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社建筑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主要生产从狩猎、捕捞向农耕过渡,私有财产的积累也逐步增多,贫富差别越来越大,于是就产生了少数的富有阶层,进而产生了某一氏族对另一氏族的统治关系。有势力氏族的财产越来越多,到了公元5世纪,这些氏族被大和朝廷所统一。

群马县茶臼山古坟出土的明器陶屋
富有阶层的产生促使住宅建筑相应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一些先进技术从中国大陆传来,铁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品质得以显著提升。关于公元247年过世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乎,在《魏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侍婢千人,宫室、楼观、城栅设置森然”,可知其宫殿规模十分可观。另外,应神天皇[1]的难波大隅宫,仁德天皇[2]的难波高津宫还建有高台,传说雄略天皇时开始起造楼阁,这些都可以说明当时的宫室建筑已相当发达。在三重县石山古坟发现的陶屋上刻有大斗,证明在佛教传来之前已确有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于这些宫室的具体规模,因为缺乏资料,目前尚未得知;但是,由于神社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因此可以从神社建筑中尚存的旧有形式推知一二。
神社建筑中,如大和的大神神社、信浓的诹访神社、武藏的金钻神社那样,以山和森林为崇祀对象,它们都没有正殿。可以推断原始宗教最初只是崇拜自然物,不设殿堂之类的建筑物。
每年要举行祭祀活动祈祷丰收,为了迎接神灵的降临,会建造一些临时性的神殿,待祭祀结束就予以拆除——可以想象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时期。这种风俗习惯直到今天还在农村保持着;天皇即位时必须进行大尝祭,设置临时神宫即大尝宫可能也是这种习惯的延续。进而可知,草葺屋顶的大尝宫正殿很可能保存着古老时代的神殿形式,而在平面上与此殿相似的住吉大社本殿,可能也归属于这个系统。
神社建筑和寺院建筑不同,它崇尚新建筑,每隔若干年后就要按照原样重新建造,即所谓“式年造替”,恐怕正是因为神社建筑起源于临时建筑才会导致如此的重建制度。直到现在还完全实行“式年造替”制度的只有伊势神宫。春日大社、上下贺茂神社虽然也有此种惯例,但它们是以修理代替重建仪式。从文献上看,古时有许多神社都曾实行“式年造替”制度。
在伊势神宫、出云大社、住吉大社等神社的本殿,多少有一些佛教建筑的影响,但总体建筑形式与运用中国传来的建筑技术建造的飞鸟时代的建筑有所不同,说明它们是6世纪中叶佛教传来以前的固有形式。
伊势神宫在天武天皇时制定了每20年按照原有样式重建的制度,到目前已经进行了59次迁宫重建。重建在细部上虽有一些变动,但把现状与正仓院所藏文献以及公元804年(延历22年)《皇大神宫仪式帐》的记载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再把装饰性铁件及栏杆等复原的话,就很容易再现出其原貌。伊势神宫奈良时代的建筑样式继承了更古时期的形式。

伊势神宫内宫

上:出云大社本殿

下:住吉大社本殿
一方面努力吸收外来的中国文化,并行的另一方面是保持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尽管伊势神宫已进行了数十次更新改建,依然完整地保存着日本的传统形式,这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
神社中把没有反翘的悬山式且在正身(脊长方向)设入口的本殿叫做“神明造”。由于其他神社不可以模仿伊势神宫,因此伊势神宫是唯一的“神明造”。伊势神宫面阔三间,进深二间[3],悬山造屋顶铺茅草,掘地立柱,室内地板位置高起于地面,搏风板穿出屋顶而昂然高耸,在正脊上承有“胜男木”,完全不用曲线,充分表现了简洁明快的设计意匠。在这里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极其普通的、自然的,毫不修饰地直接应用,这是基于对材料本性的美学认识而欲充分发挥其特性的结果。卓越的感性造就了洗练的设计意匠,这正是日本建筑具有的“清纯”特质的表现。
在茂密的杉木林中,神殿没有任何漆装的木柱散发出木质的馨香,正因为它毫不粉饰的质朴之状,忠实地呈现出建筑和环境的一致性。
伊势神宫的神殿的确是质朴的,但是它的美并不是只来源于追求结构的真实性。例如神殿的“胜男木”就具有明显的装饰性设计意匠:它的长度竟然可达2米,显然是建筑设计者最初就有了明确的形式设计方面的考虑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尺度。将神宫正殿建筑提升到如今所见的精练程度应是在天武朝(672—685年)时期,当时的神宫建筑是皇室权威的象征,能产生如此的成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神社建筑中最古的形式是伊势神宫的“神明造”和出云大社的“大社造”——前者是正身设门,而后者是在山花面设出入口。一般悬山式建筑首先由山花出入,之后向正身出入的形式发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历史进程;但值得注意的是,神社建筑出现之前,正身出入的建筑形式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不能因为悬山式的发展过程就想当然地认为首先出现大社造,然后迅速发展成为神明造,这样套用是不对的。另外,伊势神宫别宫正殿在中世完全是“板仓”的形式,因此又出现了伊势神宫、或者甚至是把整个神社建筑的起源都归结到仓房建筑上去的说法。如同伊势神宫中的关于御神体之铜镜有“礼此镜如同礼我”的代代传言那样,神宫建筑不是收藏宝物的库房,而是神体居住的宫殿;校仓、板仓结构在日本只在仓储建筑上保留了下来,实际上它们原本是作为居住建筑使用的。总之,不能因为同是校仓、板仓的结构方式,就认为伊势神宫社殿的原型是仓储建筑。

伊势神宫内宫正殿(国际文化振兴会提供)

上:大正大尝宫
译者注:
大正大尝宫为大正天皇即位仪式时,为举行“大尝祭”而在京都御所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建筑中的柱子必须用带树皮的原(木即“黑木”)。天皇在此举行向神灵敬奉本年收获的新谷米仪式。

下:伊势神宫别宫复原图(福山敏男复原)
译者注:
①内梁为承接屋顶荷载的梁。
②定规缘(てう):为包住门板边缘,类似门框的构件,分为“两定规”和“片定规”两种形式。
出云大社本殿是悬山式,入口设在山花面;屋顶有些反翘;“出千木”变成了“置千木”的形式,即不是博风板穿出屋面的“千木”,而是完全把“千木”摆放在屋顶上而成的“置千木”。出云大社本殿不用斗供,不加色彩装饰,依然显现着古老的风范,其规模直到平安时代还尚称“殿高16丈”,可与奈良平城京内的太极殿、东大寺大佛殿一较高下,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庞然大物。“殿高16丈”的传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另当别论,但各种文献中均有规模巨大的记载,其规模曾大到不同寻常也是毫无疑问的。传说直到镰仓中期1248年(宝治二年)重建时规模被改小,并且采用了临时性建筑的方式。今天所看到的本殿(1744年,延享元年原样重建)柱心间距为5.5米,中心柱直径为1.1米,其规模也决不能算是“小型”的。
如果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如上所述的大规模建筑物的话,说明那时的建筑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如对伊势神宫所作的阐述那样,当时的建筑家一方面有着对建筑本质的深刻理解,对建筑之美的敏锐洞察力;另一方面他们还拥有高超的结构技术水平。古坟时代的建筑技术并没有停止在原始阶段上,已经开始吸收从中国大陆传来的先进技术,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飞鸟时代,中国大陆的建筑形式迅速地在日本发展起来,并日渐辉煌,这正是源于上古时代已经奠定的技术基础才可能取得的建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