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场艾滋病综合防治功能终期评估结果

第四节 研究现场艾滋病综合防治功能终期评估结果

一、研究现场艾滋病综合防治功能指数终期评估结果

根据终期评估结果,利用本项目研究开发的“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终期艾滋病综合防治功能指数,说明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建设是否达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要求。取值范围0~100;取值100时,代表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达到最理想状态;取值0时,是功能最差状态。计算结果如表3-69和表3-70所示。

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各项能力都有所提升,综合得分较2009年有较大提升。按照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上蔡县、尉氏县、沈丘县和确山县,得分分别为87.90分、85.45分、79.77分和79.47分。

表3-69 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终期评估综合评分(标化前)

figure_0145_0139

表3-70 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终期评估综合评分(标化后)

figure_0145_0140

续表

figure_0146_0141

二、研究现场艾滋病综合防治实际支持指数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在研究现场4个样本县中的36个行政村内,随机抽取600名HIV感染者/AIDS患者,同时,选取各子课题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为分析项目支持情况的研究对象,共计调查15名项目研究人员、60名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最终收集有效问卷项目研究人员15份、相关机构工作人员60份、HIV感染者/AIDS患者550份。

2.调查方法及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研究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支持过程中期评估结果,设计开发《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调查表》。分别从对项目的熟悉度、参与课题的配合度、对调查的信任度、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参与过程的愉悦度五个方面对本项目涉及的项目研究对象、子课题主要负责人和研究现场中子课题涉及的单位进行调查。

了解研究对象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子课题负责人对研究现场的满意度,并对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机构等的配合程度进行评分,了解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在研究现场调查子课题涉及的调查机构,了解其中项目的支持情况、项目实施对其工作带来的影响等,并根据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的方法计算得出综合数值,以评价综合支持指数,进一步发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综合改进建议。

3.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及计算

(1)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是指项目建设、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利益相关者对于项目的支持程度,可用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力度指数表示。该指数由项目研究人员支持指数、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支持指数以及研究对象支持指数三部分所组成,表示三方人员对项目实施、建设的综合支持力度。研究人员支持指数表示项目的各级研究人员对于该项目现场实施的支持力度;工作人员支持指数表示研究现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于该项目现场的支持力度;研究对象支持指数表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以及一般人群对于项目开展现场实施的支持程度。

(2)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计算。根据上述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研究人员支持指数、工作人员支持指数、研究对象支持指数的定义,从熟悉度、信任度、配合程度、愉悦程度及满意度五个方面反映支持指数,其数学表达式定义如下:

研究人员支持指数:

figure_0146_0142

式中,Pr为研究人员支持指数,取值范围0~100,0表示研究人员认为研究现场实际坚决不支持项目的开展工作,100表示研究人员认为现场支持程度很好;Pa为熟悉度,Pb为信任度,Pc为配合程度,Pd为愉悦程度,Pe为满意度。

工作人员支持指数:

figure_0147_0143

式中,Pw为工作人员支持指数,取值范围0~100,0表示现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坚决不支持项目的开展工作,100表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坚决支持项目的开展;其他指标解释同上。

研究对象支持指数:

figure_0147_0144

式中,Ps为研究对象支持指数,取值范围0~100,0表示研究对象不支持项目的开展工作,100表示研究对象支持并配合项目的开展;其他指标解释同上。

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

figure_0147_0145

式中,Pi是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取值范围为0~100,0表示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无任何支持力度,100表示防治综合研究现场有较强的支持力度。权重系数根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结合实际工作实践给出。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力度分为四个等级,即强烈支持、比较支持、一般支持、反对,具体结果见表3-71。

表3-71 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程度分级

figure_0147_0146

(二)结果

1.社会人口学特征

(1)项目研究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项目研究人员共计15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38.5岁,最大的为57岁,最小的26岁;研究人员多为临床专业毕业,共7人,占46.67%,所学专业为预防医学的共5人,3人为管理学专业;15名项目研究人员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共4人,占36.36%,中级职称的5人,占45.45%;现从事专业多为预防医学,占53.33%。项目研究人员中,5名为本项目第一负责人,工作单位分别为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华中科技大学、河南省CDC以及河南省肿瘤医院,3名为第二负责人,工作单位均为河南省CDC。

表3-72 项目研究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figure_0148_0147

(2)研究现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4个项目县共计调查相关机构工作人员60人,每个调查地区15人;其中,男性43人,占71.67%,女性17人,占28.33%;年龄以31~50岁年龄段人数居多,共49人,占总人数的81.67%;学历以高中及中专学历为主,共31人,大专及以上人员15人,共占总人数的76.67%;所学专业及现从事专业多为临床医学,分别有43人和37人,有6名学习临床医学的人员现已从事预防医学的工作;人员技术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共39人,占65.00%,见表3-73。

表3-73 研究现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figure_0148_0148

续表

figure_0149_0149

(3)项目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2010年共计调查HIV感染者/AIDS患者550人,其中男性252人,占45.82%,女性298人,占54.18%。平均年龄46.3岁,主要人群集中于31~60岁年龄段,占90.18%;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共计331人,占60.19%,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仅有5.45%;调查人员所从事职业多以务农为主,占总人数的87.64%,在城市内打工的人员占10%,见表3-74。

表3-74 项目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figure_0150_0150

2.研究现场对项目的支持程度

(1)项目研究者对研究现场环境的持续要求及实施的改善策略。项目研究者是现场调研开展的规划者和组织者,对现场环境的配置有着相应的要求,主要包括:需要现场卫生主管部门组织领导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密切配合;加强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项目开展紧扣任务书安排,各子课题间密切配合,信息资源共享;调查对象秩序的维持等。概括来看,项目研究者要求各子项目相互配合,形成科研合力;项目地区卫生机构给予必要支持;调查对象的有序合作等。

结合项目现场配合程度中期评估结果,在项目实施中后期实施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主要包括:协调各子课题工作安排,严格管理监督现场调查的开展;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严格绩效考核机制;给予相关机构工作人员适宜的劳动报酬,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加大项目开展的宣传工作,提高调研地区人群的知晓率;给予研究对象适宜的报酬,提高其积极性。

(2)项目研究者对研究现场配合程度评价。通过项目研究人员的主观评价,了解其对研究现场建设的熟悉度、信任度、满意度以及参与工作的愉悦程度,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研究现场的配合程度。使用百分制评分标准,最高配合程度为100分,最小为0分。结果显示,项目研究人员对研究现场满意度平均分为76.5分,主观认为研究现场的配合程度为75分,研究人员对研究现场的熟悉度平均分为85分,对现场能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的信任度为75分,从工作中获得的愉悦程度平均分78.5分。从结果来看,项目研究者对研究现场的配合程度评价较为满意,对项目调研地点均较熟悉,研究现场建设基本满足课题需求。但由于各子课题的调研地点不同,各地区的建设情况也不同,满意度与配合程度有一定的区别。五个打分项最低分为25分,其中熟悉度为55分。

表3-75 项目研究人员对研究现场建设配合程度评价

figure_0151_0151

3.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项目的支持程度

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是研究现场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其配合程度较大地影响着调研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中期过程评估给予相应的改善措施,进一步了解到,在调查项目机构工作人员是否对目前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研究项目有所了解的问题上,60名工作人员中,58名认为自己对项目工作的开展比较熟悉,仅2人表示听说过本项目但并不熟悉,其原因多为借调或轮转到当地卫生机构。

调查项目研究现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项目研究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对项目研究的配合意愿,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最大信任或配合程度为100分,最小为0分。60名调查人员中,40名工作人员对项目研究者的信任程度为100,该项均值为88.6分;对于其对项目研究配合的意愿调查中,52人表示完全愿意配合(配合意愿得分为100),其均值为85分,最低分为30分。调查其不愿配合的原因主要为:工作任务负担重,机构人手不足;村内研究对象较难动员,积极性不高。

询问工作人员对于研究现场工作的满意度上,获得最高分为85分,最低分为40分,均分75分,仍有部门人员表示给予的相应报酬不匹配其劳动付出,部分子课题仍配合不足,仍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在调查其在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愉快程度上,平均分为78分,工作过程相对较愉快,而也有3名工作人员该值仅为30分,认为工作强度大影响其正常生活,其在防治项目工作中并无法得到愉快感。

表3-76 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研究现场建设配合程度评价

figure_0151_0152

续表

4.研究对象对项目的支持程度

figure_0152_0153

通过对样本地区550名HIV感染者/AIDS患者对于项目现场实施的信任度、配合程度等方面的评价,92%的调查对象表示对项目开展的目的及方法有所了解,44名研究对象表示对项目毫不知情,是通过周围人群的影响而参与到研究课题中。

调查项目研究现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项目研究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对项目研究的配合意愿,采用百分制评价,最大配合程度为100分,最小为0分。550名研究对象中,表示对调查人员有充分信任的占94.6%,56%的人群给予100分的信任值,信任程度最低分为60分;调查研究对象对于现场调研工作的配合程度发现,90%的人员愿意并能够较好地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仅为30分,均分79分;82%的研究对象对于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的心情愉悦程度较好(80分以上),较少人群反映调查的相关内容会造成心情低落或伤心,该项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20分,均分82分;研究对象对调研工作的满意程度均分为75分。详见表3-77。

表3-77 研究对象对研究现场建设配合程度评价

figure_0152_0154

5.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

根据前文各支持指数计算公式计算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得出研究人员支持指数为78分,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支持指数81.32分,研究对象支持指数81.1分,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为80.24分,根据表3-78分类进行比较可知,项目开展地区综合现场实际支持程度相对较好,较中期现场评估有较大改善,主要体现在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和研究对象的支持力度提高上,虽然仍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付出回报不成正比而配合程度较低、研究人员嫌麻烦不愿参加调查等情况,但是从整体上看,四个样本地区的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和研究对象都能够较好地配合现场调研的开展。

表3-78 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指数

figure_0152_0155

(三)讨论与建议

由此可见,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程度较好,现场工作的开展能够按计划进行。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较认真积极,能够配合项目实施组进行现场调研的开展,并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积极有效地解决;通过项目的宣传和对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够获得研究对象及当地居民的信任和认可,使其能够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然而,在现场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项目研究人员对于现场环境的熟悉程度需进一步改善

15名项目研究人员中,2人对项目的现场环境了解程度自评分低于60分。调查了解到,部分项目研究人员并不亲临四个样本地区,按照各自任务分工,参与1~2个调研地点的项目现场调研工作,其对于整体环境的把握有限。虽然在河南整个环境大背景下,其人群风俗、生活习惯、卫生机构配置、卫生资源等差异并不显著,但不同县乡又存在特异性,而项目的现场工作的实施要根据当时场景设置,根据环境的改变进行适宜现场调研计划的调整,这就要求每个项目研究人员都能够对各调研地区进行环境的熟悉,以保证调研工具和方法的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各子项目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轮转进入调研现场熟悉各环境,降低因现场调研方法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对当地艾滋病防治模式的模糊了解而造成的现场工作配合不力的风险。

2.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工作强度应进一步合理化

评价结果得知,从中期过程评估到终末评估,样本地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了普遍提高,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对项目研究人员的信任程度以及对于工作的配合情况上,这除了与项目宣传的大力实施、项目研究人员下现场共同工作有关外,其关键因素是项目给予地方工作人员适宜的工作补助,并给予工作的精神支持,严格安排各子项目的相互协调工作,以最高的现场调研效率为目标改善现场调研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配合程度和满意程度。同时,部分工作人员仍反映工作压力大、人员不足、占用生活休息时间等问题,虽然其配合程度较高,但却有着较低的工作愉悦度,因此,这就提示项目应根据各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差异以及工作内容,适宜配置相应人员或延长工作期限,以合理安排当地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使其胜任工作的同时有着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及愉悦程度。

3.研究对象参与现场调研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有效提高

调查了解到,研究对象对于项目的熟悉程度、对研究人员的信任度以及配合程度都有所提高,80%获得过相应补助的村民表示愿意参加项目的现场调研活动,而其参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度和积极性仍较低,部分村民反映现场调查工作次数较多、现场工作开展存在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活节奏;部分调研人员态度生硬,影响其参加的积极性;给予的相应补助不及其他调研队伍,认为不足以补偿其劳力付出。因此,应加强艾滋病危害性及干预作用的健康教育,扩大宣传项目的公益性及意义,提高农村居民对于疾病的认识;加强调查人员的培训力度,给予居民及患病人群应有的尊重和心理辅导;提高对其的经济补助或给予物质激励,出台现场研究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

三、研究现场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涵盖基线调查和信息综合管理研究、艾滋病未感染人群社区预防研究和艾滋病感染人群治疗及干预研究3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内容庞大,各子课题由不同单位承担,在项目终期评估时需要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考察各子课题实施情况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评估资料主要收集各子课题的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评估报告和课题结题报告。同时对各子课题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对项目实施的建议。

(二)结果

1.项目组织管理形式

(1)项目组织结构如下:①总课题领导小组,由省级及研究现场所在地区政府主管领导组成,负责协调及按项目要求提供政策保障。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工作。③课题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申报子课题进行评审及课题实施技术支持等。④课题伦理委员会,对实施项目进行伦理学评估及审查。⑤总课题组,负责组织子课题的招标评审、课题的日常管理、协调联系等各有关方面工作,组织对课题进度的检查和质量控制,宣传课题研究进展的信息和成果,对课题研究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⑥各子课题组,由子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产生,负责各子课题实施,定期向总课题组报告工作进度,接受总课题组的督导检查。

(2)项目实施管理模式。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议,组织制订课题实施的工作方案,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和课题进展情况及时提出目标和任务的调整建议,落实课题研究必需的人员和研究条件,落实课题人员补助和工作经费,确保课题人员从事该课题的稳定性。

采取公开申报、择优委托方式确定各子课题承担单位及各子课题经费,确定后与子课题承担单位签定子课题任务合同书,收到课题经费后及时将子课题经费足额转拨到位。

实行课题和子课题两级管理制度,各课题负责人每半年向总课题组提交一次研究进展情况报告。总课题组将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情况。

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课题责任人对课题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变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课题顺利完成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责任单位报告,并按科研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报批。

2.各子课题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通过收集各子课题的阶段性评估报告了解到,各子课题进展都较为顺利,且实施情况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各子课题终末报告内容翔实,实施过程表述清晰,数据收集较为全面,且统计分析方法准确,获得结论较为合理。

同时对各子课题负责人进行调查和深入访谈,其人员选择与研究现场支持度调查的人员一致。共调查课题负责人15名,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38.5岁,5名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工作单位分别为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河南省CDC以及河南省肿瘤医院,3名为第二负责人,工作单位均为河南省CDC。

通过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到各子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艾滋病防治经费到账不及时,影响课题的实施计划。调查得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艾滋病防治经费不足或到账不及时而导致的工作任务无法按照计划有效开展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迫于项目进度的压力采取借款或欠款的形式继续开展项目,这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工作开展压力重重,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降低,合作机构也存在着承担经济风险的负担,使得课题开展无法跟进计划,且严重影响项目的执行效果。因此,应建立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经费管理规定和保障措施,设立经费使用监督机制,以确保经费的按时到账及合理使用,使其成为艾滋病防治项目有效开展的后方保障。

(2)科研任务压力过重,基层机构人员设备缺乏。通过调查,部分机构负责人表示艾滋病项目科研任务压力过重,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机构仍有其他职能业务需要履行,时间紧、压力大,时常出现占用工作人员周末休息时间的情况。同时,部分基层卫生机构存在医疗救治队伍不健全、基础设备配置简陋的问题,无法满足艾滋病防治项目所必需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设备配置条件,使得项目的开展存在严重阻碍,这也是导致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压力加重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研究人员应根据各地区环境特点,对项目的开展计划及任务安排进行调整以提高其合理性;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人员不足的地区给予安排临时研究人员,以巩固基层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加大硬件设备投入,有效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能力。

(3)现场调研过于频繁,调查内容前后差别不大,导致当地居民积极性降低。通过调查当地居民对艾滋病防治项目的配合程度了解到,一个地区内存在多个艾滋病项目的课题调查任务,艾滋病相关检查和调查过于频繁,且形式内容相似,使得当地居民产生厌烦感,不愿意参与项目的调查或不关心项目调查的内容。部分居民还反映,频繁的调查已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打乱了其生活规律,且经常被询问用药、态度等情况,使其反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协调各子课题的实施时间和工作方式是缓解当地居民压力的有效措施,各子课题相互配合,尽量简化工作程序,以尽量降低对居民的生活打扰为前提,合理安排调查方式;扩大项目的公益性宣传,提高居民对其认识程度;给予适宜的经济补偿或物质激励,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4)艾滋病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建立,信息共享率低。艾滋病防治项目是通过项目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相互配合而得以开展实施的。项目的开展需要各子课题的有效配合、卫生主管部门组织领导以及基层卫生机构的密切配合;而通过调查了解到,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艾滋病防治信息闭塞、有效信息共享程度较差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艾滋病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存在各机构之间配合不力、沟通欠缺的情况。因而,项目研究小组应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监督机制及沟通机制,保证各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和信息沟通,加强各机构的合作力度,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