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建筑的发展
从13世纪后半叶到14世纪,禅宗在日本迅速发展。在镰仓创建了圆觉寺、净智寺,净妙寺改换了宗庭,寿福寺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在京都创建了南禅寺,南北朝初期建立了天龙寺,南北朝末期又建立了相国寺——至此“五山制”齐备。之后,“十刹”诸山寺院相应而起,特别是镰仓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不仅创建新寺,还对建长寺、圆觉寺、东福寺进行了重建。禅宗建筑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从五山、十刹诸山佛寺中已知的创建年代来看,15%的佛寺建造于13世纪后半叶,60%的佛寺建造于14世纪前半叶。在此建设热潮中缔造出的禅宗寺院的可观数量使得遗留至今的建筑遗迹数也不可小觑,包括15世纪初建造的寺院在内,目前在各地尚可看到的遗迹中有正福寺、永保寺、功山寺、善福院(旧广福禅寺)、清白寺、天恩寺等。
禅宗建筑形式虽然因时、因地会有一些细部上的变化,但就总体来说,一直保持着同一种样貌,这种势态经过漫长岁月洗礼后一直延续到近世。大佛样却不同,即使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大佛样建筑物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二者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势态。
禅宗样建筑传入日本是从建仁寺开始的,到建长寺的建成,历经半个世纪。这种建筑式样的传入不是通过一个人而是通过了几个人的努力,且他们所依据的中国建筑蓝本也不尽相同;但是,日本的禅宗建筑却具有统一的形式,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上:圆觉寺舍利殿

左下:银阁

右下:善福院释迦堂内部
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下禅宗样建筑传入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的国人都希望能建造出原汁原味的宋式建筑:在泉涌寺中有这样的记载“唯有此寺惟妙惟肖地直接模仿了大宋之仪”(《不可弃法师传》);建长寺直接模仿了金山寺;天龙寺建立时,“轰动扶桑,如见大唐”(《梦窗语录》)。这种直接模仿的效果如何另当别论,但当时的国人都希望直接照抄照搬宋式建筑的意愿却确凿无疑。有如此最高理想之时,以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基础,不管是谁,如果能建造出众人认可的、所谓“真正的”宋式建筑的话,那么,这栋建筑必将被尊崇为后世建造活动的范本。
根据江户时代木工书中“径山寺之图”的记载,确实存在着那么一种标准式样,至少是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着这么一种标准。如果站在这种假设的立场上来寻找标准范本的佛教寺院,非建长寺莫属。
镰仓幕府曾试图通过建造建长寺的行动在宗教思想领域内摆脱京都旧佛教的统治而独立。建长寺与建仁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只是不受旧佛教的束缚,而且极其重视并积极地创造与旧佛教不同的寺院建筑形式。当建长寺的开山祖师兰溪道隆就是宋朝高僧时,把他亲自领导下建造起来的寺院看成是毋庸置疑的、纯正的宋式建筑也是恰当的判断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天龙寺伽蓝平面完全仿照了建长寺;东福寺在复原重建时,曾借用过建长寺的图纸……这些都从侧面进一步验证了建长寺被当作禅宗样建筑蓝本的推断。
以金山寺为原型建立的建长寺长期作为日本禅宗寺院建筑的典范,其形式一直被留传和借鉴,从而塑造出禅宗寺院建筑形式上的同一性,也成为日本文化上的一大特征。这是基于文化源泉只有一个的思想认识以及对权威服从、模仿的民族特性发挥了强大作用的结果。
如前所述,禅宗建筑在日本南北朝(1336—1392)时发展到巅峰,之后,由于室町幕府的衰亡以及应仁之乱(1467)的影响,京都的禅宗建筑几乎被焚烧殆尽,镰仓的禅寺也因武家政权中心的迁移而出现衰微的征兆。室町后半期,禅宗建筑完全衰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具有比较完整规模的禅宗伽蓝大都是近世复兴重建之物,保存完好的中世建筑规模的实例已不复存在。
禅宗建筑对和样建筑的影响留待后叙,它给予住宅建筑的影响同样意义深远——导致住宅中出现了楼阁式建筑。
平安朝末期的文献中有一两处谈到有二层建筑的存在。那时,即使有一般所谓的“重檐”建筑也不是供人登高望远之用,只是应外观造型的需要,或观瞻上的高度需要而设;但是,禅宗建筑中,三门的二三层或者方丈的上层楼阁都可登临。也就是说,此时出现了以供人登临、眺望四面八方为目的的多层建筑,与以往为了视觉上的高度而建造的重檐建筑有了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意味着真正楼阁式建筑类型的诞生。这种建筑类型成就了西芳寺的舍利殿、北山殿的金阁、东山殿的银阁,并最终成就了飞云阁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物。
不仅如此,楼阁式建筑还催生了日本近世建筑史上耀眼的明星——天守阁建筑的成型。鉴于此,楼阁式建筑诞生的意义越发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