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对经济的影响
四、艾滋病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人数分别达到65万和7.5万。HIV感染者一般经过8~10年的感染期后进入AIDS期,艾滋病对人们健康、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艾滋病对经济的影响即艾滋病造成的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是指由于疾病、伤残(失能)和过早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完整的疾病负担包括患者群体负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三个层次。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建立和应用多个模型,探讨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艾滋病的社会疾病负担,得到艾滋病对河南经济影响的系列数据,为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一)艾滋病对农村高发地区患者家庭经济影响的调查分析
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因艾滋病患者患病、失能等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损失。本部分主要研究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通过艾滋病对家庭经济负担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得到关于家庭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和艾滋病的家庭总体疾病负担等数据,为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合下我们于2005年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在河南省艾滋病流行区结合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和艾滋病发病情况,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艾滋病高发的8个县(区)(新蔡县、确山县、尉氏县、沈丘县、睢县、临颍县、卧龙区、平桥区),在每个县(区)下各抽取1个乡,并在抽取的乡中选取2~3个行政村,在选中的行政村内随机抽取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家庭作为调查组,共计1200例;抽取同村相邻的非HIV感染者/AIDS患者等量家庭作为对照组,共计1200例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因患艾滋病医疗费用增加的数量,交通、住宿费用,营养费用的增加;患者收入的减少;家庭其他成员由于照顾患者而造成的收入减少;患者死亡的丧葬费、时间损失等;两组家庭收支情况。艾滋病患者生产力的损失及家庭其他成员由于照顾患者而造成的生产力的损失根据统计年鉴等资料中当地生产力价值数据换算。
(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参照有关疾病对家庭经济影响的问卷调查,结合所调查地区情况自行设计《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情况调查表》、《非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在小范围预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成适合调查的问卷。由课题组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每个访问约持续30分钟。
通过测算家庭的直接花费、间接花费,计算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外推经济费用计算患者生存期内家庭经济负担;并计算家庭经济负担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对比分析两组家庭收支情况、收支结构。直接花费包括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对症治疗花费,检查费,交通费,住宿费,营养费用。因被调查地区抗病毒治疗费用、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检查费用由政府负担,家庭治疗花费中不包括这部分费用。间接费用包括AIDS患者及家属的误工损失费。外推家庭费用,是AIDS患者从发病到死亡期间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丧葬费用及误工损失费。
(4)资料分析。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数据录入计算机,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数据库。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结果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回收。调查组与对照组均填写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分别为1146份(HIV感染者335份,AIDS患者811份)和1115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5%和92.9%。
(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811例AIDS患者中,男性346例,占42.7%,女性465例,占57.3%;15岁以下者4人,占0.5%,15~24岁者2人,占0.3%,25~55岁者741人,占91.4%;55岁以上者64人,占7.9%;已婚者663人,占75.3%,未婚者16人,占1.8%,离异12人,占1.4%,丧偶115人,占13.1%,未婚同居1人,占0.1%;既往有偿供血感染者750人,占92.5%,受血和血液制品感染者30人,占3.4%,静脉吸毒感染者1人,占0.1%,性传播感染者20人,占2.3%,母婴传播感染者4人,占0.5%;感染途径不明6人,占0.7%。
(3)治疗情况。患者因AIDS平均每月到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情况:患者到省市级、县区级、乡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次数分别为0.03次、0.37次、1.08次、6.45次。可见AIDS患者门诊次数较多,平均每月达7.58次,但以到村卫生室为主,平均每月6.45次,较少到县区级以上的医疗机构。
患者因AIDS平均每月到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情况:患者因AIDS到省市级、县区级、乡卫生院累计每月平均住院1天。可见患者较少住院治疗,多为在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情况:811名患者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有700人,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的有424人,也采用中药治疗(123人)、对症治疗(47人)。
(4)患病前后职业变化。811例AIDS患者中,务农702人,占86.6%;村干部4人,占0.5%;学生2人,占0.3%;无业41人,占5.1%;其他职业62人,占7.6%。其中务农较患病前增加12.2%,无业增加4.4%;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工人减少分别为1.7%、12.6%、0.7%。见表5-43。
表5-43 患病前后就业状况

(5)家庭直接花费。患者因AIDS接受治疗的花费中,家庭仅负担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之外的对症治疗的费用,平均每人为45.36元/年。交通、住宿、营养的平均费用详见表5-44。家庭直接花费总计为834.6元/年。
表5-44 每人平均因AIDS增加的治疗及相关费用

(6)家庭间接花费。AIDS患者平均每月因治疗而休工、卧床8.13天;陪护人员平均每月误工2.48天。以上损失时间合计平均10.61天/月。根据统计年鉴资料,2004年底当地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月收入294.68元,生产损失折合为294.68元×10.61/30=104.22元/月,家庭间接花费为1250.64元/年。家庭疾病负担(直接花费加间接花费)共计2085.24,详见表5-45。
表5-45 家庭疾病负担(元/年)


(7)家庭疾病负担占家庭收入百分比。家庭疾病负担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由年家庭疾病负担比家庭年收入得出,因本调查家庭疾病负担总计2085.24元/年,家庭平均收入为5196.3元/年,计算得40.1%。
(8)外推家庭花费。有研究将外推家庭花费列入家庭经济损失,包括患病期间(发病到死亡整个期间)的直接花费、间接花费、死亡丧葬花费及劳动力损失费用。文献报告艾滋病患者在发病后若不经治疗,平均存活期是6个月,也有报道是12~18个月,本研究依18个月,计算出直接花费、间接花费。调查得知2004年因AIDS去世的丧葬费用平均2674.2元;丧葬误工平均为67天,折合为货币损失为658.12元,合计3332.32元,见表5-46。可见外推家庭花费合计6460.18元。
表5-46 每例AIDS患者患病期间家庭经济损失①(元)

注:①估计死亡平均时间18个月。②2004年平均月收入294.68元。
(9)资源动员家庭月平均花费。AIDS患者家庭2004年收入合计5196.3元,支出合计6211.8元;对照组收入合计6914.9元,支出合计7440.8元。
1)收入情况。2004年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的各项收入比较,生产性收入分别为4318.6元、6652.8元,AIDS组比对照组低35%。除“其他收入”外,其余6项收入经t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除“受亲朋好友资助的收入”与“受政府及社会救助”外,患者家庭的其他5项收入都比对照家庭低,详见表5-47。
表5-47 2004年患者组与对照组家庭的各种收入比较

注:因为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各项收入均存在方差不等现象,所以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的各种收入比较采用方差不等的t检验。
2)支出情况。2004年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的各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衣着及日用品支出”、“住房水电及燃料支出”、“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医疗服务药品及用品支出”,经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医疗服务药品及用品支出”患者家庭显著高于对照家庭外,其他4项支出均显著低于对照家庭;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的“生产资料支出”、“其他支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48。
表5-48 2004年患者组与对照组家庭的各种支出比较

续表

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的“食品支出”、“衣着及日用品支出”、“住房水电及燃料支出”、“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医疗服务药品及用品支出”均存在方差不等现象,所以患者家庭与对照家庭的这些支出的比较采用方差不等的t检验;“生产资料支出”、“其他支出”方差相等,采用方差相等的t检验。
3.讨论
本文重点研究AIDS患者家庭负担,以了解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家庭是分析疾病负担的基本单位,疾病对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人们的切身感受,患者需要家庭的照料和支持。家庭确定对疾病的治疗和花费,并列入家庭预算,疾病对家庭经济影响极为敏感。
(1)本研究地区有关的背景特点。首先,本次调查地区为农村经济较贫困地区,8个县区中4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患者中务农者占88.1%,感染途径以既往有偿供血为主,占92.5%,经济因素与该病的传播相关。而且AIDS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生产者、劳动力,因此艾滋病对家庭经济影响大,致使家庭进一步贫困。
另外,各级政府对AIDS患者采取了救治、救助政策,包括资金补贴、物资发放、到政府办的企业中工作等;治疗方面,被调查地区患者发病较集中,政府均投资加强了村卫生室建设,使患者可就近得到治疗(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减少了传染源的流动,降低了进一步传染的机会),接受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指导,同时对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及CD4细胞等检测实行免费。本次调查中患者以家庭治疗为主,使治疗的相关费用降低,大大缓解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2)艾滋病导致患者家庭收入显著降低。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家庭平均年收入5196.24元,对照组平均年收入6914.9元(被调查地区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3536.18元),较对照组下降了25%。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患者家庭收入的降低,主要由于家庭劳动收入降低所致。艾滋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由于患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患者患病后15%由收入较高的职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工人)转变为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或无业,其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参加生产劳动受限,这对患者家庭收入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患者即使从政府、亲戚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些资助收入,然而这些收入远不能弥补患者家庭因艾滋病减少的生产劳动收入。
(3)艾滋病导致患者家庭消费减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患者家庭由于收入较对照家庭少,因而导致整个家庭总消费能力的降低。从本调查结果看,患者平均家庭年消费比对照家庭低1229.0元,占患者平均家庭支出的19.8%。而且消费支出结构也与对照明显不同,患者家庭在医疗消费支出方面比对照组高得多,而用在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消费水平明显较对照家庭少,从而影响了整个患者家庭的生活质量。另外,虽然生产资料支出两组无显著差别,也许患者家庭尚可努力维持生产;但是对此我们不能忽视,因为生产资料支出直接关系着患者家庭的再生产,关系着患者家庭收入,如果患者家庭再生产投入不足,那么患者家庭经济状况会不断恶化。
总之,艾滋病导致患者家庭收入减少,医疗支出显著增加,文化、生活、娱乐等支出下降,导致了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生产资料尚可勉强维持。
(4)政府救助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有研究将家庭疾病负担高于收入的10%认为对家庭经济是灾难性的,意味着迫使家庭成员不能保证最低消费,使其变卖家产、借贷,导致贫困(然而对于高收入家庭高出的10%就不一定是灾难性的,可能仅仅是取消奢侈品或动员资产付医疗费)。
本调查患者家庭疾病经济负担2085.24元/年,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为40.1%,可见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较大,原本贫困的家庭因此更加贫困。同时国家承担的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和规定的检测费用远远高于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当然会使国家医疗总费用增大,但是如果政府不负担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和检测费用,那么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将远远高于本调查数据,超出了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其家庭将不堪重负。
本调查家庭负担结果远低于其他报道结果,国内几篇相关文献均为综述,一项调查估计一个艾滋病患者平均每年的医药总花费高达8.2万~10.4万元,另一项1999年对北京某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医院进行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患者平均年住院总天数为89.6天,平均年门诊2.7次,平均每人每年医疗费用为54549元人民币,均高于本调查结果。国外文献报道中,一项研究表明,在坦桑尼亚,每例患者平均需要280天护理和290美元治疗费,约相当于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倍和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泰国每年所需费用是13285美元,艾滋病患者的家庭收入下降了50%;在美国使用HAART全面治疗艾滋病,每人每年所有有关医疗费用近75300美元;意大利199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组80%的HIV感染者,平均每人直接医疗费用13923美元,远高于本调查结果。
因HAART治疗费用较高,加上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及一些检查费用这些艾滋病造成的主要负担在本调查地区是由政府承担,家庭仅仅承担其中很小一部分(但是这占收入的40.1%,家庭已难以承受),因此,患者家庭尚可维持较低的家庭消费,并可维持生产,这是政府救助的结果。
(5)计算外推家庭经济损失的意义。HIV感染期、AIDS发病期以及患者死亡后这三个时期对家庭经济均产生影响,本文是研究AIDS患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HIV感染者和死亡后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感染者从发病到死亡这一时间段的所有经济损失是本研究的内容,因此仅计算年经济负担是不够的,还应测算感染者发病后生存期内到死亡的经济损失,这样可较全面把握艾滋病感染者从发病到死亡这段时间的家庭损失。尤其应注意的是患者中25~55岁者占91.4%,这一年龄段人本应是家庭的核心、主要生产力,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这一年龄段人在发病后短时间去世,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较其他年龄段尤其大,家庭难以给予应对其死亡的储备。有研究用外推家庭经济损失来衡量患者发病后较短的生存期内家庭经济的损失,本文也研究了外推家庭损失。
外推家庭经济损失不仅包括直接花费、间接花费,还有死亡丧葬费和误工损失费。关于患者的生存期,在本调查地区,由于政府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后显著地延长了生存期,用18个月作为生存期显然偏短,低估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低估了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但没有查到本地发病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数据。
一些资料显示,艾滋病的家庭经济负担远高于疟疾,也高于结核。而且艾滋病在农村地区多以有偿供血为主要传播途径,近年逐渐进入发病高峰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制定了一系列救治、救助政策。本研究试图通过艾滋病疾病负担的研究,了解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合理配置资源提供量化的管理数据。
(二)农村艾滋病高发地区艾滋病社会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均受到损失。本研究以现场调查数据和河南省艾滋病人口死因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伤残(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 DALY)作为疾病负担量化测量指标,测算了河南省农村艾滋病流行区艾滋病的社会疾病负担,进而测算了艾滋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为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1.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在河南省艾滋病流行区,结合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和艾滋病发病情况,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艾滋病高发地区8个县(区)(新蔡县、确山县、尉氏县、沈丘县、睢县、临颍县、卧龙区、平桥区),在每个县(区)各抽取1个乡,并在抽取的乡中选取2~3个行政村,在选中的行政村内随机抽取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家庭,共计1200个,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由课题组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其中艾滋病患者资料;艾滋病死亡病例资料来自河南省艾滋病死亡者登记资料。
(2)调查内容。艾滋病患者治疗期间所花费用,包括诊疗费、药费、营养费、交通费;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发病年龄等;艾滋病患者的失能情况:分为7级,以了解艾滋患者目前的失能状况对今后健康寿命的影响;因艾滋病死亡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死亡时间等资料;被调查地区的人口情况、当地人口期望寿命、人均GDP、艾滋病患病率、死亡率。
(3)研究方法。
1)艾滋病社会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社会直接疾病经济负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包括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对症治疗花费、检查费、交通费、住宿费、营养费用。其中被调查地区抗病毒治疗费用、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检查费用由政府负担,调查数据来自卫生行政部门。计算出例均直接经济负担,进而计算社会直接经济负担。
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人口数×发病率(或患病率)×例均直接负担
2)艾滋病社会疾病负担。采用Murray的DALY指标及其算法,并以DALY为测量单位进行艾滋病疾病负担测量,DALY是衡量健康生命损失情况的单位,用年数表示。DALY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死亡引起的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L);另一是残疾引起的健康生命年的损失(YLD)。计算艾滋病患者DALY,反映艾滋病的社会疾病负担。
DALY=YLL+YLD
YLL和YLD的计算公式均为:

将该被积函数在区间α到α+L上积分,得下式:

其中:D为伤残权重(取值在0~1之间,死亡取值为1,健康取值为0),C为年龄权重调节因子,取0.1658,x为年龄,α为死亡或伤残发生年龄,L为残疾(失能)持续时间或早死损失的时间,DCxe-βx用于计算不同年龄的生存时间,r为贴现率,取值3%,β为年龄权重函数的参数,取值0.04,e-(β+r)L为连续贴现函数。
各项参数取值均为世界银行与WHO进行全球疾病负担评价的确定值,据此计算死亡或伤残所致的寿命损失。
YLL的计算:将当年艾滋病所有死亡者分为0~4岁、5~14岁、15~19岁、20~29岁、30~44岁、45~59岁、60~74岁、75岁以上8个年龄组,分年龄组计算YLL,再计算总YLL。期望寿命分别以WHO标准期望寿命和当地期望寿命计算并进行比较。
YLD:根据现场调查资料计算,年龄分组同YLL。确定失能权重采用WHO七级失能权重,根据日常生活、家务、工作、学习、夫妻生活以及娱乐活动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设计问卷调查,将失能程度分为七级,取WHO标准失能权重的中间值,即0.01、0.07、0.18、0.295、0.43、0.6、0.85,分别计算8个年龄组不同失能级别的YLD,再计算总YLD。
3)艾滋病社会间接经济负担。将DALY与人力资本法(humamcapitalmethod)相结合,测算疾病的间接经济负担。
4)艾滋病社会疾病经济负担。社会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与社会间接疾病经济负担之和即为艾滋病社会疾病经济负担。
(4)资料分析。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数据录入计算机,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数据库。以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1)调查问卷回收及死亡登记情况。本次调查有效问卷为1146份(其中AIDS患者811份,HIV感染者33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死亡登记资料中99.4%有效,可用于计算。
AIDS患者的基本情况:811例AIDS患者中,男性346例,占42.7%,女性465例,占57.3%;0~4岁0人;5~14岁者4人,占0.5%;15~19岁者0人;20~29岁17人,占2.1%;30~44岁者474人,占58.7%;45~59岁者285人,占35.1%;60~74岁者31人,占3.8%;75岁以上者0人,平均43.0岁;从生活无影响到完全失能7个等级划分人数分别为26、113、397、232、34、5、4人。
死亡者基本情况:进行该研究资料分析时(2005年12月),死亡登记者人数为1479人,其中,男性60.3%,女性39.7%。0~4岁者占0.4%;5~14岁者占3.0%;15~19岁者占0.7%;20~29岁占4.7%;30~44岁者占54.6%;45~59岁者占31.4%;60~74岁者占4.9%;75岁以上者占0.2%。该研究结题总结时(2006年12月),全省2005年死亡登记数为2046人。可根据资料分析数据计算人均YLL损失,再依据全省艾滋病最终死亡数据计算当年损失YLL。
(2)社会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当年每例患者政府支付的诊断、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平均9020.00元,家庭负担为834.60元/年,直接经济负担为两项合计9854.60元/年。结合河南省当年艾滋病感染率(2005年底HIV阳性人数为31578人),计算出全省当年艾滋病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为311188558.80元/年,约为31118.86万元/年。
据文献报告,艾滋病患者在发病后若不经治疗,平均存活期是12~18个月。目前国内缺乏艾滋病经过治疗后平均生存年限的资料,本研究依18个月(1.5年)计算,则该省区艾滋病总的直接社会经济负担为:
311188558.80×1.5=466782838.20(元)≈46678.28万元
(3)DALY.
1)YLL计算。当地期望寿命为72.8岁,根据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各年龄组YLL,之后计算总YLL, YLL合计29832.89健康人年,除以死亡数1479,得到人均损失YLL20.17健康人年,见表5-49。而按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男80岁,女82.5岁)计算YLL,合计为32508.57健康人年,除以死亡人数1479得人均损失YLL21.98健康人年,较按当地期望寿命计算多8.97%。
表5-49 死亡引起的疾病负担(年)

2)YLD计算。根据不同年龄组7个失能级别数据,代入模型计算不同年龄组YLD,之后计算总YLD,合计为481.75健康人年,详见表5-50。除以AIDS患者人数811,人均为0.59健康人年。
表5-50 失能造成疾病负担(年)

3)DALY计算。结果见表5-51。结合该省区艾滋病感染率,当年全省损失YLD为:31578×0.59=18631.02(健康人年)(31578为当年全省HIV阳性数)。
当前疫情全省总YLL损失为:31578×20.17=636928.26(健康人年)。
目前国内缺乏艾滋病经过治疗后平均生存年限的资料,本研究依18个月计算,则该省艾滋病总的YLD(发病到死亡)为:18631.02×1.5=27964.53(健康人年)。
当年DALY合计59898.84健康人年,平均每例DALY20.76健康人年。
表5-51 艾滋病死亡、伤残损失健康寿命表(年)

(4)社会间接经济负担。根据统计年鉴资料,2004年底当地GDP为8815.09亿元,人均GDP 9470元。
当年社会间接经济负担为:
9470(元)×59898.84=567242014.80(元/年)≈56724.20万元/年
该省区艾滋病社会间接经济负担合计:
9470(元)×664892.79=6296534721.30(元)≈629653.47万元
(5)艾滋病社会疾病经济负担。结果见表5-52。社会直接经济负担占6.9%,社会间接经济负担占93.1%。
当年社会疾病经济负担为当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与社会间接经济负担之和:
311188558.80+567242014.80=878430573.60(元/年)≈87843.06万元/年
占该省区同年GDP的0.10%。
艾滋病患者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所有患者生存期内疾病经济负担)总计:
466782838.20+6296534721.30=6763317559.5(元)≈676331.76万元
表5-52 艾滋病社会疾病经济负担表(元)

3.讨论
本文重点研究当前疫情下艾滋病的社会负担,了解艾滋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应用WHO推荐的DALY指标。DALY指标可从宏观上认识疾病,了解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可用于全球或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疾病负担的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病种进行DALY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为确定防治重点和研究重点提供重要依据。
(1)艾滋病社会疾病负担、经济负担均较重。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1996年联合完成的全球疾病负担(GBD)调研项目用1000人丧失的DALY比较疾病负担,结果1990年艾滋病每千人DALY是11172,研究预测到2020年艾滋病每千人DALY为36317,将从1990年排序的第28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0位。本研究平均每例DALY达20.76,千人DALY已达20760,社会疾病负担已较重;研究表明例均社会经济负担达21万余元,远高于结核、疟疾;当年全省区范围艾滋病的社会经济负担8.7亿元,占当地GDP的0.10%,由于当地艾滋病流行呈低流行局部高发特点,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发病年龄是43.0岁,发病人群是家庭的主要生产力,因此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对于流行较集中的村、乡、县,艾滋病的社会疾病负担无疑是较重的。与被调查省区类似,我国艾滋病流行以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高发,传染性疾病负担仍较严重。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控制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应引起决策者高度重视。近年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力量用于艾滋病预防控制,然而我国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控制措施、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等方方面面。虽然当前世界疾病模式的演变趋势是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中国也处于这种转变过程中,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已基本完成这种疾病转型,但是对于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对于艾滋病的防治决不能掉以轻心,许多国家艾滋病防治过程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关注、借鉴。
(2)艾滋病的主要疾病负担构成及变化趋势。艾滋病社会经济负担中社会间接经济负担占93.1%,早死引起的DALY占97.2%,可见目前艾滋病的疾病负担、经济负担主要是间接经济负担,是因早逝造成的寿命减少。但是被调查地区对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已使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况且该省艾滋病总的直接社会经济负担的计算,因目前国内缺乏艾滋病经过治疗后平均生存年限的资料,是以未经治疗平均存活期18个月(1.5年)计算,结果较实际值偏低。随着患者被规范、有效地救治,疾病负担构成中直接经济负担将逐渐增大,造成艾滋病的社会疾病负担构成变化。治疗等直接经济负担所占比例将增大,间接经济负担中伤残的疾病负担也将增大,早死的疾病负担比例将显著减少。若达到目前美国等国家使患者的生存期增加十年左右,根据之前计算模型粗略估计,直接经济负担将增长近七倍(不考虑其他因素),间接经济负担中早死的疾病负担减少将近半,伤残疾病负担大幅增长。提示卫生部门的负担将渐渐加大,应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3)研究方法的相关思考。
1)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应引起重视并予以加强。疾病负担研究是制定相关政策、合理配置资源的较科学、客观依据,DALY计算涉及发病率、平均发病年龄、病程持续时间和伤残程度等多种信息,这些资料通常不易完整获得,由于艾滋病防治受到被调查省区的高度重视,预防、救治工作已步入规范,有关信息、数据资料基础好,可信度高,使得本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计算结果可信度高。然而将DALY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困难来自计算所需的信息质量和信息基础差,需要有关部门重视并组织收集、整理、分析,以充实、健全疾病分析的相关信息。
2)本研究DALY计算中相关数值取值问题。DALY中引入的年龄权重给予青壮年以较高的值,符合评价艾滋病健康问题的主要方面;关于期望寿命的取值,从本研究结果看,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负担研究取值以当地平均期望寿命为宜。我国平均期望寿命较标准期望寿命低10岁左右,与本研究数值类似。以标准期望寿命算得的疾病负担较当地数值高出8.7%左右,显然偏高;另外DALY研究考虑了早死、伤残造成的社会疾病负担,但没有考虑家庭成员、陪护等的劳动力损失,计算值可能偏低。作者的一项研究显示,这部分损失占艾滋病家庭经济负担的13.2%。
3)关于社会直接经济负担研究问题。艾滋病社会直接经济负担研究中,计算了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花费,检查费,交通费,住宿费,营养费用,均是针对艾滋病个体发生的费用,其他如艾滋病的预防宣传、科学研究等费用难以完整得到,也造成计算值偏低。
艾滋病在河南农村地区以既往有偿供血为主要传播途径,近年逐渐进入发病高峰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制定了一系列救治、救助政策,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艾滋病疾病负担的研究,了解艾滋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合理配置资源提供量化的管理数据。
(三)艾滋病对河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
艾滋病流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在中国,前两个阶段的影响都已出现。虽然目前艾滋病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还不明显,但根据别国经验,如果艾滋病在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开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本研究重点分析由于艾滋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河南省个人、社会和宏观经济(GDP)的影响,预测河南省未来艾滋病流行将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卫生统计年鉴;河南省艾滋病死亡统计资料;本研究中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现场调查资料。
(2)研究方法。构建研究地区的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艾滋病造成的生产要素损失,利用模型测量艾滋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利用模型预测艾滋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结果
(1)模型构建。对于只有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的情况,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描述是:
Y=KaLb
a是资本K的边际收益率,b是劳动力L的边际收益率,a+b=1。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经过对数运算后可以转换成线性回归的形式:
Y=c+aK+bL
式中,c是常数项。
根据河南省社会经济状况,选择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作为宏观经济产出变量(因变量),资本、劳动要素作为生产投入变量(自变量),资本要素的指标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要素的指标是从业人员。计算Y=c+aK+bL中常数项。下表是1994年以来河南省的宏观经济产出和投入数据。
表5-53 河南省1994—2004年宏观经济产出和投入数量

根据表5-54数据对宏观经济产出变量和投入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模型、财政收入模型和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等3个有关产出总量的模型;得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模型、人均财政收入模型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等3个有关人均产出数量的模型。产出总量模型的参数见表5-54;人均产出数量模型的参数见表5-55。从模型中常数项和自变量参数的t值、P值和95%可信区间看,各个模型的各个参数都有统计学意义,把这些自变量留在模型中是有价值的。
表5-54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参数

注:X1,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X2,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万人)。
模型1,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模型2,财政收入模型。
模型3,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
表5-5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

注:X1,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
X2,每百人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年底数/总人口年底数×100)。
模型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模型5,人均财政收入模型。
模型6,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模型。
表5-56和表5-57分别列出了产出总量模型和人均产出数量模型的检验统计量。从表5-56中的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调整后的决定系数(AdjustedR2)都在0.98以上的结果判断,国内生产总值模型、财政收入模型和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的构建是成功的,研究工作选择的生产要素指标、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和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X2)能够很好地解释产出总量,产出变量变化中98%以上的成分可以由选择的生产要素变量做出解释。这三个产出总量模型的F检验的P值都很低,也说明了模型构建是成功的,自变量之间的变异性大于自变量之内的变异性,能够用每个自变量单独对于因变量的变化进行解释。同样,在考核表5-57中的统计量之后可以断定,人均产出数量模型的构建也是成功的,应用自变量“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百人从业人员数”能够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因变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的变化。
表5-56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的统计量

注:模型1,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模型2,财政收入模型。
模型3,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
表5-5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

注:模型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模型5,人均财政收入模型。
模型6,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模型。
(2)测量艾滋病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1)产出总量模型测量艾滋病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影响。
模型1的数学公式是:
Y=-2480. 738+2.211X1+0.807X2
其中:Y是指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亿元);X1是指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2是指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万人)。
对于这个模型直接的数学解释是,在模型中的其他变量以及模型外的其他影响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增加(减少)1亿元,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减少)2.211亿元;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每增加(减少)1万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减少)0.807亿元。据此也可以测算出,1个从业人员投入的产出,与3649.9元投入的产出相当。
在测量艾滋病对于国内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时,这个模型中的X1变量“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就是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包括流动资本投入和固定资本投入;如果没有艾滋病,这部分资本投入将用于社会生产。模型中的X2变量“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万人)”就变成了艾滋病从业人员损失数,包括年龄处于从业时期的艾滋病死亡人数,生存着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因劳动能力下降而折算出的从业人员损失数,卫生系统投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数,社会其他部门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的人员数。
模型2的数学公式是:
Y=-189. 879+0.108X1+0.051X2
Y是指全省财政收入(亿元);X1是指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是指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万人)。
其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变化的数学解释意义,以及对于测量艾滋病损失的意义,与模型1相同。在测量艾滋病对于全省财政收入的损失时,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自变量X1)每增加1亿元,全省财政收入损失多0.108亿元;从业人员损失数(自变量X2)每增加1万人,全省财政收入损失多0.051亿元。
模型3的数学公式是:
Y=-4387. 360+1.416X1+1.041X2
Y是指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X1是指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2是指全省从业人员年底数(万人)。
与模型1和模型2中自变量的意义相同,在测量艾滋病对于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的损失时,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自变量X1)每增加1亿元,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1.416亿元;从业人员损失数(自变量X2)每增加1万人,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1.041亿元。
2)人均产出数量模型在测量艾滋病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方面的意义。模型4的数学公式是:
Y=-2399. 810+2.508X1+69.013X2
Y是指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X1是指全省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是指全省每百人从业人员数(%)。
模型4的意义在于,在测量艾滋病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时,因变量Y“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就是艾滋病对于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数量,自变量X1“全省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就是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数量,自变量X2“全省每百人从业人员数”就是全省每百人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从业人员损失数。模型4说明: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数量每增加1元,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2.508元;“全省每百人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从业人员损失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69.013元。
模型5的数学公式是:
Y=-251. 413+0.112X1+5.920X2
Y是指全省人均财政收入(元/人);X1是指全省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是指全省每百人从业人员数。
模型5中的自变量及其意义,与模型4相同。在测量损失时,因变量Y“全省人均财政收入”是艾滋病对于全省人均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数量。模型5可以解读为,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数量(自变量X1)每增加1元,全省人均财政收入损失0.112元;“全省每百人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从业人员损失数(自变量X2)”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省人均财政收入损失5.920元。
模型6的数学公式是:
Y=-5640. 689+1.511X1+119.051X2
Y是指全省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元/人);X1是指全省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是指全省每百人从业人员数。
在模型6中,测量艾滋病损失时,因变量Y“全省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的意义是艾滋病造成的全省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的减少数量。对于整个模型的变量和参数解释为,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数量(自变量X1)每增加1元,全省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1.511元;“全省每百人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从业人员损失数(自变量X2)”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119.051元。
3)人均产出数量模型与产出总量模型的比较。本研究选择的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是把产出总量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同时人均化后再进行多元回归模拟的结果。对于同一组数据模拟预测的结果应该相同。可是,人均产出数量模型中的自变量X2“全省每百人从业人员数”,是总体中的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的数量,是部分占总体的比例,就如同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一样。为此,在测量和预测艾滋病损失时,可以把自变量X2替换为“艾滋病的患病率”。
(3)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影响程度的测量。
1)艾滋病患者“健康指数变化”和“陪护指数变化”的测量。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一些人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另一些人只是部分地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有一些人的劳动能力没有变化。要测量艾滋病造成的从业人员损失数,就必须把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健康状况指数化,把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陪护状况指数化。
在研究中本次抽样调查了8个县(区)的114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包括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染前后的健康状况。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划分7个等级,对于这7个等级根据劳动能力分别给予不同的健康指数和陪护指数。失去劳动能力者,健康指数为0,陪护指数是1;对于具有劳动能力者,按照指标水平等级等比例赋予健康指数,见表5-58。
表5-58 健康状况指标水平与健康指数和陪护指数

在给予样本赋值后,计算每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染前后健康指数及其变化,陪护指数及其变化,表5-59、表5-60是其频数分布。从表5-59可以看出,感染HIV后健康指数明显降低,感染前健康指数为1的人数有83.8%,感染后健康指数为1的人数仅有5.8%。感染前后健康指数没有变化的具有12.1%。表5-60反映的陪护指数情况是感染前陪护指数低,感染后陪护指数高,没有发生变化的也是少数。这些数据说明,在本次调查地区只有12%的HIV感染者其病程发展还没有影响到劳动和生活。
表5-59 HIV感染前后健康指数及其变化频数分布表

表5-60 HIV感染前后陪护指数及其变化频数分布表

表5-61是1146例样本的健康指数均数、健康指数变化的均数及其统计量。感染前健康指数均数是0.9401,感染后健康指数下降到0.4805,降低了0.4624。这说明,在本次调查的地区,每10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劳动能力损失相当于失去了46.24个从业人员。
表5-61 HIV感染前后健康指数及其变化均数表

表5-62是1146例样本的陪护指数均数、陪护指数变化均数及其统计量。感染前陪护指数均数是0.0263,感染后健康指数上升到0.2134,上升了0.1889。这说明,在本次调查的地区,每10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需要18.89人陪护,即使在目前疾病流行情形下每10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要使得近19名家庭成员由于陪护而脱离生产劳动。
表5-62 HIV感染前后陪护指数及其变化均数表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健康指数变化均数是0.4624,陪护指数变化均数数值是0.1889,二者合计数值为0.6513。这个数值0.6513的意义是,在社会的家庭层次上,每100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造成了65.13个从业人员损失。
2)在2005年因艾滋病损失的从业人员数。HIV感染者/AIDS患者损失的劳动能力相当的从业人员数,其计算公式是:
A=B(C+D)
式中,A表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从业人员损失数;B表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C表示健康指数变化均数;D表示陪护指数变化均数。
2005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有31578人,健康指数变化均数与陪护指数变化均数的合计值0.6513,以此折算出当年因艾滋病从业人员损失数是20566.75人。
2005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有2046例。每发生1例患者死亡事件,就减少1个从业人员。
因此,包括存活着的和死亡在内的全部的因艾滋病从业人员损失数就是22612.75人。
3)在2005年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资本投入的计算公式是:
E=F(G+H)
式中,E代表全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资本投入;F代表HIV感染者/AIDS患者平均每人一年直接负担;G代表当年存活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H代表当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人数。
据本课题研究调查结果,HIV感染者/AIDS患者平均每人一年直接负担1251.90元,2005年全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有31578人,死亡有2046人,以此计算得出全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资本投入数是42093885.60元。
2005年全省各级政府投入艾滋病防治资金24600万元。
据此计算,2005年,在不考虑固定资本投入和社会其他方面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仅仅包括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和政府当年流动资本投入在内的,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共计有2.88亿元。
4)在2005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患病率。HIV感染者/AIDS患者患病率的计算公式是:
I=(G+H)÷J
式中,I代表HIV感染者/AIDS患者患病率;G代表当年HIV感染者/AIDS人数;H代表当年死亡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J代表当年全省人口数。
目前,2005年的全省人口数还没有发布,以2004年年底人口数9717万人代替2005年人口数进行计算。2005年全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有31578人,死亡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有2046人。根据这些数据计算,2005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患病率是0.034603272615%。在代入上述回归模型进行测量时取值0.0346032726。这个取值方法是为了与模型构建的数据基础相适应。
5)在2005年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计算公式是:
K=L÷J
式中,K是指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L是指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J是指当年全省人口数。
根据上面提到的2005年的数据计算,2005年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是2.9648439394875元/人。
6)应用产出总量模型测量2005年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上面构建的模型中,模型1是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Y=-2480. 738+2.211X1+0.807X2
模型2是财政收入模型:
Y=-189. 879+0.108X1+0.051X2
模型3是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回归模型:
Y=-4387. 360+1.416X1+1.041X2
在这三个模型中自变量相同,测量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时,X1是指全省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总额(亿元),2005年的数值是2.880938856亿元。X2是指全省因艾滋病损失的从业人员数,2005年因艾滋病从业人员损失数就是2.261275万人。以2004年年底人口数9717万人代替2005年人口数,将自变量数据代入模型,计算的结果见表5-63。
表5-63 2005年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产出总量的影响

从表5-63中可以找到计算结果,2005年艾滋病使得国内生产总值损失8.194605亿元,达到2005年GDP的0.0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8.4333元;财政收入损失0.42646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损失0.438887元;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6.4033396亿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6.620764元。
7)应用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测量2005年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已经构建出来的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有3个,它们分别是:
模型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Y=-2399. 810+2.508X1+69.013X2
模型5,人均财政收入模型。
Y=-251. 413+0.112X1+5.920X2
模型6,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模型。
Y=-5640. 689+1.511X1+119.051X2
这三个模型的自变量相同,X1是指全省人均全社会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本投入(元/人),2005年数据是2.9648439394875元/人;X2是指艾滋病患病率,2005年艾滋病患病率0.034603272615%。利用这些数据测量的结果见表5-64。
表5-64 2005年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人均产出数量的影响

从表5-64可以看出,在2005年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宏观经济影响的情况是:使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9.8239043元,国内生产总值损失9.5458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0.090609%;使得人均财政收入损失0.5369118元,财政收入损失0.52172亿元,财政收入损失与财政收入总值的比值是0.097064%;使得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8.599360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8.3560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量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数量的比值是0.128781%。
8)应用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所作的预测。表5-65是在未来人均艾滋病防治工作投资数量保持在2005年人均投资2.9648元水平条件下,设想艾滋病患病率变动所做的预测。
表5-65 艾滋病患病率与人均GDP损失、GDP损失、GDP损失百分点
(按2005年投资不变情况计算)

续表

注:2005年GDP10535.2亿元,人口为9717万人。
根据表5-65作图5-2,图5-3,图5-4。图形简明地反映了预测的趋势。

图5-2 不同患病率条件下的人均GDP预测值(按2005年投资情况不变)
表5-66是假设人均艾滋病防治工作投资数量随着艾滋病患病率增加而增加的情况下,预测的人均投资数量=(预测的艾滋病患病率÷2005年的艾滋病患病率)×2005年人均投资数量2.9648元,根据模型4(Y=-2399.810+2.508X1+69.013X2)做出的不同艾滋病患病率下的人均GDP损失、GDP损失、GDP损失百分点预测值。同样作图5-5、图5-6、图5-7。


表5-66 不同艾滋病患病率下的人均GDP损失、GDP损失、GDP损失百分点预测值
(投资以2005年人均2.9648元为基础按患病率等比例计算)

注:以此模型计算的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数据测算GDP损失值时,所用全省人口数是2004年的年底人口数9717万人,GDP损失(万元)=人均GDP损失×2004年底人口数,GDP损失百分点=GDP损失/GDP×100%,2005年河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535.20亿元。



同理,应用模型5人均财政收入模型(Y=-251.413+0.112X1+5.920X2)做出如下预测,见表5-67,表5-68。
表5-67 艾滋病患病率与(人均)财政收入损失的关系
(按2005年投资不变情况计算)

表5-68 艾滋病患病率与(人均)财政收入损失(百分点)的关系
(投资以年人均元为基础按患病率等比例计算)

注:使用的模型是模型5,2005年财政总收入537.5亿元,总人口数9717万人,人均财政收入553.15元。
根据模型6全省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模型(Y=-5640.689+1.511X1+119.051X2)做出预测,见表5-69,表5-70。
表5-69 患病率与储蓄存款损失关系
(按2005年投资不变情况计算)

注: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88.55亿元,人均储蓄存款6677.52元,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局200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所用全省人口数是2004年的年底人口数9717万人。
3.使用模型是模型6,Y=-5640.689+1.511X1+119.051X2
表5-70 患病率与储蓄存款损失关系
(投资以2005年人均2.9648元为基础按患病率等比例计算)

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88.55亿元,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局200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讨论
(1)模型的测量和预测价值。社会生产产出数量决定于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数量。一个地区土地要素是固定的,自然资源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变化不大,其社会生产产出数量就决定于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生产要素对于产出的贡献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亦即并非由简单的加减法则决定。在市场均衡条件下,要素边际收益率之和等于1。对于只有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的情况,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描述是:
Y=KaLb
a是资本K的边际收益率,b是劳动L的边际收益率,a+b=1。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经过对数运算后可以转换成线性回归的形式,
Y=c+aK+bL
式中,c是常数项。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国外仅有一篇文献研究应用了对数转换后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测量艾滋病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实际上不经过对数转换,也可以利用多因素回归模型描述生产要素与产出的关系,模型构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解释程度。
本课题研究利用艾滋病传入以来的10多年间河南省宏观经济产出和要素投入的原始数据,直接构建了多因素回归模型,全部6个模型自变量参数的相关系数(r)和决定系数(r2)都在0.98以上,模型F检验的P值在小数点后3位都是0,说明了模型构建是成功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变化能够非常好地解释产出的变化。用这样的模型测量和预测艾滋病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在理论上是可靠的。
(2)产出总量模型测量和预测的结果非常保守。不是由于产出总量模型本身,而是由于代入模型进行测量的有关HIV感染者/AIDS患者方面数据不易获得的原因,造成了测量结果较实际存在情况偏低。测量结果只是实际发生结果的大部分或者一部分。
本课题研究中仅仅测量了来自政府和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的直接费用负担可能造成的宏观经济产出损失,没有测量其他途径的流动资本投入,也没有测量固定资本,例如卫生机构中的固定资本,因为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而不能够用于社会生产所造成的宏观经济产出损失;仅仅测量了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和丧失生产能力方面劳动损失的宏观经济影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照料HIV感染者/AIDS患者方面劳动损失的宏观经济影响,没有测量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部门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的劳动对于宏观经济产出的影响。因此,以产出总量模型测量和预测的结果,2005年由于艾滋病使得国内生产总值损失9.54589亿元,达到2005年GDP的0.0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9.8239元;财政收入损失0.5217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损失0.5369元;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8.35600亿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减少8.5994元,是测量到的最低值。也就是说,在进行政策决策时,要考虑到艾滋病对社会经济产出的影响不能够低于这些数据。
(3)应用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测量和预测的结果比较接近于客观实际情况。人均产出数量模型与产出总量模型本身是完全等价的。可是,应用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测量时使用的是艾滋病患病率,包括了当年存活着的和死亡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应用产出总量模型测量时使用的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从业人员损失数,包括了当年死亡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当年以陪护指数变化和健康指数变化量折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在计入劳动损失时,人均产出数量模型与产出总量模型的差距是:
差距=当年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1-健康指数变化均数-陪护指数变化均数)
也就是说,在向模型引入数据测量时,应用人均产出数量模型,比应用产出总量模型而言,多引入了这个差距数。在2005年,这个差距数是10880.49人。
由于在应用产出总量模型测量和预测时有相当数量的劳动损失和资本损失没有计算在内,这个差距数大致相当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与应用产出总量模型测量和预测时的差距。下面以2005年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省、市、县政府都建立有艾滋病防治工作机构,在艾滋病患病率较高的县市建立了专门的政府工作机构,全省各级政府中有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约4000人。
第二,全省疾病控制机构都设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部门。本研究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比较集中的8个县市区,抽查了66名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工作的人员。调查问卷的统计处理结果发现,这些疾病控制工作人员平均在本次调查前三个月内有87.10%时间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由此可见疾病控制机构投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力数量之高。
第三,全省医疗机构,特别是艾滋病患病率较高地区的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本次研究在艾滋病多发的8个县市区调查了72名基层医院人员,他们平均有34.58%的工作时间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136名乡镇卫生院人员,平均83.34%的工作时间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于15个行政村卫生室91名卫生人员(包括医生、卫生员、接生员)中72人做了问卷调查,他们平均有84.72%的工作时间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服务。从中可以看出,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医疗工作耗去了大量的医疗人力资本。
第四,社会人力投入巨大。2004年全省为了防治艾滋病开展了既往有偿供血人员和受血人员的普查工作,这场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行动,其所耗费的劳动总量远超出差距数10880.49个人一年的劳动量。当然,在非社会动员和社会行动的社会常态下社会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的劳动量比较少,可是在近1亿人口的省份其总量还是很大的。
综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项社会为防治艾滋病所投入的人力数量,要接近或者相当于差距数10880.49人。
第五,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或者部分使用时间要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按艾滋病防治工作时间比例分摊,艾滋病防治工作一年所占用的固定资本数量也是很大的。在上面对于模型1参数的考察中,已经发现3649.9元投入的产出相当于1个从业人员投入的产出;那么,河南省18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每年分摊给予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固定资本数量,虽然没有一个测量的准确数据,但是也是很大的,其用于社会生产的产出也相当于数以千计的从业人员的产出。
在了解和分析上面5个因素之后,发现产出总量模型由于数据难得而遗漏计算的劳动损失和资本损失所造成的宏观经济产出损失是比较大的,可能要高于或者相当于人均产出数量模型与产出总量模型的差距数10880.49人能够引起的宏观经济产出损失。也就是说,人均产出数量模型做出的艾滋病对于宏观经济产出影响的测量和预测值,要接近或者相当于实际存在的情况,很少可能会高于实际存在的情况。实际存在的情况复杂,不易测量,或者测量成本很大,费时很多,但可以去分析它。
总之,应用人均产出数量模型的测量和预测,相比较应用产出总量模型而言,结果贴近于实际情况,而且代入模型的自变量数据易于获得,简单易行。2005年艾滋病造成全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损失9.7851536元,国内生产总值损失9.5082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0.090252%;这些测量结果是真实的,在政策决策中应用是可靠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对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是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主要是18~45岁年龄人群,这些均是社会强壮的劳动力,随着HIV感染者发病数和AIDS患者死亡数增加,将导致社会劳动力的大量丧失,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外研究表明,在非洲一些艾滋病高流行国家和地区,如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艾滋病患病率超过20%,严重影响着国家GDP的增长。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率已下降了2%~4%。预测到2015年,艾滋病造成南非国家GDP下降3.7%。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印度有380万~460万HIV感染者,85%为性传播。HIV感染者/AIDS患者占印度全国人口的5%,主要是15~49岁的青壮年,为主要劳动力。研究发现,艾滋病流行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印度国家GDP的0.55%;在未来十年内,艾滋病流行将造成印度国家GDP下降0.87%。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现患率还很低,艾滋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不显著,但如目前不采取强有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流行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我国艾滋病主要表现为聚集流行,将面临向全社会广泛流行阶段发展的潜在威胁。这种现象在河南省更为明显,若政府、社会和医疗卫生等部门加大防治力度,将会使艾滋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控制艾滋病在河南省乃至中国范围内的蔓延任务严峻。应对以下问题加以重视:①尽早加大艾滋病的预防投入,扩大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大众宣传教育活动;②在性乱人群、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同性恋人群、流动人口等高危群体中实施务实的干预措施,如推广安全套和清洁针具的使用、消除歧视等;③加强艾滋病监测,特别是流动人口、同性恋和暗娼群体中的监测;④有效开展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活动;⑤大幅度降低药品和检测试剂的价格,继续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患者给予免费抗病毒、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加快艾滋病药物国产化进程,对生活困难的感染者和患者给予经济救助;⑥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防治艾滋病措施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扭转一些地区不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