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增补第二版刊行之际

写于增补第二版刊行之际

本书的初版是在昭和二十二年(1947)九月。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印刷用纸也不例外。当时使用了废纸再利用的再生纸,是质地粗糙、泛着黄瘢的仙花纸,原本是不能用来做印刷的低劣品。初版前言的日期是昭和二十一年(1946)十月,而出版年是1947年,由此可知一本B6开本的152页小册子,印刷竟耗时将近一年!读者由此足可想象当时印刷业是如何的艰难困苦。处于这种状态下,扉页图版、插图、照片等都非常模糊,是一种不能称之为“书”的替代品;但是,由于无其他类似书籍,这本书竟有幸得以再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研究建筑史的人逐渐增加,研究成果逐步深化,本书也就出现了订正、增补的需要,于是在本书初版刊行15年后的昭和三十七年(1962),虽然准备尚不够充分,但仍进行了正文、扉页图版、插图等的改订增补。正文部分由原来的21节,改为29节;扉页图版加倍,插图增加到原书的3倍。与此同时,我在昭和二十九年(1954)出版的另一本著作《日本建筑》已经绝版,因此将其中的“日本建筑的特征”一节刊入本书卷头,作为总论使用。再者,因本书正文部分比较简短,不足以充分说明日本建筑,为此增加了自明治以来重要研究论著的文献目录,并辅以解说,题为“日本建筑史文献”,作为附录——它不仅是正文的补充,还进一步成为要开始学习和研究建筑历史的新人们的入门向导。这个文献目录在每次增版印刷时都会加以补充。在昭和四十三年(1968)时,将补遗文献也编入文献目录的正文内,使成新版。此后二十年间,由于殆于补充工作,使用起来颇感不便。

趁这次改版之际,决定补足上一缺陷。近二十年来论文、专著数量众多,短期间内通览全部并进行筛选几近不可能;因此,选择论文的原则以刊载在《日本建筑学会论文报告集》《建筑史学》《佛教艺术》等上的文章为限。这样的筛选原则导致在其他杂志上刊登、发表的重要论文不被录用的缺憾,对这些论文的作者深表歉意。如果期待最完美的结果,这本书很难迎来出版之日,惟有请求漏选著者的原谅而已。

在如今论文发表数量众多的时代里,编写文献目录的必要性较以前更加必要;但再延用以往的收录方法已经不适宜,今后需要摸索新方法来满足读者的期待与需求。

太田博太郎

昭和六十三年(1988)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