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建筑的流行
净土教最初是国家尊奉的佛教,后来逐渐地演变成贵族阶级的宗教。曾经作为国家事业而建造的佛寺,也逐渐如同贵族们的别墅一样被建造起来。在这种情形下,藤原氏族倾其财富与权势建造起了法成寺。
法成寺以金堂为中心,左有五大堂,右有阿弥陀堂(无量寿院),讲堂、药师堂、三昧堂、十斋堂、释迦堂、观音堂、塔、圆堂、真言堂、东北院、总社、经藏、钟楼、戒坛、两法华堂、南楼、宝藏等,形成“华堂高及云天,如见净土”之盛况(见《荣花物语》)。其中安置九体阿弥陀佛的无量寿院达壮丽之极,在《大镜》书中曾有如下描述:“其所建之阿弥陀堂,虽圣德太子的多武峰,不比等大臣的山阶寺,基经殿下之极乐寺,忠平殿下之法性寺,九条殿亲王之楞严院,圣武天皇之东大寺与之相比,唯形体庞大而己,皆不可与无量寿院相撷抗,其他寺院更不足论……南京的众多寺院更不足比拟。”
藤原时代贵族们的信仰从密教转向净土教。贵族们一方面信奉自己往生后会进入净土世界;一方面又在现世今生建造华丽的堂、塔,用五彩的绘画和螺钿装饰本堂,在本堂中供奉金光灿烂的阿弥陀如来佛像,还要将本堂与四周栉比连檐的堂宇一同倒映池中——“那情景简直就是极乐净土在现世世界的呈现”(《大镜》)。贵族们祈望自己虽身处现世的净土幻影中,却能达到佛教极高的“法悦”境界。当时还出现了重视感官愉悦性的倾向:“讲经师仪表翩翩,举手投足风雅得体,使其说经之举倍受尊崇。”(见《枕草子》)
“从今年开始进入末世”的末法思想更加推动了对寺、塔的建造。在法成寺之后先后兴建了平等院、法胜寺、尊胜寺、最胜寺、圆胜寺、成胜寺、延胜寺等。这些寺院中,皆因净土信仰而设置了阿弥陀堂。虽然现今作为安置着九体阿弥陀如来佛像的九体阿弥陀堂只有净琉璃寺的本堂被保存下来,但据文献记载曾有二十余处。现存藤原时代后期的寺院建筑几乎全是阿弥陀堂,其分布北至奥州,南到九州,足以想见净土教建筑当初发展的盛况。
在这些阿弥陀堂中,以法成寺无量寿院和平等院凤凰堂最负盛名,据此也许会误导人们以为藤原道长、藤原赖通(990—1074年)时代,即自10世纪末到11世纪中是阿弥陀堂发展的鼎盛期。文献中对阿弥陀堂的记载以法成寺为最早,其他大多数为12世纪以后建造的(井上光贞,《日本净土教成立史的研究》)。当然,这样的结论也需要考虑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特别丰富,从而显出数量众多的势态。然而,以醍醐寺阿弥陀堂为依据可以推断建造年代的17座建筑中,11座建于12世纪,4座建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这说明在院政时代(1086—1182年)阿弥陀堂的建造达到鼎盛。
关于当时造寺造佛的盛况,还可从白河法皇(1053—1129年)一个朝代里频繁的建造活动体会其中一二:在这个时期建造了丈六佛像127尊,半丈六佛像6尊,等身佛像3150尊,三尺以下佛像2930尊;另有5470轴佛画以及建造的21座堂塔(《中右记》);另外,据《东寺文书》记载,仅法界寺一寺之内就建立了好几座丈六阿弥陀佛堂;京都珍皇寺内,以捐献者名字命名的小阿弥陀堂,如1112年(元永3年)的左卫门大夫堂等,竟多达五十余座。在这个时期,京都郊区已经盛行“百塔参诣”的风俗。如此种种,可以想见藤原末期堂塔的建造数量是多么令人震惊。

上:平等院凤凰堂

右下:平等院凤凰堂内部

左下:法界寺阿弥陀堂
藤原道长(966—1027年)倾其所有建造起来的无量寿院的庄严瑰丽景象已不复存在,但藤原赖通(990—1074年)将自己在宇治的别墅施舍为寺,于1053年(天喜元年)完工的凤凰堂今日犹存。凤凰堂前开池,歇山式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设副阶,左右各联系二层步廊,转角上起方形宝顶式(攒尖式)楼阁,并向前折,以平缓的悬山式翼楼作为建筑的结束。凤凰堂完全按照曼茶罗中所描绘的极乐净土的佛殿样式而建造,具有极尽变化之妙的人工建筑之美,它和朝日山的翠峦、宇治川的清流相辉映,成为一道优美、典雅的景观。堂内部的柱、梁、斗栱都施以华丽的五色彩绘;平闇与须弥座上涂漆并镶嵌螺钿作为装饰;门扇及墙壁上绘有九品净土壁画;梁柱间的槛墙栱眼上置有五十余躯云中供养菩萨;堂中央安置一丈六尺的金色阿弥陀佛像——凤凰堂集藤原时代的美术精华于一身。
当时的贵族们对平等院凤凰堂的尊崇程度之高可以从鸟羽的胜光明院对它的仿造以及《后拾遗往生传》中“极乐如有疑,往观宇治寺”的谚语中略窥一斑。
精美绝伦的凤凰堂如同完美无缺的中秋明月一般,达到了日本建筑美的巅峰,分寸稍过就会流于纤弱,坠于技巧之玩弄。向左右伸展的翼楼单纯应造型之需,在没有油漆、彩绘和镶嵌螺钿进行装饰之前,未经修饰的真实建筑架构就已经达到了至美的境界。凤凰堂追求的正是新建筑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新建筑之美的运动也就此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