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与和样
随着禅宗样的普及,其细部处理手法渐渐地被和样建筑所吸收。有关大佛样是从何时起被和样建筑所吸收的问题,除了1199年(正治元年)所建东大寺法华堂礼堂是特例之外,最早的建筑可能是元兴寺极乐坊禅室。极乐坊禅室使用了较多的素枋,也不乏插栱、木构件出头以及椽子头上钉封檐板的做法;然而,这座建筑的建造年代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它是镰仓初期或是1190年间(建久年间)建造的。
年代明确的较早实例有法隆寺东院礼堂(1231,宽喜三年)和唐招提寺鼓楼(1240,仁治元年);但也只限于木构件出头的应用。在元兴寺极乐坊本堂(1279,弘安二年)有木构件出头和框档门的做法,长弓寺本堂(1279,弘安二年)、灵山寺本堂(1283,弘安六年)、药师寺东院堂(1285,弘安八年)紧承其后。从这些实例看,在和样建筑中采用大佛样的细部做法应是从13世纪中叶开始普及。
与之相对,禅宗样细部做法融合到和样之中要稍迟一些,这是因为禅宗样传入日本较大佛样晚,出现若干年的时间差也是必然的。金刚轮寺本堂在佛坛上有1288年(弘安十一年)的题铭。如果将本堂建筑也视为此时期的建造之物的话,根据在月梁下的出跳斗栱以及霸王拳一类的出头,可以说它是和样吸收禅宗样细部做法的最古实例;但是,因其建造年代并不能确定,这个结论依然存疑。长保寺本堂(1311,应长元年)使用了和样用材比例的同时,还使用了补间铺作,而在和样建筑中使用补间铺作是极稀有之例。较长保寺本堂建造年代稍早些的松生院本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烧毁,建造于1294年,永仁二年)中采用了转角上的抹角梁、挑斡上端的梁架、大童柱、月梁下的出跳斗栱、木构件出头等做法——大量禅宗样的细部做法。
由此看来,13世纪中叶之前,重源行迹所至的奈良及山阳道地区的和样建筑都吸收了大佛样做法;13世纪后半叶,禅宗样做法开始被广泛地吸收到和样建筑中(山阳道地区的大佛样的影响,也可能是重源死后由追慕东大寺的工匠们创造的)。
如果把吸收了新形式的和样称作“折衷式”,则几乎全部的和样建筑均可划属进这个范畴。关野贞博士把只吸收了木构件出头做法和框档门的新形式称为“和样新派”,而在结构性手法上采用了新样式——如使用月梁,月梁下有斗栱,斗栱向两侧出跳,使用补间铺作或者大童柱等都称之为“折衷样”。
“和样新派”和“折衷样”如何区分,似乎只有吸收新形式或新做法数量多少的分别,很难量化到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从现存遗构来看,濑户内海沿岸地方用材比例粗壮的建筑较多,而京都以东地区的用材比例相对纤细;二者正好相反。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和奈良关系比较密切的缘故,例如尾道净土寺的木工全部来自东大寺,奈良的瓦工也经常在播磨地方(今兵库县神户一带)活动。
和样也可以分成“京都和样”和“南都和样”两套体系来考察。被称作“折衷样”的建筑形式都属于南都和样——这不仅仅是各个细部做法采用了什么样式的问题,而是在建筑物的总体感觉上与京都以东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不同。
前辈学者把南都的和样特意命名为“折衷样”,可能就是以它们酝酿出了不同的建筑感觉为基础。就实例来说,折衷样建筑有本山寺本堂(香川,1300)、太山寺本堂(爱媛,1305)、长保寺本堂(和歌山,1327)、明王院本堂(广岛,1321)、净土寺本堂(广岛,1327)等。继前述松生院本堂之后,尚有观心寺本堂(大阪,1370)、鹤林寺本堂(兵库,1397),其中观心寺本堂的折衷样最为典型,亦被称为“观心寺样”。
观心寺本堂和鹤林寺本堂常常被当作折衷样的典型实例,这是因为它们采用了月梁、童柱及二斗的做法,而且其手法生动。针对这一点,我本人认为与其以观心寺为代表,倒不如以松生院和鹤林寺为折衷样的代表实例更为恰当;因为这两个寺院本堂的“外阵”梁架之优美已经达到了其他折衷样建筑望尘莫及的境界。
为什么会出现折衷样,这个问题目前还无法进行充分地说明,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打破了传统形式的自由奔放的大佛样使当时的工匠们再次认识到建筑的结构之美。
在一定的形式体系内不断提高洗练度,这是日本建筑界的传统。自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折衷式的发展也同时反映出建筑界追求新形式的强烈愿望。
建筑创新的势态在15世纪初忽然销声匿迹,这和它产生原因不明一样,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然而,洗练的京都和样和自由豁达的南都和样的发展,无疑为当时墨守成规的佛教建筑界增添了奇异色彩。
在中世的和样建筑中,除了上述佛教建筑外,还有许多优秀的住宅风佛堂值得一提,它们都是平安朝以来的建筑。在住宅之内建立小佛堂或者在寺院之中建造小住宅,这种现象自平安末期不断涌现;同时,越来越多的小佛堂被建造成住宅的风格。这类实例有:平安末期的阿弥陀堂,其遗构至今尚存;镰仓时代的遗构有法隆寺圣灵院(1284,弘安七年)、金刚峰寺不动堂(镰仓中期)、金莲寺阿弥陀堂(镰仓中期)等;室町时代(1336—1573)的实例是法隆寺北室院本堂(1494,明应三年)。这种建筑风潮持续了很长时间。
住宅风佛堂的建筑特征是:在方柱上设置替木或简单的一斗三升;椽木铺放稀疏;采用防雨支吊格门(蔀户)、板门、拉门等;很少开设窗户;屋顶坡度较平缓;柱、桁、栱、椽、月梁等皆抹去小角,构件更具柔和之感。

左上:松生院本堂内部

左下:大善寺本堂内部

右上:松生院本堂内部

右中:长保寺本堂内部

右下:孝恩寺观音堂内部

左上:观心寺本堂内部

左中、下:法隆寺圣灵院

右上:鹤林寺本堂内部

右下:金刚峰寺不动堂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