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特点

一、艾滋病流行特点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 positive,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后天性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以人体免疫系统受损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人体一旦受到HIV的感染,其免疫系统将受到严重的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致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肿瘤。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人体,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平均8~10年)几乎不可逆转地会发展成为艾滋病,并在出现临床症状后一两年内死亡。

艾滋病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病人以来,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目前已有21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有大约3340万艾滋病感染者,女性感染者达1570万,15岁以下的儿童210万,儿童主要是在分娩和哺乳过程中感染。2008年新增感染者270万人,20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依然是世界上艾滋病感染最严重的区域。截至2009年底,这个地区有2240万艾滋病感染者,190万新增感染者。其艾滋病感染者占世界上艾滋病感染者的67%,新增感染者占世界上新增艾滋病感染者的91%。目前这个地区有9个国家艾滋病感染率在10%以上,其中斯威士兰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2007年艾滋病感染者占总人口26%。性传播仍然是这个地区的主要传播途径。

2010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表示,亚洲艾滋病流行大体保持稳定。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疫情已进入稳定期。据估计,2009年亚洲有490万人为艾滋病感染者,与5年前的人数大致相当。2009年,新发艾滋病感染人数为36万,这意味着在过去8年间下降了20%。然而,报告指出,各国和国内各地区的艾滋病流行态势不尽相同,流行下降的总体态势掩盖了关键的地区差异。例如,中国5个省的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53%;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倍;而泰国是亚洲唯一一个艾滋病流行率接近1%的国家。

中国大陆于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和在浙江血友病患者中发现4例HIV感染者之后,每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入期(1985—1988年),此阶段的感染主要为传入性,艾滋病感染报告多来自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散在分布于7个城市的沿海城市。第二阶段为扩散期(1989—1993年),艾滋病疫情扩大到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感染者报告主要是以云南的吸毒者为主。1989年10月在云南瑞丽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系从境外传入,此后在德宏州的几个市县局部流行。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1994年以后),艾滋病的流行范围继续扩大,感染者报告数急剧上升。西南、西北民族地区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静脉注射毒品,同时经性传播的比例也在增加,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有偿献血人员中发现大量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1998年我国最后一个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青海省也有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报告,母婴传播也开始出现。

截至2009年底,中国现存HIV感染者/AIDS患者74万人(56万~92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10.5万人(9.7万~11.2万人);女性占30.5%;全人群HIV感染率为0.057%。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4.1万~5.5万人)。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经异性传播占44.3%,经同性传播占14.7%。经静脉吸毒传播占32.2%,经血传播(主要为既往有偿采供血)占7.8%,其中4个省(河南、安徽、湖北、山西)的估计数占全国该人群HIV感染者/AIDS患者估计数的91.4%。经母婴传播占1.0%。

2009年疫情估计结果和病例报告数据提示,中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复杂,疫情进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进一步减缓。尽管2009年存活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估计总数仍在增加,但是艾滋病新发感染的人数在进一步减少。第二,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2009年估计的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经性传播达到了59.0%,其中异性传播为44.3%,同性传播为14.7%。2009年估计的4.8万新发感染中经异性传播占42.2%,同性传播占32.5%,较2007年估计的新发感染中经同性传播占12.2%有大幅增加,成为2009年新发感染估计人数中的重要传播途径。第三,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和高危人群疫情严重。2009年疫情估计结果显示,疫情估计数超过5万人的省份有6个(为云南、广西、四川、新疆、河南和广东),占全国总数的61.8%。第四,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病例报告数据显示,在50岁以上年龄组、青年学生和从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到低流行地区的婚嫁女性人群中报告数在增加。

卫生部部长陈竺2011年11月30日在由中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表示,截至2011年9月底,中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计42.9万例,其中AIDS患者16.4万例,死亡报告8.6万例。陈竺在会上讲话指出,总体上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已进入高流行状态,经性途径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晚期患者死亡增加,艾滋病流行对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逐渐显现。

河南省是艾滋病疫情较重的省份之一,1995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感染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单位和血液制品企业在河南擅自设立单采血浆站,非法采集原料血浆,违规操作,引起交叉感染,造成部分群众经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累计发现并报告HIV感染者49325人,现症病人27786人,累计死亡14680人。其中2010年共报告HIV感染者3174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减少了8.1%。2010年1~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574例,与2009年同期(2850人)相比减少了9.68%。

河南省艾滋病流行呈现如下几个特点:①艾滋病疫情整体上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较广泛,涉及全省18个省辖市。②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均已存在。③局部村庄呈高度的灶性集中(6市13个县20个乡38个疫情高发村)。④检测出来的HIV阳性者仍多为1996年以前有偿供血者,新近感染的少。⑤1996年以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有偿献血员开始进入发病高峰期,部分患者已死亡。⑥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大都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艾滋病患者的救治救助工作难度较大。⑦献血员HIV感染者已出现配偶及母婴传播。⑧献血员之外的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HIV感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检出频数逐年增加。⑨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10年累计报告的感染者中,性传播占14.95%;1~10月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574例,性传播1107例,占43.01%。与2009年同期比增加了18.65%。⑩2002年11月在吸毒人群中查出HIV感染者,为静脉吸毒者。随着主要传播途径发生变化,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防治模式及机制研究尚需继续深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