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建筑的特征
平安时代(794—1185年),由于天台、真言两宗的传入,新的密教美术发展起来。在建筑设计方面,即使是延历寺、金刚峰寺也没能保留住古老时代的建筑,平安时代前期密教寺院的堂、塔无一幸存;所以现在还不可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搞清楚。对于密教建筑特征可以明确指出的三点是:第一,寺院迁入深山,开始了所谓“山中伽蓝”的营造;第二,多宝塔的出现;第三,寺院内加设礼堂。
实际上山中营造型的寺院早就有了,如天智朝创建于近江的崇福寺以及奈良末期由兴福寺和尚创建的室生寺。这说明此类型的寺院确实早在密教传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广泛地发展起来则是密教传入之后的事。
由于寺院是建造在山中,不可能再像奈良时代寺院那样规整、严谨地布置堂、塔,必须因地制宜;所以,这些寺院表现出来的不再是奈良时代那种规整、严谨的美,而是创造了群山环抱、丛林掩映中的新的建筑之美。
奈良时代,七堂伽蓝式寺院的周围可能是完全不栽树木的,建筑作为人工建造物和自然相对抗,这要求具有在洁白的沙地上昂然而起的建筑美。
密藏于深山老林中的建筑物不可能再和自然相对抗,在逶迤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建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缀而已,这也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点。
山中营造型伽蓝的出现并没有使具有奈良时期严整布局特色的寺院建筑销声匿迹,例如在东寺、下醍醐寺中见到的那样。在平原地带建造的寺院中,虽然有了许多变化,但仍然是奈良式的伽蓝布局。后期建造的法成寺和法胜寺、六胜寺等仍然以左右对称为基础,这种布局在大寺院中尤其盛行。
作为密教建筑的特征必然要提及“宝塔”建筑的出现。“宝塔”一词是塔的美称,但作为建筑术语,是因为圆形塔身上置有四角尖锥样的“攒尖式”屋项,其上立有相轮而得名。如果塔身四周绕以回廊就被称为“多宝塔”。“多宝塔”本来是安置释迦、多宝二佛之塔的意思,与塔的形式没有直接关连,在佛经里也早有这个名称。事实上,“宝塔”和“多宝塔”两种称谓作为定义都不准确,在此只是作为惯用语加以使用。公元817年(弘仁八年),传教大师(又名最澄,766—822年,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根据教化东国的需要,分别在上野的绿野寺、下野的大慈寺各建造一座“宝塔”,在睿山大师传中记之为“一级宝塔”;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是多宝塔形式的建筑,这可能是日本最早的多宝塔。最澄大师为了镇护国家曾计划建造六座多宝塔,然而未及完成就圆寂了,直到他发愿后的第一百零六年,即公元924年才得以实现。

左上:室生寺五重塔

左下:石山寺多宝塔

曼陀罗中描绘的宝塔

东寺灌顶院平面图
译者注:
①作合:中世佛堂建筑的佛殿和礼拜殿分别设置屋顶时,两个屋顶交接处的空间被称为“作合”,日语读音为chikuriawase。
②日隐:建筑正面合阶上部的披檐
在金刚峰寺中,弘法大师(774—835年,又名空海,真言宗开山祖师)也计划建造金刚界、胎藏界两座多宝塔,这就是后来完成的大塔和西塔。西塔在公元887年(仁和三十三年)完成;大塔则较迟,直到延喜年间(901—922年)才完成。据说在创建大塔时就已经有披檐了。这种形式的塔最早出现在金刚界曼茶罗三昧耶会上,其形式如图所示。多宝塔就是在这种圆体周围加上一圈副阶披檐。普通的多宝塔较此种形式更加简化,仅在副阶屋顶之上保存着馒头形塔身的形式,于第一层内部立四金柱。第一层内部保持着圆形平面形式的多宝塔被赋予一个特别名称——“大塔”。“大塔”的古老实例只有根来寺多宝塔一座而已(建于16世纪)。
下面讲一讲附设礼堂的问题。在密教建筑中,最初有被称为“灌顶堂”的建筑。这种新建筑物仅是在平面上具有特点,并没有随之产生新的建筑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堂或灌顶堂的前面会另外加建礼堂。在建于贞观年间(861年)的延历寺和康保年间(965年)金刚峰寺的金堂中没有出现礼堂(因此,不能把现在两座寺院中的金堂平面形式当作平安初期的遗物进行讨论),在东寺灌顶堂、神护寺金堂、醍醐寺金堂、劝修寺御愿堂中才开始出现礼堂。礼堂的面阔和金堂相同,但进深仅有二间。之后,礼堂和金堂被纳入一个屋顶之下,形成了今日我们在各地均可见到的天台真言宗本堂进深七间的形式。这种在金堂前面,另外加建出来的面阔相等、进深二间的细长建筑物,早在奈良时代就有了,如法隆寺食堂细殿、东大寺法华堂礼堂、西大寺十一面堂院双堂、西大寺四王殿双堂等,当时称之为“双堂”。
把这种礼堂附设在主要堂殿之前则是到了平安朝之后的事,可以说是密教建筑的一种特征。南都六宗寺院中的金堂是供佛的,与佛橱的性质相同,除了特别的僧人之外不允许一般人进入。与此相反,礼堂这一类的建筑物正如其名称所示的那样,是礼拜的场所,就像《劝修寺文书》中所记载的——它是“众僧及俗人设座的地方”,是为俗众所建的建筑物。
礼堂的产生过程如前所述,从纯粹供奉佛的金堂发展成为供世俗人们礼佛的空间,这无疑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
中世纪以后所看到的密教本堂形式,即金堂和礼堂被同时纳入一个大屋顶之下的形式形成于何时,至今尚不清楚。附设了礼堂的本堂里,最古的遗构是石山寺。本堂和礼堂以纵深方向连成一体,与东大寺法华堂属于同一形式。镰仓时期(1185—1333年)本堂的佛像空间和礼拜空间已经被覆盖于一个大屋顶之下,由此可以推断,该形式在平安时代末期就产生了,“金堂”的称呼变成“本堂”也是应这种平面形式的变化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