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的建筑
江户时代后半叶的建筑,值得一看的遗迹很少,这是因为建筑工匠们忘记了如何去追求建筑各部件的优美比例,只是一味地被祖上传下来的木构营造技术的法式(木割)所束缚。工匠们对建筑美的追求也只限于建筑装饰。江户时代后期的建筑装饰既没有桃山时代的那种华丽绚烂,也不具备桃山时代的那种简洁洗练,完全坠入虚张声势的炫技之中,细部处理也变得俗不可耐。
然而,从整个建筑界来看,这一时代仍然具有其他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特点,那就是这时的建筑营造既不为神仙、佛陀,也不为领主、诸侯,而是为了广大的庶民百姓。由于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家境逐渐殷实,到近世更加富裕起来,甚至出现了在经济上较诸侯、藩主更为富有的大商人。广大市民需要有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
这种公共性建筑空间最早出现在中世以后的寺院中,如善光寺或者浅草寺本堂。中世时的寺院本堂不再只是供奉佛像的场所,人们由以前必须在本堂外进行礼拜转变成穿着木履直接入内进行参拜;因此,本堂已不再是庄严的宗教道场,它转变成了市民祈祷夙愿以偿的地方,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休憩空间。
建筑物规模大、装饰多,意味着建筑工程费用的高昂,同时也从侧面说明神社、寺院的香火兴旺,财源滚滚;所以,无论礼拜对象是神仙也好,是佛陀也罢,神社和佛寺都不再有建筑上的其他追求,只努力地装点和修饰。
剧场作为市民的娱乐性建筑出现了。剧场在桃山时代还只是临时性建筑,到江户时代就变成了常设性设施,到江户中期以后规模变得相当庞大。早期的剧场是“劝进猿乐能场”[27]的形式,往往是露天的,并不是完善的剧场建筑空间。17世纪末,即元禄时期,剧场周围的竹篱笆变成了木板围墙,舞台也扩大到三间,而且在舞台的右侧扩充出配唱人落座的位置;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开始用拉幕分隔;“桥挂”[28]变宽;观众席中的竹席式包厢有的高达三层;正面观众席之上设有木板屋顶。

角屋

左下:中村座剧场A(.元文年间,1736—1741.须田敦夫复原)
译者注:
①引幕:从两侧拉开的大幕,与以上卷方式起落的大幕相对。
②鸟屋:为演员们登上“花道”出场时用的房间名称。

右下:中村座剧场B.(元禄年间,1688—1704.须田敦夫复原)
歌舞伎发展出具有自身特性而又完整的舞台形式已是18世纪中叶的事了。歌舞伎舞台首先废除了象征着能舞台特征的“大臣柱”及其上的山面朝外的屋顶,也就是说,省略了能舞台上原来的柱子和屋顶,只剩下平台,这样舞台变得开敞宽阔,并发展出歌舞伎独有的“花道”[29]、升降台、旋转舞台、小地道出入口及转换布景台等机关设备。至今尚存的拥有江户时代观众席的剧场建筑是琴平的金丸座,仅此一座而已。不过,歌舞伎舞台在农村分布很广,江户末期的舞台在各地均有遗存。
与剧场建筑同时得到发展的还有各个城市的声色场所,即欢乐街,或被称为“游郭”,如江户的吉原、京都的岛原、大坂的新地、长崎的丸山等。各地的游郭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7世纪末,据说在大阪新地有游女2200余人,而在同一时期的江户吉原,也不乏“昼如极乐,夜如龙宫;珍味齐俱,香艳盈室”的史料记载。可惜这些酒楼、菜馆在逐次火灾中均化为灰烬,唯有岛原的“角屋”(典型勾栏院建筑)尚存,借此可以追想当初豪商巨贾们寻欢作乐的场景。
原来只为神道与佛陀服务的建筑变成了为平常人服务的建筑,这是江户时代建筑发展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个重要的通俗化建筑类型是学校建筑。虽然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还是为武士阶层设置,并非为平民百姓服务,但是,学校建筑作为通俗化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出现在日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说起学校建筑,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的“综艺院”,但那是极为特殊的建筑。近世,在日本各藩属的领地内为培养藩士掀起了办藩学的热潮,因此出现了藩学学校建筑。18世纪末,其发展数量之多,设备之完善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程度。
江户时期的学校建筑一般是由讲文习武的讲堂、教授所、教官及学生宿舍等几部分组成。教室的形式有大讲堂——一个大厅中许多人一起上课,另有以学寮为中心分成许多小教室,基本上是这样两种形式。因为依据儒家思想而设,所以一般学校都设有祭祀孔子的圣庙。遗憾的是这些学校建筑大部分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中被烧毁,剩下的往往是原来学校建筑中很小的一部分,唯有在备前(藩名,今冈山县东部)冈山藩的乡学校闲谷黉中还完整地保存有圣庙(1684,贞享元年)、讲堂(1701,元禄十四年)等主要建筑单体,由此可知江户时代学校建筑的具体形式。

上:闲谷黉全景图

下:闲谷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