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的产生

二十三、茶室的产生

茶从中国传入日本应是相当古老的事了,但茶在日本的广泛流行却是在中世中叶以后。镰仓至室町初期的上流社会盛行品茶聚会活动——与会者轮流品尝几种茶,看谁能猜中茶名,在日本称之为“斗茶”。以“唐物”[11]名品作为“斗茶”得胜的奖品,赢得的名品被展示在主客厅中。这项活动风靡一时。足利义教和足利义政之时,以茶待客的现象多了起来,在主客厅的次间设置茶水炉室,同时在这里装饰种种茶器——它们作为主客厅的配套装饰受到了特别重视。从茶在日本的发展历程看,最初禅宗和尚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饮茶的习惯,来客时也以茶相待;其茶室形式多不甚明了,但应该不会像公卿家、武家所见那样,在饮茶空间里摆设豪华高贵的中国式装饰品,而应是更加简单朴素。

把斗茶、客厅旁加设茶水炉室、禅僧日常饮茶三种行为方式融为一体的是村田珠光(1423—1502)。村田珠光所开创的茶室建筑虽然保持了书院造客厅室内装修的特点,但相较装饰着华丽绘画推拉门的书院造客厅,它更加简朴,多少带有一些草庵风的意味。这种形式的茶室经过武野绍鸥(1502—1555)传到千利休(1522—1591),是千利休创立了真正草庵风茶室的建筑凤范。

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追求的茶室理想境界可以用“冷瘦”或“枯寒”等词语来表达,这也是室町时代普遍存在的艺术理想。这种从否定的角度上提出的审美思想[12],却具有比肯定的说辞更加肯定的意义,是“幽”“玄”“美”深化后才能达到的更高境界。人们认为,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要有高级茶器的对比才能更为有趣,而不用高级茶器的境界被称为“佗”[13]。当时的社会状况是“虽说赞赏‘佗’之风雅,但是不备齐优质的茶器则绝对不能举办茶会”[14],即实质上“佗”的艺术理念最初在社会上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斥。

千利休继承了“冷瘦”“枯寒”的审美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追求“枯木逢春”的意境作为自己的目标。“春”这一新的肯定性美学内容正是室町时代与桃山时代审美观的区别所在,千利休以此深化了日本的茶道美学。千利休的“佗”较前辈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佗”更加鞭辟入里:前二者的“佗”,配合使用贵重名器,茶室要做成四叠半(4.5个榻榻米)大小;千利休的茶室里即使使用中国名器,茶室大小也只是三叠或二叠,甚至不使用名器,而只用普通的现烧茶碗,品茶的地点也用草庵式茶室和“露地”[15]代替了以往的豪华书院造建筑和华美的庭园,并在草庵和“露地”中有了美的新发现。彻底地探究这种新的美学,最终悟出“一杯茶中有真意”(《南方录》)的至高境界。

千利休创立的茶道艺术不是厌世隐遁的人的“佗”,而是在二叠大小的茅屋茶室中展现比极尽奢华之能事的丰臣秀吉聚乐第里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追求终极之美的思路上,它与使用雕刻和绘画构筑终极之美的桃山建筑的意义完全相同,也正因如此,千利休创立的茶道完全符合了桃山时代人们的爱好和志趣。千利休所创建的茶室表面上以田园风格、山间情趣为表现主题,但其真正的内涵却是城市性、文化性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更高级、更奢华的艺术。

对茶道美无限追求的最成功的表现反映在茶室平面的变化上。茶室中,以“佗”之美学为目的,点茶的动作幅度要尽量小。为了更便于集中精神,茶室面积逐渐收小,从四叠半减小到四叠、三叠、二叠,或是使用大小为标准榻榻米四分之三大的“大目叠”榻榻米,使用这种榻榻米建造所谓“四叠大目” “三叠大目” “二叠大目”的茶室,最终创造出被称为“一叠大目”的极限空间。对于二叠大小的茶室,正如史书上的描述——“草庵茶室就应该是这种样子”(《南方录》)——表达了千利休茶道的理想境界。虽然就茶室的榻榻米叠数而言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它们与床之间、地炉、躏口[16]、中柱、中板[17]等进行多样组合后,在不足3坪(9.9平方米)的小空间中竟能做出百种变化。

茶道崇尚不完整的形式,尊崇有缺憾的美;因此,茶室的形式讲求不规则,在平面和造型上尽量避免对称。即使在平面为正方形的四叠半、二叠大小的茶室中,也通过床之间、开窗、天花等处理力求打破对称。非对称的形式不纠结于稳定感,自然地产生空间流动,产生出与茶道美学所追求的“佗”与“寂”的相反效果;然而,通过茶室中面和线巧妙组合而创造出的均衡感平衡了茶道美学的要求。

茶室采用了日本民居的形式,为了酝酿出草庵风格的氛围,多用未经过度加工的各种自然材料,如使用局部保留树皮的木柱或者完全保留树皮的木柱、竹竿、苇席、砥草(木贼草)、泥土等,所有材料都保留着其固有的形状与色彩。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沉静的中性色彩极为适合表现“佗”(质朴、不完全之美)与“寂”(静寂),而且种类繁多,在满足茶室构成之美的要求之外,更加意味深长。此外,在这些中性的灰暗色调中,墙面上开设的纯白的日本格子窗显得更加清净、纯洁。由于茶室中多处设小窗,室内光线的明暗变化消除了人在狭小空间中的局促感,这种小中见大的方法十分值得关注。

茶室平面图
译者注:
大目:指标准榻榻米四分之三大小的榻榻米。

上:待庵内部

中:密庵内部

左下:如庵内部

右下:金地院八窗席

上:如庵

下:桂离宫书院

贵族住宅和普通民居在结构以及其他方面均有很大差别。在贵族住宅中用方柱;墙是可反复拆装的纸隔断(纸推拉门等);在开口部把柱间全部敞开,几乎完全不用窗户。与此相反,普通民居则多用土墙,是封闭性空间;柱子使用抹角圆柱或是直接使用原木为柱。创立草庵风格茶室的千利休虽然是很富有的商人,但城镇商人的住宅也比较狭小,它们不属于贵族住宅的体系,而属于普通民居的住宅体系。草庵风格茶室可以说是千利休等人根据自身实际生活的住宅为原型,加以提炼、升华而创造出来的。

在具有静寂、祥和气氛的茶室中品茗,对于身处变幻无常的乱世中的人们来说是莫大的慰藉,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娱乐;因此,茶道以及茶室建筑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竟然有人到了拿一国领土来换取一个茶器也毫不后悔的地步,足见茶道是如何深入人心。

茶室所具有的独特风韵逐渐被住宅建筑,特别是别墅类建筑所吸取,从而产生了被称作“数寄屋造”的平易轻快的新形式书院造住宅,其中最著名的实例就是举世称赞的桂离宫。

茶室风格也波及城市民居,如商人和工匠们的住宅,这些住宅也出现了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建筑花费巨大的现象。苛求自然材料和手工制作的高价值观在社会上泛滥,导致天保改革时期不得不针对城镇工商居民发布特别禁令——严禁城市居民建造费工、费钱的茶室风格住宅。窥一斑而见全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