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社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也反映在神社建筑上:础石上立柱;柱上置斗栱;檐口及屋顶开始出现反翘的曲线形式;木质构件上开始施用色彩。
日本神社最著名“春日造”类型的代表实例是春日大社本殿,其为悬山式,山面设门,前设抱厦。另一种“流造”类型的典型代表是上、下贺茂神社本殿,其特征是采用悬山式屋顶,在屋顶正面设门及抱厦;抱厦屋顶和本殿坡屋顶连成一体,呈一坡到底的形式[4]。春日造在奈良时代,亦即在春日神社创立的时代得以确立,而那一坡到底的“流造”形式的确立时期则要追溯到平安时代初期或奈良时代末期。贺茂神社本殿不施彩绘,春日本社遍体涂丹;二者的屋项均呈曲面状。从总体上看,相比神明造、大社造那种简单、朴素的原始美,春日造和流造更显典雅、华美。
然而,这些神社形式在创建之初,例如春日造在奈良时代创建之初的形式是否与流传至今的形式完全一致,未曾改变呢?这是十分值得怀疑的。再如上贺茂神社在镰仓时代末期的1303年(嘉元元年)进行“式年造替”时,主屋的平面尺寸与现在所见的一样,但周围庇屋的出檐则较现在缩小了二成,建筑上的金属饰件也没有今天这么多,且主屋和庇屋博风板的分别设置等均与现况有许多区别(谷重雄,《上贺茂神社:嘉元“造替”的本殿》)。
流造形式的神社遗构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的宇治上神社本殿以及正脊梁下有1219年题字的神谷神社本殿。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镰仓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与今天完全一样的流造形式的神社,因此,可以说今天的上贺茂神社完好地保存了贺茂神社创建初期的形式。
春日造主要盛行于以大和为中心的地区,而流造神社本殿形式则盛行于更为广大的地区。
还有一种重要的神社形式——“八幡造”。八幡造以宇佐八幡宫神社为代表实例,远在奈良时代就已形成。它的特征是屋顶为悬山式;在屋顶正面设入口;两幢殿屋前后并列布置——它们分别被称作“前殿”和“后殿”,均作为神殿来使用,而不是本殿和拜殿的关系。八幡造形式的确立和佛教建筑中的“双堂”有一定关系,但八幡造作为本殿的形式不具有普遍性。在近世建造数量最多的“权现造”,即把本殿和拜殿用“石之间”连成一体的工字形殿,早在平安时代的北野神社中即可见到,八幡造作为权现造的先驱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被称做“祗园造”的特殊形式,即八坂神社本殿的形式,它也是一种把本殿和礼堂纳入一个大屋顶之下的建筑形式。
与佛教寺院建筑中出现礼堂的情况一样,神社建筑中也产生了拜殿及其他相应的建筑空间。拜殿最早出现在哪个神社,什么时侯开始形成的等问题目前尚不清楚,但在供神的神殿空间之外出现容纳礼拜者的拜殿空间的现象与佛寺中出现礼堂具有着同样重大的意义。
下面以贺茂别雷神社为例考察一下神社的总体布局及其时代发展(谷重雄,《加茂、上下社建筑》)。在记录了平安时代宫廷仪式的《贞观仪式》(成书于871—872年)中,记载着神社设有中门、社前右殿、左殿、颂台等;在10世纪的记录中有轩廊、拴马屋、政所(总务)、马场殿等。在这些记录中的建筑相当于今天在神社所见的连廊、颂词屋、厅屋、马场殿等。11世纪出现了桥殿(舞殿)、细殿、楼门;在12世纪初的记载中开始出现回廊、经藏,至此神社的建筑布局大体上达到了现在所见规模。
在此,对比一下地方衙署营建的神社。在1030年(长元三年)《上野国交替实录帐》(平安遗文九年)记载的神社中,除了有本殿、玉垣、鸟居之外,尚有南大门、币殿、向殿、馆屋、舞殿、陪从屋、厨屋等,由此可知平安中期的神社中许多建筑物就已齐备了。
拜殿在现存神社中有纵长形、横长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形式;但它们究竟在何时产生已很难确定,据推测至少在平安时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
横长形拜殿应用最广,现存代表性实例是镰仓时代初期建造的宇治上神社拜殿。还有一种所谓的“割拜殿”,就是把横长拜殿的中央部分做成通道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建筑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割拜殿”的遗构以1300年(正安二年)的石上神社摄社和出云健雄神社拜殿(原在内山永久寺内)二处为最古。
纵长形神社拜殿多分布在尾张、三河、备前、长门、土佐等地,其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横长形拜殿有外围不用分隔部件、完全开敞的形式和四面镶有分隔装修部件两种类型,而纵长形拜殿几乎全部是开敞式形式,它们空间围合的不同特点值得注意。至于司祭人员的司座位置是面向本殿横向排列,还是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左右分列,相对而坐,纵横各不相同,这正是造成两种不同形式拜殿的原因所在。

左上:宇佐神宫本殿

左中:下贺茂神社本殿

左下:宇治上神社拜殿

右上:圆成寺春日堂

右下:宇治上神社本殿
在京都、滋贺等地有很多正方形的神社拜殿,虽然现在被称为拜殿,其本来应是舞殿,它的木地板比一般的拜殿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四周完全开敞。
在平安时代,除了上述的神社本殿形式之外,还出现了如严岛神社的“两流造”、日吉神社的“日吉造”,歇山式的御上神社本殿形式的确立也可追溯到平安时代末期。这类形式特殊的本殿出现在原来不设本殿的神社中,可以推测这些神社最初为了尊奉神奈备山山神,首先建造了拜殿,后来拜殿逐步演变成为本殿。从这种观点出发,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本殿平面分主屋和披檐两种空间的理由了(太田博太郎,《歇山式本殿的产生》)。
对于拜殿,应该特别注意对其功能的定位。神社中附属建筑物,例如中门、回廊也和拜殿一样,在节日时供人就座,单从建筑物的名称上不能鉴别其空间的功能作用,这点需要特别注意。因此,如果要搞清楚平安时代神社各类附属建筑出现的原因及其功能作用,就必须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明确各类附属建筑的具体使用方法,仅以现在神社附属建筑的名称为依据,匆忙地得出结论是错误的。
由于神社中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物在节日时都会供人们使用,所以采用了当时贵族的住宅形式——“寝殿造”加以建造。尽管经过反复的“式年造替”,它们仍然完好无缺地保持着创建初期的样貌,其中有些神社虽然在近世进行了重建,仍常常被误认为是平安时期或镰仓时期建造的。
由于“本地垂迹说”的盛行,如同在寺院中设镇守那样,在神社中开始建造神宫寺,神社的佛教建筑化倾向越来越显著:代替神社“玉垣”产生了回廊,代替悬山式的门或鸟居而设置了门楼,或者是建造了宝塔。如此这般,今天所见的神社总体构成早在平安时代就已形成了。
由此看来,平安时代在神社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