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建筑的兴盛
中世后半叶,连年战争促使城郭建筑迅速发展。在类型上,除了防御性的军事根据地——“本城”外,又分化出多种各具特色的城寨:设于领地要害之处,用于军事进攻的“支城”;设于领地边界上的边防性城寨;设于战线之间,供连络使用的中转性城寨;将兵士们集中起来,背水一战的“诘城”以及作为进攻据点用的“向城”等等,城寨的规模日益扩大。
过去领主们利用天险在山上筑城以备战事,平日里则生活在山下的居馆内;但是,连绵不断的战争促使两者合二为一。之后,又因为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家臣、武士们需要时刻守护在领主左右,因而产生了为他们就近提供居所的需求,导致了山城与平地城结合在一起的“平山城”的出现。随着战争的持续和领主势力的不断扩张,已经不能仅以军事上的需求来选择城郭的地理位置,还必须要顾及促使城郭成为领地内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因此,城郭的地理位置不再选择险峻的山地,而是选择平原沃野的中心地带以及交通要冲。当然,在这种情形下,如能尽量利用丘陵的地形特征,不管是从军事,还是从展现领主威势或城郭建筑的壮美度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平山城被大量地建造起来。另一方面,即使从军事角度来看地形不够理想,但从方便领主统治的需要出发,也建造了许多平地城。它们以城郭为中心,在城郭周围营建家臣、武士以及工商业者的居所,从而发展出近世的一种新兴城市形态——“城下町”。
城郭规模越来越大,平地城和平山城的平面规划受地形限制的程度却越来越小,其轮廓、形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城郭的出入口——“虎口”,为了加强防御增加了斗形瓮城及马面;为了遮断敌方视线,避免直接受到攻击,设置了各种板门;为了发挥侧向火力而将堡垒做成各种奇形怪状,城郭也分化为“本丸”“二丸”“三丸”等数层包围的平面形式。

上:松本城

下:名古屋城
城郭中的各种建筑设施随着城郭建筑的永久化以及因枪炮的传入而导致的战术变化,不仅规模日趋扩大,同时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坚固性也在不断提高:石垣增多;土塀更加普及化;天守阁、檐楼、渡橹等更加发达;为了加强防火、防弹功能,建筑物墙壁的抹面更加厚实——正是所有这样的处理使得近世城郭建筑的设计意匠得以确立。
在城郭的所有建筑设施中,最具特色的是天守阁。天守阁最初只是一座瞭望台,出于能清楚地瞭望城内外敌我阵容的目的而建。天守阁相当于军队里的司令塔,对散布在城内外的自家将士来说必须要清晰可见;所以,天守阁设于城郭中央的本丸之内,并被建造成多层建筑的样式。由于天守阁也是防御战中最后的堡垒,不仅设于城中心的要害之地,其结构也最为坚固。平时,城郭建筑是领主们的居住之所,其建筑形式也必然成为领主威望与实力的象征;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它都是部下与领主们生死与共的精神核心;因此,以天守阁为中心的城郭建筑必然追求雄伟壮丽的外观。该建筑群以多种样式屋顶的山面组合为正立面,如把歇山式屋顶、“唐破风”屋顶[7]、“千鸟”屋顶[8]的山面组合在一起,使建筑形态错综复杂,再配以各种形状的窗、箭孔以及大小不同体量的天守阁、橹楼、渡橹、土塀等。形态各异的建筑群体与千变万化的细部共同构成了城郭建筑的独特美,这种美主要源自其功能的需求。城郭建筑在日本建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以天守阁为中心建造起来的建筑群中,供领主日常生活使用的殿舍分别位于本丸、二丸、三丸之内,均是豪华的书院造宅邸,并充分地运用了雕刻、绘画、工艺等造形艺术装饰。
天守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末期;但是,如上所述,近世的城郭建筑形式是从织田信长建造安土城时才得以正式确立。安土城反映着其时代精神,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它的建筑形式彻底地反映了织田信长的个人英雄主义风貌。这种形式被丰臣秀吉的伏见城、大阪城所继承,继而各地的武将们也纷纷效仿着营建各自的城郭建筑,将城郭建筑的发展推向了顶峰。然而,在德川家康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后,为了维持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他颁布了除保留“大名”(诸侯)居住的本城外,其他城郭一律拆除的命令。1615年(元和元年),德川家康再次制定“一国(地方)一城”的制度和严禁建造新城的命令。盛极一时的城郭建筑遭到重挫,在“大名”的本城内也几乎严禁任何形式的新建和改建,甚至连日常维修也要在幕府的严格监督下方可进行。大名居住的本城,是大名管辖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精神中心,本城在这一方面的意义虽然丝毫未减,但由于统一后的日本长年无战事(因此没有修城的必要)以及诸藩内经济的困乏,使得大城郭的维修工程难以维持,再加上幕府的严格限制,城郭建筑的发展至此告终。

上:犬山城

中:彦根城

下:丸冈城
明治维新的大变革时代,大多数城郭建筑被当作封建堡垒的中心遭到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损失了许多;然而,桃山时代所营建的姬路城、松本城、彦根城等数处名城,至今仍在全国各地遗存。它们作为武家文化的象征,成功地反映出其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
城郭建筑以白色为基调,高雅别致,既展现了领主的威势,又没有过多的浮夸,这是基于财力有限的缘故。但正因如此,反而促使城郭建筑形成了日本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表面不外露柱子,全部是白壁粉墙。虽然可以做出与神社、寺院特征迥异的大面积白色墙面,但事实上却让白色的墙壁面积随着城郭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递减。各层设置的屋檐和山面屋顶将立面划分成若干小部分,建筑形式与其说是追求耀武扬威的体量感,倒不如说是在追求紧凑、严密的安定感以及造型丰富的变化之妙,这就是城郭建筑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