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自然与社会
日本列岛的气候高温多雨,与西欧各国的大城市相比,未必能称之为最宜居的环境;但是,日本冬季的寒冷或者夏日的炎热都没有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即便没有什么特别的防寒措施也能过冬,只要把建筑做得开敞些就不难度过夏季。这和自古以来文明发达的埃及、印度、中国等大陆性气候相比,可以说是十分温和了。
日本无终年冰封雪冻的雪山,也无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人们居住在位于山海之间的小平原、山间小盆地或者河流沿岸的平地上。这些地方日照充足、降雨丰沛,适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所以列岛上群峦叠翠,万木峥嵘。日本既无巍峨追人的崇山峻岭,也无广袤无垠的沙漠,没有任何使人类自惭渺小的大自然风景;日本拥有的是可以使人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赐并在其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温和的环境中,人对自然毫无畏惧——无须畏惧自然的暴虐;因此,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充溢于每个人的心中。
日本的平原再大也不足千里,山川河流的规模也都与“大”无缘。海滨、平原、森林、丘陵、山脉相互交错,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并随着四季的流转而变化分明。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夏日的绿荫,冬日的白雪……色彩丰富绚丽,它们成为典型的日本景观。在这种小而富于变化的自然中,培育了日本人敏锐的自然感知力,也因此比起波澜壮阔之美,日本人更喜欢温润洗练之美。
日本国土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只能在小块平原上进行农业生产。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不管统治者进行如何残酷的剥削,其绝对财富累积量也极为有限。狭窄的土地和有限的生产力使得日本不可能出现其他国家那样的大规模的财富积累。
四面环海的列岛地理环境是日本向海外发展的天然障碍,且又毗邻强大的中国,日本根本不可能拥有从属国。只要日本的经济是以岛内农业为主导,那么就意味着日本的国家规模必然是小的,且不可能成为强国。另外,日本国内的奴隶制发展亦不如西欧各国,因为不管是统治者还是人民大众生活都不富裕。
当然,四面环海的地理条件使日本避免了遭受外国侵略之苦。诸如朝鲜半岛就常常感受到来自周边的各种压力;与之相反,日本则很少有这种军事上的忧虑,日本的历史上也从未遭受过被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或军事上统治的现象。由于日本是岛国,不单在军事防御上与外国保持了天然距离,在文化方面也一直是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加以吸收、利用。

上:奈良的民居

下:富山县五箇山民居
日本民族显然是从大陆移居而来,移居之初经历了充分的混血,这个看法是大家的共识。就目前所知,从旧石器时代至今,日本从未发生过足以改变人种的那类外来民族的大迁移,虽然在日本列岛上也曾经存在过被认为是异民族的虾夷之人。遥远的原始时代,人种,特别是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共存过;公元2—3世纪,日本形成了许多小国,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国家,而这种状况为期短暂;公元4世纪末,大和朝廷实现了整个日本的大一统。自此之后,日本国家内部再没有发生过民族性的对抗和斗争。
日本历史上虽然也有战争,但这种战争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而是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势力集团的斗争,更进一步说,是限定在少数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
如此的历史发展特色促成了日本人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尽管历史上统治阶层不断更替,或者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但人们始终坚信日本的民族是一个有机整体。日本社会自古以来没有出现过能割断历史连续性的革命现象,这种特有的历史连续性使得人们坚信日本的民族与社会具有有机的内在联系。虽然大家都清楚远古的日本人是从不同地方移民而来,但连续的历史特性却使日本人感觉好像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好像从属于同一个民族。这样的想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另当别论,日本人具有这样的想法却是事实。日本国内的对立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对立,权力争斗不会殃及大众,日本的城市一般不设城墙就是这种状况的绝好说明。
在建造平城京和平安京时,模仿中国城市在周围建设了罗城,但那只不过是个形式,没过多久就倒塌了。在“城郭”周围出现城下町的时候,“城郭”是作为战争时诸侯和武士们负隅顽抗的据点,因战争与一般居民无关,并没有出现保护居民居住街区的城墙。综上所述,日本没有诞生尺度巨大、艺术表现夸张的建筑是历史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