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项目县艾滋病、结核病及肝炎相关基本信息
三、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项目县艾滋病、结核病及肝炎相关基本信息
(一)项目县艾滋病、结核病和肝炎基本信息
艾滋病、结核病和肝炎三种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这三种传染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进行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手段。
四个项目县2007—2010年发现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例数见表2-23,期间,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例数似呈逐年减少趋势。四个项目县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1 924例,其中上蔡县的病例最多,占49.64%,尉氏县其次,占26.77%,沈丘县占15.49%,确山县占8.11%。用2010年四个项目县统计年鉴公布的2009年人口数计算2009年发病报告率,上蔡县为16.12/10万,尉氏县为12.58/10万,确山县为7.98/10万,沈丘县为6.20/10万。
表2-23 四个项目县2007—2010年艾滋病发病报告情况(单位:例)

四个项目县2007—2010年发现报告的肝炎病例数见表2-24。累计报告肝炎27034例,其中上蔡县的病例最多,占35.35%,尉氏县其次,占32.39%,确山县占16.17%,沈丘县占16.10%。用2010年四个项目县统计年鉴公布的2009年人口数计算2009年肝炎发病报告率,尉氏县为236.20/10万,确山县为198.79/10万,上蔡县为136.62/10万,沈丘县为74.83/10万。
表2-24 四个项目县2007—2010年肝炎发病报告情况(单位:例)

四个项目县2007—2010年发现报告的肺结核病例数见表2-25,累计报告肺结核13192例,其中上蔡县的病例最多,占36.24%,沈丘县其次,占25.99%,尉氏县占24.40%,确山县占13.36%。用2010年四个项目县统计年鉴公布的2009年人口数计算2009年肺结核发病报告率,尉氏县为82.54/10万,确山县为81.50/10万,上蔡县为78.65/10万,沈丘县为56.89/10万。
表2-25 四个项目县2007—2010年肺结核发病报告情况(单位:例)

(二)项目县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相关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四个项目县均可以登录和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在该信息平台上,目前已经构建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个案专报系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个案专报系统》、《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和实行重点控制的专病管理系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是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肝炎等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平台,该系统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在发现传染病时能够高效、快速、准确地报告,形成了疾病监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其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是艾滋病、结核病和肝炎等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与监测的主渠道。
目前,艾滋病和结核病疫情报告有两大系统:一是疫情直报系统,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二是艾滋病、结核病专报系统(《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而肝炎病例的发病只有疫情直报系统,没有专报系统。
《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实行重点控制的艾滋病、结核病的专病管理系统。《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抗病毒治疗、咨询检测、高危人群干预、实验室检测等艾滋病防治相关信息。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的管理,可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有效地发现和管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将登记管理肺结核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门诊信息,病案信息,治疗、督导、管理等信息,以及结核病规划管理方面的信息,如项目管理和药品管理信息等,均可通过网络进行直接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的种类、报告程序、数据管理等情况如下:
1.报告传染病的种类
全部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
艾滋病、结核病及肝炎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2.报告的程序
传染病监测信息主要通过传染病报告卡采集,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等为责任报告单位,上述单位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初次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的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检查报告卡,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而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有关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如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时,网络直报人员应立即向诊断医生核实,并报告分管领导;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向本单位相关科室发出预警信息。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以最快方式报告属地有网络直报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报;同时,应对报出的报告卡进行登记,每月至少与代报单位核对1次,并签字确认。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网络直报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对月、年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发现重大疫情时,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疫情分析结果以信息、简报或报告等形式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及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网络直报单位,必要时通报毗邻地区。
3.报告的数据管理
(1)审核。录入前核对:录入人员对收到的疫情信息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疫情信息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录入后核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对辖区内报告的艾滋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报告人核实。
(2)确认。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对无误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3)订正。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对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报告卡信息有误、诊断状态发生变更(包括死亡)或排除病例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通过网络记录病例个案相关变更信息。地(市)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辖区内审核过的报告卡进行订正。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4)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漏报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应及时补报。
(5)查重。录卡前,责任报告单位每个工作日对报告卡查重,对重复报告的卡片标注,不再通过网络录入。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每月通过网络对辖区内的报告卡查重,对重卡做出删除标记。地(市)级及以上的疾病控制机构对本辖区内报告卡进行定期查重。
(三)项目县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相关数据库的工作状况
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子系统不断增加,各子系统因专业和对象的不同而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又存在广泛的关联与信息共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是传染病网络直报与监测的主渠道,《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实行重点控制的艾滋病、结核病的专病管理系统。
当专病防治部门(机构)发现实行专门管理的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如艾滋病、结核病病例),诊断一经确立,应按规定时限报告并直接在专病管理系统中录入,该信息将被自动摘录推送到大疫情系统中,生成一张相应的传染病报告卡,且无需县(区)级疫情管理员再进行审核;发现专病管理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时,应以传染病直报用户身份在大疫情系统中进行录入。
对于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录入并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自动推送到专病管理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专病防治部门(机构)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病例的追踪、核实;诊断一经确立,应及时在专病管理系统中予以确认或订正。专病防治部门(机构)在专病管理系统中排除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时,应及时订正,若该病例非传染病,则订正为“其他疾病”并在备注栏注明病名;该病例的订正信息将自动推送到大疫情系统。
实际工作情况例如在大疫情系统中报告了一例艾滋病患者,该病例的基本信息就会自动推送到艾滋病专报系统中,“告诉”艾滋病管理人员发现了一例艾滋病患者,并“请”艾滋病管理专业人员进一步核实与确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如确认是艾滋病病例,则纳入艾滋病的专病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治疗、随访等);否则予以订正(应注明是何种疾病,如非传染病则在备注栏注明),该卡片将自动退回大疫情系统。此时,如系非艾滋病的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例,则纳入传染病的常规管理;如非传染病则该病例将不参与传染病统计汇总。反之,若艾滋病防治机构(部门)人员新发现了一例艾滋病患者,把有关信息录入艾滋病专报系统后,系统将会自动摘取相关信息在大疫情系统生成一张传染病报告卡。也就是说,不需在大疫情系统中另外录入一张该病例的报告卡。这样,一方面可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确保大疫情系统及艾滋病专报系统管理的年度艾滋病病例数据的一致。
本研究在四个项目县共调查了21个艾滋病防治机构的有关人员,结果显示四个项目县均建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结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专病数据库,且录入的相关信息完整(表2-26)。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卡片编号、报卡类别、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疾病名称、密切接触者有无相同症状、报告单位、报告医生、填卡日期等必填内容和其他内容。
表2-26 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数据库与艾滋病、结核病专病数据库的工作状况

续表

四个项目县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各数据库相互之间虽然使用的对象不同而相对独立,但存在广泛的兼容、对接与信息共享。数据库之间是通过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关联,即各系统中都可以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同时两个系统都可查询报告卡信息。
(四)项目县数据库管理人员的状况
四个项目县从事数据库管理人员共59人,其中女性32人,占54.2%,男性27人,占45.8%。数据库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3岁;管理工作年限在1年以上者占到全部管理人员的88.1%;专职数据库管理人员44人,占74.6%,兼职人员15人,占25.4%;学历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共48人,占81.3%,大学毕业的人员7人,占11.9%;职称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占74.7%;受教育专业以临床和预防医学为主,占55.9%,卫生管理专业的人员11人,占18.7%,其他专业毕业的人员6人,占10.1%(表2-27)。四个项目县共有数据库管理用电脑46台,平均每人不到1台。
表2-27 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状况[人数(%)]

续表

从整体情况看,从事数据库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构成以医学类专业为主,这与卫生行业的整体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相一致,符合疾病控制工作开展的需要。但是对于综合性很强的艾滋病数据管理来说,计算机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不能形成专业互补,其中沈丘县从事数据库管理的人员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另外,沈丘县和尉氏县数据库管理兼职人员比例过高,这可能会导致这些人员数据库管理工作不够专一,工作能效受影响。数据库管理人员以中青年为主,职称构成以中级、初级人员为主,这可能与数据库管理人员队伍相对年轻有关,也与地方的职称晋升存在指标限制有关。综合以上情况,应在增加防治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现有人员队伍建设,吸纳高学历预防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加入,优化人力资源的投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现有队伍的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加大对培训的考核力度,做好培训效果评价,提高现有从事数据库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及今后的数据库管理工作需求。
四个项目县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具备检测三大传染病的疫情,向国家提供监测信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等功能。但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数据分析利用方面的培训,加强其统计分析技能,提高信息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