摧毁性阐释。“摧毁”(destruction)在斯潘诺斯思想体系中,是彰显后现代理论的关键途径,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摧毁绝不意味着简单的解构(deconstruction),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投射,旨在超越西方的“本体—神—逻辑”传统,理解存在之真相,使那些曾经隐匿或模糊之物得以清晰显露。以艾略特的《荒原》为例,解构不是对已有的阐释给出一个整齐划一的结论,不会企图“埋葬”过去的一切,因为类似的努力都已被证明仅仅是徒劳。相反,它是通过现象学之暴力,揭示在西方文学传统的控制下被严密掩埋的世俗存在。更确切地讲,斯潘诺斯之所以对《荒原》实施解构,是为了挖掘这首长诗中蕴含的“存在”或“过程”,而这在西方文学传统秉持的空间化阐释学中长期遭受漠视,乃至被遗忘。通过展示他对《荒原》的现象学阐释,我们对斯潘诺斯“重复观”的理解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