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

二十六、城市的发展

日本古代(公元7—12世纪)的城市都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城市随着政治中心而转移,又随着政治中心而兴衰。国衙所在地[20]的城市随着古代律令制的废弛逐渐衰落。中世除了新兴的政治城市镰仓以及古代遗留的城市奈良、京都外,曾出现因经济发展而成形的新兴城市,如寺院、神社门前形成的商业区——“门前町”,佛教寺院周边信徒和有经济特权的工商业者们集中居住的“寺内町”以及港湾城市等;但是,武士阶层得势后,他们的居住地随之变成新的政治中心,应政治之需的地方城市又普遍发展起来。

如在“城郭建筑”一节中已经叙述过的那样,山城和居馆合二为一,导致出现“平山城”;诸侯们要求自己的家臣、下属集中居住在城郭周围,导致出现了“城下町”。城下町(包括城郭在内)不仅是军事中心,也是诸侯在其领地内行使其统治权的政治中心,同时又是经济中心。这里不仅聚集着众多武士,也聚居着众多工商业者,随着诸侯势力的不断扩大,城市日趋兴盛。

日本最大的城下町当然是将军的驻扎地——江户(今东京),其极盛期人口数量高达百万以上,堪称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城下町的人口数量根据统治当地的诸侯的收入高低而不同,因此,大藩[21]城下町的众多人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江户之下的大藩金泽、名古屋、仙台、鹿儿岛等地中,金泽、名古屋的人口数均在十万之上;仙台、鹿儿岛、熊本、广岛的人口数达六七万。此外,日本全国尚有几十座城市人口数在一万以上。

城下町彦根总平面图(据西川幸治的研究)
译者注:
①本城:供城主及家族居住,以及战争时作为最后防御、抵抗的主城。
②表御殿:城郭里进行公务和举行仪式的正殿。
③钟之城:有报时钟的城,城内有大广间之御殿及御守殿。
④善利组:“组”是“足轻”级别的下级武士们组成的居住单位或者训练单位。此处指该级别武士们的居住区,大约750米×300米的地带。

城下町和自然成形的中世城市相反,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规划建造起来的。城郭背负大河或湖泊,这是应防御之需。一般来说,市街地设在城郭的正门,也就是大手门前方;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市街地开始向城郭四周扩展。

城下町内有武家宅邸、神社、寺庙区域、门前町和町家[22]。武家宅邸里,诸侯重臣的府邸安排在城郭内;中级武士的住宅环绕城郭布置;下级武士的住宅被安排在最外围,如同城郭正门前的町家街区一样密集。

城下町的主要街道一般与城郭各方向的城门连通,偶尔也有道路呈放射状设置的例子。大多数的城市街区、道路用地的划分方法都和京都的棋盘式布局一样;但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在许多地方故意把道路设计成弯曲、凹凸或者错位的形式,以防止敌人弓箭和枪炮的进攻长驱直入。道路也因此设计得很狭窄,一般只有四—五间[23]而已。

城下町的居民由领主(诸侯们)的家臣团体及为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工商业者组成,这是具有消费性城市特征的政治性城市。它不仅是该地方的经济中心,也是商业中心。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城下町的商业特征逐渐增强。

近世城市发展的主流是城下町;但是,随着交通和商业的兴盛,从中世时期起,商业性城市日渐增多,如在大量商品转运基地出现港湾城市——这里桅樯如林,物品辐辏,客商云集,货栈繁荣……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其中最大的港町首推大坂(今大阪)。大坂虽不像江户那样拥有百万人口,但最盛时也超过了四十万。城里占人口大多数是工商业者,这一点和城下町中武士、町人各占一半的状况有所不同。大阪是纯粹的商业性城市。

“门前町”是商业城市的另一种类型。中世时,神社和佛寺仍拥有自古以来的庞大庄园,借以养活数千计的僧侣或神职人员,同时,来神社、寺院参拜的民众也数不胜数;因此,以这些人群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市场得到了极大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门前町”。这一时期该类城市欣欣向荣。曾以古代首都平城京而繁荣的奈良自平安迁都以后逐渐衰落,此时却因为兴福寺和春日神社门前町的形成而再度繁荣。之后,伴随神社、佛寺势力的衰退,门前町让位于城下町,在近世再也没有展现出更大的发展。

伴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住宅问题及防火问题也随之而来。

城下町的人口由武士和町人(商工业者)组成。就户数来说,武士家占三成,町家占七成;但是,武家因社会地位高,府内不仅有自身的家属,还包括其名下的众多家臣和奉公人(杂役、佣人等),所以就人口总数来说二者约略相同,在某些城市中,武家人口甚至占大多数。从宅基用地来看,武家(中上级武士)府邸不像町家住宅那样密集,二者的用地户数比正好相反,城市内土地的七成以上是武家府邸的宅基用地。

关于武士住宅,以江户一地为例:“旗本”级[24]的武士根据其俸禄多少,住宅基地的大小为70坪[25]~3000坪不等;诸侯级别的武士住宅基地大小为2000坪~7000坪,而武家另设在郊外的住宅另当别论。一般这些住宅用地中一定包括其下属家臣们和奉公人等的住宅用地,所以其用地面积也决不是很宽裕。武家府邸中,往往沿街布置家臣们居住的长屋;在住宅前部设置“上段”“一之间”“二之间”等会客用空间以及主人使用的房间、办公性建筑等;在住宅后部设置夫人和侍女等起居的房间。因此,尽管7000坪听起来相当宽阔,实际上,由于高俸禄的武家里家臣人数众多,宅基地内除了留有几个小庭园外,应该是屋檐相连的密集状态。

毫无疑问,町家街区比武家府邸更加密集。江户的下町[26]由于住家密集,一旦一处发生火灾,火势就会迅速大面积蔓延,使当时本已薄弱的消防能力捉襟见肘。在二百二十余年间,烧掉长达二公里以上城市街道的大火灾发生了近百起,据此可以想象其火灾发生的频繁程度。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幕府发布防火条例,对失火者给予严厉惩罚,并加强消防能力,设置消防储水槽(亦称天水桶)。在建筑方面,设置避火带(满足消防要求的空地等),加宽道路,如设置“广小路”等,以控制火势蔓延。

然而,上述办法仍然无法有效防止大火灾的发生。防止火灾最有效的办法是如何能把一幢幢易燃的木构建筑转变成防火建筑。鉴于当时城市住宅都是木板屋顶或是稻草屋顶,都是易燃材料,幕府积极推行城市住宅全部改用瓦顶;鉴于传统的墙壁多采用木板壁,或是将木柱暴露在外的真壁造,幕府奖励改用灰浆粉刷起来的“涂屋造”。然而,普通市民无法完全靠自己的财力承担将住宅改造成瓦屋顶、灰泥墙的费用支出,幕府推行的防火政策进退维谷。之后,幕府采取划分地段,颁布法令强制实行或是采取发放防火贷款等办法,以期尽快落实防火新政。正因如此,自享保年间(1720)开始,江户瓦屋顶、涂屋造的城市住宅逐渐增多,主要街道的沿街建筑几乎全部改换了这种防火做法,形成了江户町家的特有风貌。

“春日局”府邸平面图
译者注:
①“春日局”府邸:为江户幕府德川家光将军的乳母的住所。“春日局”为朝廷对其乳母的封号。
②御成玄关:为幕府将军巡幸时使用的玄关。
③露地:对茶室、草庵庭院的特别称呼。
④白洲:有舞台的院子里铺设白色鹅卵石,称为“白洲”。

江户的町家(据江户名所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