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与新生产方式

二十、新建筑与新生产方式

古代社会中的神社、佛寺建筑完全是为祭神、供佛而设,它们并不具备接纳人们入内礼拜的空间。进一步说,正殿、金堂只不过是容纳神体、佛本尊的空间,与神厨、佛柜的性质完全相同。供人们入内进行礼拜活动的建筑物,在神社里是拜殿,在佛寺中是礼堂,这类建筑在古代后期才开始出现。当然那时它们的规模不大,而且只有社会高阶层的人才有可能入内使用,普通人的礼拜场所仍然以室外为主。

在古代时期的建筑界,神社和佛寺建筑享有最重要的地位,而且直到中世仍然保持着其独尊的势头;然而,近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年火烧东大寺、兴福寺的平重衡(1157—1185)被看作是佛教的仇敌,在南都佛教信徒的强烈要求下被处以斩首;相反,近世烧毁比睿山、攻打本愿寺的织田信长却如愿攫取了天下。对两个人同样作为的不同评判标准极其鲜明地反映了古代和近世的人们对待宗教截然不同的态度。织田信长曾肆无忌惮地放言:“哪有什么来世,除了眼见的东西,一切都不存在,我决心为自己建造地上的天堂。”[1]近世,宗教的神圣光辉已黯然失色。

因此,在近世的建筑活动中,初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城郭”建筑[2],后来蓬勃发展的是领主们的宅邸建筑。封建领主们不遗余力地营建了他们各自的城郭和宅邸,使其日臻完善之后,才开始思忖神社、佛寺的复兴问题。

此时的神社、佛寺建筑虽有所复兴,但这些建筑活动不过是满足封建领主们政治需要的一种工具,而且他们对灵庙建筑的关注更胜于对神社、佛寺。丰国神庙、东照宫等建筑均在此阶段应运而生。

在中世以前,作为被膜拜对象的神佛少有现世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释迦牟尼虽然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人们一直把他当作神话中的人物供奉。与此相反,丰国神庙[3]与东照宫[4]则完全不同——这些庙宇所祭祀的是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活生生统率着全军的日本武将——这意味着在近世出现了为人崇信的新的神灵。

佛寺建筑中开始建造与奉祀本尊的本堂规模相当、甚至规模更大的各位开山祖师堂。这种变化使得宗教建筑从单纯祭祀神、佛转变成人神共奉的建筑——这是近世建筑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大阁记》“丰臣秀吉初为营建奉行事”的条目中,记载着在修理清州城的百间[5]城墙时,经二十余日仍不见完成,于是丰臣秀吉把施工匠人分成十组,各自分担,同时施工,结果一日告竣的传说。在建造墨股城时,事先加工好五万根栅木,组装了十间(长度单位)长屋、十栋橹楼[6]、二千间(长度单位)围墙,在大敌到来之前,自九月五日至九月八日,三天之内立起一座大城;“天守(阁)巍巍,楼墙高耸,从城楼到长屋,无丝毫遗漏,一夜之间抹泥而成”;攻打鸟取城时,据说只用了十天,就建成了城墙、橹楼、两层城门、护城河等。在书中,作者感叹:“其神速大可与‘文王筑灵台不日而成’相媲美”。

这段丰臣秀吉一日建成清州城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筑城施工的速度之快。在最近修理姬路城天守阁时,发现了墨迹的文字记录,虽然主体工程的日期不明,但其内部和门窗装修,自底层至最上层全是同时施工。根据题字可知当时强令要求快速施工。

快速施工对于当时随时都可能会爆发战争的不安定状况而言是理所当然的要求;因此,城郭建筑和追求技艺精湛、风格华美秀丽的神社、佛寺、茶室、书院造住宅建筑等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看一看姬路城城墙的石材,就会发现其岩石的种类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些石头都取自附近的山林,都不是需要翻山越岭才能获取的石材。立在石头墙上的天守阁、檐楼、城墙等全部粉刷灰泥。因为把柱子包在墙体内,所以可以缩小柱子间隔,多排几根柱子也没问题,可以此强化结构;同时,因为柱子不外露,即使细小的柱子也能派上用场,不需要从装修效果、艺术设计的角度去选择高级的建筑材料。在松本城天守阁使用的木材有桧木、松木、樱木、栂木(日本铁杉木)、罗汉柏、黑桧木、红松等,树种繁杂,这与主要木材只用桧木的神社、佛寺建筑的用材状况有着天壤之别。

由于城郭建筑的外墙壁是灰泥抹面,所以没有必要对木构件进行精细的加工。墙壁的抹面处理和今天的农村民居建筑外墙完全一样,没有使用专业的泥水匠,只是农民自行操作而成。如果另行安排最后的建筑表层抹面,在附近多召集一些农民来参与打底抹泥,施工速度将大大提高。

姬路城

姬路城

如果柱和梁各有一定规格,就按照规定的长短加工。檐楼下面的石垣的顶面既不平坦,平面上也不成直线;但是,在其上搁置地梁,以及立柱架梁之后,石垣上的建筑就会安然挺立,相应的平面、立面也随之出现。总而言之,一座建筑只要有一名木匠定下规格、尺寸就可以动手施工了,根本不需要太多技术熟练的工匠——这种施工方法切实、合理地符合了快速施工的要求。

综上所述,只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即使没有许多熟练工匠也能迅速建成城郭建筑。这种在技术方面的革新,也体现在营造组织上,即从古代时期以一名工匠为统率,在其领导下推进所有营造工序的方式改变为按照工种分组,施工时各负其责、齐头并进的高效率的方式。

城郭内需要建造领主的府邸;城郭周围需要建造家臣们的住宅。由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已不是一座佛寺或神社的工匠之“座”能独揽的工程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世时期具有垄断性、封闭性的建筑生产组织自然解体,开始出现新的工匠集团——受制于领主,在“御大工”统率之下,由从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们组成的新型组织团体。

城郭内最具特色的天守阁建筑,在16世纪初期其体量还很小,只是类似于在居馆之上的一座望楼而已。到了1576年(天正四年),据《信长公记》记载,安土城天守阁巳经是高达七层的大天守了。在《安土山记》中有“其雄伟不凡的风姿如同织田信长豁达心胸的写照”的语句,这样的文字记述应该不仅仅是形容的词句而已,这极可能意味着织田信长是安土城的决策性设计者。新的设计者与其麾下新的工匠集团的出现使新建筑的诞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