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样与重源
日本建筑史上的中世是从平安朝(1180,治承四年)开始,以平氏政权的武将平重衡火烧南都(奈良)的东大寺、兴福寺后两座寺院进行复原重建为时代结束的标志。东大寺的复原重建采用了崭新的宋朝建筑式样,日本建筑界再次出现积极接受中国建筑影响的热潮。日本建筑史上把东大寺重建所采用的式样称为“大佛样”(亦称“天竺样”);之后传入日本的禅宗建筑形式被称为“禅宗样”(亦称“唐样”);中世之前平安时代的建筑形式被称为“和样”。
那么,大佛样这种新建筑形式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呢?藤原时代亦即平安时代末期建筑的主流顺应当时的时代精神不断向典雅的风格发展;不可否认,这种发展最终使建筑趋向于过度的纤弱——日益增加的装饰要素渐渐地脱离了建筑美的本质,走上了工艺色彩日渐强化的道路。对这样的发展情形,只要看一看中尊寺金色堂(1124,天治元年)便一目了然。于是,作为对工艺化建筑潮流的反思和对抗,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要求回归建筑性、结构性的美学思潮。在如此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下,大佛样应运而生。
当时的日本已经很长时间中断了向中国委派遣唐使;但是,去中国巡礼进香的入宋僧侣却一直有增无减,他们带回来的文物、典章深受国人的尊崇。随着崇尚中土之风的愈演愈烈,引进宋代文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最终酝酿成熟了引进宋朝建筑形式的时机。
可以想见急欲重建的东大寺伽蓝在工程技术及经济上所面临的绝无仅有的重大困难。这是举世无双的大事业,因此,必须要有堪当重任的指挥者,最后被选用的人是净土宗僧人——重源(1121—1206)。
根据九条兼实的日记《玉叶》可知,重源曾三次跨海入宋,对宋土的风俗民情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他还不乏在宋参与建筑活动的经历。当时,置众多的名僧于不顾而选择了一介无名僧人重源来担任“大劝进”之职,恐怕就是充分考虑到克服建造大佛殿的技术困难非他莫属的缘故吧。时代造英雄啊。
被任命为“大劝进”之职的重源首先必须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世道已不是从前的平安时代,连续遭受大火、飓风灾害的日本哀鸿遍野,瘟疾肆虐;京都路边横尸无数;村镇内腐臭熏天;目不暇接的怪事层出不穷;佛陀、菩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圣——这是一个“砍碎木佛当柴烧”的时代。在这种极端困苦的状况下,重源为寻求赞助,栉风沐雨走遍洛中、洛外,但结果差强人意。幸亏当其时取得天下的源氏政权源赖朝(1147—1199)的鼎力相助——将周防国(今山口县东南部地区)赏赐给重源,并委任其管理,以周防国的税收供东大寺重建之用。东大寺的重建迎来了一线希望。
重源身先士卒,率领木工涉人深山老林,找寻理想的木料,并对木料的搬运采用了新方法;更在工程中对木工们的工作逐一指点……终于,日本建筑史中的历史性壮举——新形式的大佛殿——大佛样的建造工程顺利完成了。[1]
今天,当我们站在东大寺南大门前抬头仰望,南大门的雄伟风姿传达着大劝进重源重建东大寺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睿智的创造力。
大佛样最有特色之处是其建筑结构之美。平安时代的建筑过分追求纤巧秀丽,逐渐失去建筑应有的豪放雄浑之态,横空出世的大佛样以建筑结构原理为起点,再次创造了以建筑结构为依据的建筑之美。
大佛样一反以往的大斗、栱木、散斗逐一叠置的斗栱做法,大量使用了插栱——向前出挑的斗栱不设横向的出挑,仅以横穿于空中的素枋左右相连;为了加强斗栱间的支承力,在补间位置上设置飞昂;废除了飞檐,以恢复一层檐椽的旧制,并于檐端钉封檐板;檐下及室内不设天花板,内部结构为彻上露明造——由巨大月梁组成的梁架完全、彻底地暴露在外。这种刚健有力的结构美正是其创始者重源创造热情的象征。
大佛样除了东大寺之外,在重源所建立的醍醐寺,以及伊贺、纪伊、周防、备中、播磨、摄津等地的分院中也得以应用(其中仅播磨净土寺净土堂尚存);但是,在重源去世后不久,大佛样这一建筑形式便很快销声匿迹了。某些做法被吸取到了和样建筑中,只有大和及濑户内海沿岸地方的一些建筑中还可看到一鳞半爪的影响。
大佛样迅速消失的原因源于大佛样自身:其简洁朴素、刚健有力的形式回归到了建筑本质之美,这正是大佛样新颖动人的魅力所在;但是,大佛样绝不是一种精巧、稳健的建筑形式,其过分豪放的手法对于偏爱稳健之美的日本国民性来说是不适合的,而且,革新过急的东西往往会带有许多缺陷。大佛样作为时代的先驱者而存在,它为建筑界的觉醍敲响警钟之后,其历史使命也告终;之后,大佛样被更新后的和样建筑所取代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重建的兴福寺使用了和样,而与之同一时期重建且具有同样传统的东大寺却创造了大佛样,究其原因是重源本人的存在以及新兴源氏势力——而不是朝廷和藤原氏——的全力庇护和资助,才使得大佛样的实施成为可能。

上、右下:净土寺净土堂
左下:东大寺南大门


东大寺南大门
然而,源赖朝复兴神社和佛寺的运动并没有提出新时代的新方向,不过是建立在对古代旧势力妥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因如此,大佛样终于没有像禅宗样那样获得广泛的传播。大佛样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南都,由重建奈良时代的东大寺而兴起的事实是历史的造化使然。
建造大佛样建筑的工匠们曾长期接受和样建筑的熏陶,是具有严谨、保守的传统思想的奈良工匠;因此,将大佛样极盛期的经典作品——东大寺南大门与净土寺净土堂相比较,就会发现南大门在斗栱形式、梁架的构造方法上均有和样建筑元素的存在。这说明大佛样在创建之初就已蕴藏着被和样融合的倾向了,所以1206年(建永元年)其创始者重源逝后,大佛样不可避免地迅速走向被和样建筑取代的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