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建筑的传入
1543年(天文十二年),葡萄牙人来到了鹿儿岛以南的种子岛。1549年(天文十八年)弗兰西斯科·沙勿略在九州传播基督教,并在日本建造了第一座基督教的教堂。
此类初期的教堂只是在日本旧有的建筑上架设十字架,对内部设施也只是稍加改造以话应教堂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洋建筑(冈田章雄,《南蛮习俗考》)。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7世纪西洋建筑的正式传入。由于丰臣秀吉对天主教的镇压,1639年(宽永十六年)颁布了锁国令,以致西洋文化只能从一个小小的长崎岛如涓涓细流般地流入日本。
江户时代后半期,虽然“洋学”兴盛,但并未波及到建筑界。就管见所及,只是本多利明(1744—1821)在《西域物语》一书中介绍过西洋住宅。在《经世秘策》中为了有效避免火灾发生而提倡发展石构建筑,并建议大量使用钢铁和玻璃。
18世纪后半叶,西洋各国相继入侵亚洲,当然也不可能不牵涉到日本。日本沿海地区经常可以看到西洋船只游弋,呼吁加强海防之声甚嚣尘上,使原来从医学层面兴起的洋学逐步转移到军事科学上。
为了改进青铜大炮的性能,向钢铁大炮发展,日本各地大力兴建用耐火砖砌筑的反射炉,用以冶炼钢铁。例如佐贺藩(1850—1851)、韭山(1853—1858)、萨摩藩(1852—1857)、水户藩(1854—1856)的反射炉等,这些都是日本最早的砖结构建筑。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炼钢厂、机械厂的建立。长崎制铁所(1857—1861)就是日本最早的真正现代化工厂建筑,工厂建筑是以石结构和砖结构为主的建筑群。
此前,萨摩藩曾经建立过以反射炉为中心建筑物的化铁炉、玻璃工厂等,但这些建筑在1863年(文久三年)遭到英军炮击而坍塌,时隔不久即被着手复建,并于1865年(庆应元年)全部竣工。它就是现存鹿儿岛的尚古集成馆——石结构,平瓦屋面,屋顶结构中应用了西洋式桁架。
以上石结构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详情已不得而知,但在九州有长崎和谏早的拱券石桥(俗称眼镜桥)、熊本的通润桥、鹿儿岛的玉江桥等,建立这些桥凭借的都是在江户时代发展起来的石拱券结构技术。毫无疑问,这些技术奠定了西洋式石结构工厂建筑的建造基础。
随后出现了长崎小菅的造船船坞(1866,庆应二年开工)、横须贺制铁所(1865,庆应元年开工)等。现存小菅造船船坞卷扬机楼的结构应用了西洋式钢桁架。
如上所述,工厂建筑最早引进的是西洋式桁架结构,日本工厂建筑作为引进西洋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建筑典范值得大家关注。
随着日本开放各处港口,在各开港城市里为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服务的各种设施也日益增多。横滨建立了俱乐部饭店(1873,文久3年),品川设立了五国公馆(1862,文久二年)和延辽馆(即外国人迎宾馆,1866,庆应二年)等。毫无疑问,这些建筑都具有西洋式的平面和外观。此外,在长崎建造了大浦天主堂(1862—1864,文久二年—元始元年)。初期西洋风建筑留存至今的只有大浦天主堂、格拉巴邸(1865,庆应元年)、鹿儿岛纺织厂的技师馆(1866,庆应二年)。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它们虽是木结构的西洋风格建筑,但其屋顶结构仍然沿用着日本传统的和风结构手法。
使用同样方法建造的建筑中,还有明治初年在各地建造的小学校建筑,例如松本的开智学校、佐久的中込学校等,它们都是运用了江户时代以来日本木结构技术建造起来的具有西洋式外观的建筑。
以上两种建筑倾向直到明治初期依然持续,而引进真正的西洋式建筑已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1874年(明治七年)日本明治政府聘请沃特鲁斯和鲍安皮尔等“雇佣工程师”来日,聘用他们运用西洋建筑技术着手建造中央政府的各个机关大楼。
1877年(明治十年)日本政府聘请英国建筑师康德尔来日。康德尔在参与工务省内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还在工部大学校(今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担任教职——这是日本引进西洋建筑学教育的开端。康德尔自来日一直到1920年(大正九年)在日本去世,期间共主持了七十余项建筑工程设计,并在工部大学校培养了以辰野金吾为首的诸多建筑家。日后,这些第一代日本建筑家设计了日本银行大楼、赤坂离宫等当之无愧的正统西洋式样的建筑。长达四十五年的明治时代正是工部大学校的学生们拼命学习、吸收西洋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时代。

上:大浦天主堂

下:三菱旧一号馆
【注释】
[1]出自《路易斯·弗洛伊斯书翰》。Luís Fróis为葡萄牙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曾与织田信长谋面。——译者注
[2]并非中国的城市之意,而是领主的城堡建筑。——译者注
[3]用于祭祀丰臣秀吉。——译者注
[4]用于祭祀德川家康。——译者注
[5]此处“间”为长度单位,即6尺,约合2米。——译者注
[6]类似角楼的防卫性高台。——译者注
[7]日本特有的屋顶形式。山面屋檐为优美的曲线样。——译者注
[8]类似硬山屋顶加短檐的三角形屋顶。——译者注
[9]武士上流阶层。——译者注
[10]“书院”有时指书院窗,同“付书院”;有时指书院造住宅里接待客人的房间,即有“书院窗”和“床之间”的客厅。——译者注
[11]中国宋、元、明时代的茶器、画卷等工艺品。——译者注
[12]提倡质朴之美、残缺之美。——译者注
[13]wabi,简朴、不完整之美。——译者注
[14]据《山上宗二记》。山上宗二为千利休的高徒。——译者注
[15]窄小而简朴的庭园。——译者注
[16]茶室的入口,为一小方口,成人仅可跪坐、匍匐而入。——译者注
[17]茶室内铺设的小面积木地板。——译者注
[18]带花纹的装饰性门、窗纸。——译者注
[19]铁头,端部如矢,木柄,用“锛”的方法平整木材表面,因此木材表面会留有印痕。——译者注
[20]各地方政府所在地。——译者注
[21]即大诸侯管辖的领地。——译者注
[22]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城市住宅区。——译者注
[23]长度单位,参见P136注1。——译者注
[24]将军直属的家臣集团中,一年的俸禄在一万石以内的武士,有自身的领地和衙署。——译者注
[25]1坪约3.3平方米。——译者注
[26]庶民居住的商业区。——译者注
[27]“劝进”意为鼓励向佛寺进香钱,“猿乐能场”即为上演“猿乐能”的场所。——译者注
[28]能乐剧场中最有特色的演员出场用的桥式通道。“桥”的形式寓意着挂在两端截然不同的生死世界。——译者注
[29]经观众席通向舞台的供演员出场用的架高通道。——译者注
[30]日语为“蔀”,在柱子上设有安装凹槽,窗可拆卸。——译者注
[31]描绘葡萄牙人旅居日本的风俗屏风画。——译者注
[32]以各类工匠工作时的情景为主题的绘画。——译者注
[33]上栋时放置的木牌。——译者注
[34]“八栋造”其实是神社和住宅模仿近世城郭建筑的繁复屋顶而出现的一种新建筑形式。——译者注
[35]近世时期,外露木柱、木板墙、椽檩头等全部涂上灰泥以防火的做法被称为“涂笼造”。——译者注
[36]长排连栋木结构住宅。——译者注
[37]铺木地板的房间。——译者注
[38]在行政级别上相当于中国的“省”。——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