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对社会的影响
二、艾滋病对社会的影响
艾滋病是人类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殊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随着艾滋病流行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影响可以分为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首先是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其次是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最后发展到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在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和国家,其对社会经济危害已经得到证实;在中国,艾滋病对个体、家庭及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危害已经显现。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从个人、家庭和社区不同层次了解艾滋病的社会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抽样及调查方法
在河南省艾滋病流行地区,结合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和艾滋病发病情况,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个县(区),每个县(区)随机抽取一个乡镇,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1~2个行政村,共20个行政村,对其有关艾滋病流行、防治和社会影响进行调查;在选中的行政村内随机抽取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家庭作为调查组,共计1200个,抽取同村相邻的无HIV感染者/AIDS患者等量家庭作为对照组,共计1200个,调查艾滋病对患者个人及家庭的社会影响。
2.调查内容
艾滋病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个人健康和生活的影响、对婚姻的影响、对就业与工作的影响、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对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对家庭完整性影响,艾滋病致孤儿、孤老情况,对家庭其他成员工作、婚姻的影响及带来的歧视现象,对家庭生活条件的影响;社区自杀、犯罪事件,不满情绪,社会人口结构改变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参照前述调查方法,结合所调查地区情况自行设计《艾滋病家庭情况调查表》、《非艾滋病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农村艾滋病社区综合情况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并在小范围预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成适合调查的问卷。由课题组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
4.资料分析
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数据录入计算机,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数据库。以SPSS13.0软件、STATA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二)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
(1)共调查新蔡县、确山县、尉氏县、沈丘县、睢县、临颍县、卧龙区、平桥区8县(区)的20个社区(行政村),有43533个家庭,总人口数为167252,其中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家庭数为1868(占总家庭数的4.3%),HIV感染者/AIDS患者人数为2513(占总人口数的1.5%),累计因艾滋病死亡人数604;2004年新增HIV感染者/AIDS患者581例,发病率(多为既往有偿献血普查发现)为0.35%,其中2004年因艾滋病死亡127例。2513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既往有偿供血感染,占90.8%;其次为母婴传播感染与输血感染,均占2.7%。详见表5-4。
表5-4 HIV的感染途径

(2)在入户调查方面,本次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均填写问卷1200份,两组有效问卷分别为1146份(HIV感染者335份,AIDS患者811份)和1115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5%和92.9%。
2.艾滋病对患者个人的影响
(1)对个人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艾滋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发病,导致人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下降,生活行为能力降低,对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若发病后得不到有效治疗,则1~2年内死亡,导致患者寿命显著减少。本次调查结果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认为目前健康状况对其生活无或基本无影响的仅占22.5%,其中AIDS患者为17.8%,明显低于HIV感染者(33.7%),然而这二者都远低于对照组(88.2%),见表5-5。
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在调查前3个月因病休工(学)和卧床平均天数分别为15.3和6.2天,而对照组分别仅为2.5和1天,两者具有显著差异。AIDS患者与HIV感染者相比,调查前3个月因病休工(学)和卧床平均天数前者比后者分别多出6.0天和3.7天,见表5-6。
表5-5 调查对象目前的健康状况(%)


表5-6 调查对象在调查前3个月因病休工(学)天数和卧床天数

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①Z=16.585,P<0.001;②Z=12.265,P<0.001。
(2)对个人婚姻的影响。婚姻是家庭的纽带,良好的婚姻,不但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而且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艾滋病对婚姻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其生活质量。由于家庭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加之传统文化影响,以及缺乏接纳和正视的心理准备,在躯体、心理压力下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婚姻非常容易破裂(离婚、分居)。本次调查结果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在婚姻状况构成方面显著不同,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未婚、已婚或同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而离婚或分居、丧偶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对婚姻影响程度的调查方面,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对此问题的回答在构成上有显著差异,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的18.6%认为有很大影响,而对照组仅有8.9%认为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和一般人群相比,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婚姻状况较差,艾滋病的流行对其婚姻影响较大。在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表明,即使在家中没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对照中,婚姻受到很大影响的也占8.9%,受到一般影响的占10.8%。艾滋病的流行对婚姻的影响不仅局限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只是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影响较大而已,见表5-7、5-8。
表5-7 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

χ2=55.577,P<0.01。
表5-8 艾滋病流行对已婚或适龄人员婚姻的影响程度调查(%)

采用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Z=-8.013,P<0.001。
(3)对就业与工作的影响。失业可以作为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指标,失业直接影响着慢性病患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艾滋病感染者在发病前和发病后,有可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再从事生产劳作或上学,再加上周围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HIV感染者/AIDS患者容易失去工作。在所调查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无业或失学人数显著高于对照(P<0.001)。西方的一些国家报道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失业率为45%~65%,远远高于本次的调查结果,这可能是由于就业体制差异造成的。我们的调查对象大多数为农民,按照目前就业体制情况,只要他们不失去土地,就不算失业。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74%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失业者希望能够工作,尤其是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患者的健康状态改善,寿命延长,就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重视,消除其就业障碍。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认为艾滋病流行对其工作影响程度很大的分别占66.1%、16.0%,影响一般的分别占14.3%、16.6%,无影响的分别占19.6%、67.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01)。与对照相比,HIV感染者/AIDS患者认为对其工作影响较大,见表5-9、5-10。
表5-9 调查对象的无业或失学情况

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Z=5.4252,P<0.001。
表5-10 现在对工作的影响程度(%)

采用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Z=-25.297,P<0.001。
(4)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人生活在由一定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群体中,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等,社会交往是人类的正常需求,社会关系是否协调是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健康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对照组与亲戚经常来往的分别占16.4%、33.4%,与朋友经常来往的分别占11.8%、26.6%,与邻居经常来往的分别占24.1%、21.6%,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01)。与感染前相比,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亲戚、朋友、邻居社会来往“减少了很多”分别占35.2%、33.9%、20.6%;“减少了,但不多”分别占23.2%、24.2%、22.1%;“增加了”均小于4%,见表5-11、5-12。可见,无论是与对照相比,还是与自身感染前相比,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交往都明显较少。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交往减少不但与其自身害怕社会歧视等主观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周围人群害怕被传染等有关。有调查结果表明,在护理人员中,愿意与HIV感染者继续交往的仅占42.62%,在农民中,明确表示在朋友或亲戚患了艾滋病后仍会同其交往的仅占51.9%。
表5-11 现在与亲戚、朋友、邻居的来往频度(%)

①Z=13.597,P<0.001;②Z=13.207,P<0.001;③Z=-1.243,P=0.001。
表5-12 感染前后HIV感染者/AIDS患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社会来往变化程度(%)

(5)对精神心理的影响。艾滋病也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压力。目前,由于感染HIV后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社会歧视等因素,人们知道自己感染HIV后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负担。在所调查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21.6%感觉到绝望,58.7%感到悲伤;在感觉绝望或悲伤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5.8%曾经自杀过,70.4%有过自杀意念。
(6)歧视。历史上,人类曾经对有些疾病如麻风、结核、梅毒、精神病的歧视相当严重。艾滋病从发现开始,人类的歧视就始终伴随着它,并成为遏制其流行,减轻其对个人、家庭、社会伤害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对患者及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在所调查的114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47.8%不愿意自己的情况公开,害怕公开后被人歧视;60.5%受到周围人群的不同程度歧视,见表5-13、5-14。对艾滋病歧视的产生,不但与其传染性有关,而且也与复杂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包括人们对致死性严重传染病的恐惧、认为其是由于不道德的行为引起、个别媒体对艾滋病不恰当的宣传等各种因素。歧视的存在使很多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拒绝主动接受HIV检测,这会造成更多的HIV感染者难以发现,使针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及干预措施无法接近他们。同时,长期遭受社会歧视,可使部分HIV感染者/AIDS患者消沉,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心,感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反社会心理,报复他人和社会。本次调查结果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受到歧视后1.4%的曾有报复行为,37.7%有报复想法,见表5-15。自2003年10月开始,我国加强了反对歧视的宣传,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救助活动,社会歧视有了较大的改善。
由于社会歧视的广泛存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公开有所顾忌。虽然向其他人公开自己的艾滋病病毒血清学状况可能会获得情感支持,但同时面临着人际关系破裂、遭受耻辱和歧视的危险,或者给被告知者带来感情上的伤害。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接近一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希望自己的身份被公开,然而在所调查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亲戚、朋友、邻居知晓其感染HIV的分别占78.4%、75.5%、89.4%,见表5-16。这说明部分HIV感染者/AIDS患者虽不情愿但病情仍然已公开,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隐私权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早在1996年世界艾滋病大会就强调了不歧视与坚持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表5-13 感染HIV后是否愿意公开

表5-14 HIV感染者/AIDS患者受到周围人群歧视情况

表5-15 受到歧视后的想法和做法

表5-16 亲戚、朋友、邻居对其感染HIV知晓情况

3.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
(1)对家庭完整性的影响。艾滋病的流行导致了一些家庭的完整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在所调查的1146个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中,家庭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中因艾滋病去世的有283个,占24.7%,其中去世的家庭成员达3例及以上的有24例,占1.8%。在所有被调查者的家庭中,21.5%的家庭有成员因艾滋病去世,其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有37.3%的家庭有成员因艾滋病去世,对照组中有5.1%的家庭有成员因艾滋病去世,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01),见表5-17。
在两组2261个调查对象中,有41例被调查者母亲因艾滋病去世,其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的母亲因艾滋病去世占3.0%,即使在家庭没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对照中也有0.6%被调查者母亲是因艾滋病去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有38例(1.7%)被调查者的子女是因艾滋病去世,其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1.8%的子女是因艾滋病去世,对照组1.5%的子女是因艾滋病去世;有5.5%的被调查者其兄妹是因艾滋病去世,其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为7.9%,对照组为3.0%(P<0.001)。
简而言之,在所调查的艾滋病流行地区,艾滋病的流行导致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3.0%与对照组0.6%失去母亲,见表5-18;1.8%HIV感染者/AIDS患者与1.5%对照者失去子女,见表5-19;7.9%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3.0%对照失去兄妹,见表5-20;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完整性受到的破坏较对照组严重;艾滋病对部分对照的家庭完整性也存在破坏作用,说明艾滋病流行对家庭的危害与破坏不只局限在现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家庭中。
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同时体现在家庭构成的改变。孤儿、孤老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消失,同时带来的社会负担是更为严重的问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20个社区因艾滋病流行造成的孤儿202个,平均每个社区10.1个;造成的孤老64个,平均每个社区3.2个。建立和维持孤儿院、敬老院对孤儿、孤老进行抚养或赡养,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河南作为第一人口大省与疫情较高地区,如果控制措施不力,艾滋病孤儿的增加将带来较大的社会负担,影响一些地区的社会发展。
本研究在选取对照时没有排除既往家庭有艾滋病的患者,削弱或低估了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
表5-17 被调查者有家庭成员因艾滋病去世情况

χ2=348.5,P<0.001。
表5-18 被调查者母亲是否因艾滋病去世

χ2=17.366,P<0.001。
表5-19 被调查者子女是否因艾滋病去世

χ2=0.324,P=0.569。
表5-20 被调查者兄妹是否因艾滋病去世

χ22=25.162,P<0.001。
(2)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婚姻影响及带来的歧视现象。艾滋病不但给HIV感染者/AIDS患者本人的工作、婚姻带来影响,而且给其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带来了类似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认为艾滋病对其家庭成员工作影响很大的占46.9%,而对照组仅为18.3%,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01),见表5-21。在南非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与邻居相比,艾滋病家庭成员的就业率较低,艾滋病对其他家庭成员工作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在婚姻方面,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认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很大的占31.6%,而对照组仅占18.2%,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01),见表5-22;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家庭其他成员也存在受到周围人群歧视的现象,认为有歧视的占44.2%,其中有非常歧视的占6.8%。
表5-21 艾滋病对调查对象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影响程度

Z=-15. 863,P<0.001.
表5-22 艾滋病流行对调查对象家庭其他成员(已婚或适龄)婚姻影响

Z=-9. 197,P<0.001.
(3)对家庭造成的负担。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常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治疗艾滋病的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增加了家庭的贫穷程度,而且家庭的其他成员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去照顾患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前的三个月内,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因病需家人照看的平均天数为6.2天,对照组需要家人照看的平均天数为1.2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调查对象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家庭生活困难的占88.6%,显著高于对照组(51.7%),见表5-23,而且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17.0%的家庭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贫困户,显著高于所调查的对照家庭(4.8%),见表5-24。另外,对照的家庭生活困难和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贫困户的比例尽管比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低,然而也是相对较高的。说明艾滋病在这些地区的流行,不但给艾滋病家庭也给无艾滋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对家庭是贫困户的419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54例对照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与对照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均是疾病损伤,其次是劳动力减少,然而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因疾病损伤致贫所占比例为79.9%,显著高于对照的51.9%,见表5-25。
表5-23 调查对象的家庭生活是否困难

χ2=367.756,P=0.001。
表5-24 调查对象的家庭是否是当地政府确定的贫困户

χ2=85.448,P=0.001。
表5-25 调查对象的家庭致贫原因

χ2=34.5283,P<0.001。
(4)对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所调查的1146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平均实际住宅面积为61.1m2,显著低于对照家庭(69.0m2);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平均拥有500元以上物品为0.2件,对照家庭平均为0.5件;2004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收入平均为5148.2元,显著低于对照家庭(6914.9元);2004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支出平均为6193.5元,低于对照家庭(平均为7440.8元),较低的收入,影响了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消费,导致了消费能力的降低。2004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的消费支出较收入多出1766.7元,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支出,入不敷出。对照家庭尽管也存在这种情况,然而不如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严重(表5-26)。由此可见,无论是总收入还是总支出,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都低于对照家庭,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对照家庭差。国外的一项6个月随访研究也表明,与邻居无患者家庭相比患者家庭收入和支出显著减少,与无患者的邻居家庭相比,有患者的家庭平均每人的收入减少26%。在另一方面,HIV感染者/AIDS患者与对照家庭均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说明艾滋病流行对区域性经济影响的存在。
从收入来源可以看出,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收入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家庭劳动收入降低所致。HIV感染者/AIDS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由于患病劳动能力下降、社会歧视等原因,患病后由收入较高的职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工人)转变为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或无业,其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参加生产劳动受限,这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收入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患者即使从政府、亲戚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些资助收入,然而这些收入,远不能弥补因艾滋病减少的生产劳动收入。
表5-26 2004年调查对象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

因为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家庭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除“生产资料支出”、“其他支出”外,均存在方差不等现象,所以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不等的t检验;“生产资料支出”、“其他支出”方差相等,采用方差相等的t检验。
(5)对家庭收入与支出结构的影响。在各项收入构成方面,HIV感染者/AIDS患者工资收入、经商收入所占比重明显较对照小,而在亲朋好友资助、政府及社会救助收入方面明显高于对照。在各项支出构成方面,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用于医疗服务、药品及用品支出所占比重高于对照,而生产资料支出、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低于对照。由于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冲击,导致医疗费用支出增加,收入降低,将迫使家庭成员在消费支出方面进行调整,消费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如减少服装、食品、文教娱乐等消费,减少投资和生产经营支出,减少储蓄,增加借贷,以缓解染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见表5-27、表5-28。
表5-27 调查对象家庭收入构成(%)

表5-28 调查对象家庭支出构成(%)

4.对社区的影响
(1)引起自杀、犯罪事件、对社会的不满意情绪情况。自杀是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导致自杀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因疾病而绝望是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Marzuk等人对美国纽约地区所作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口中,年自杀率是18.75/10万人,而20~59岁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的年自杀率是680.56/10万人,相当于同年龄组自杀率的36.3倍。在本次调查社区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组自杀人数为23个(其中2004年4个),平均每个社区1.2个。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病程中所经受的疾病折磨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是造成自杀的重要原因。
2002—2004年,20个社区因艾滋病引起的集体上访次数分别为6次、6次、10次,合计22次,平均每年每社区集体上访1.1次,上访人数分别为78人、50人、52人,合计180人,平均每次8.2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所调查的20个社区中因艾滋病造成的夫妻离婚或长期分居家庭47个,平均每个社区2.4个,其中有一个社区因艾滋病造成的夫妻离婚或夫妻长期分居家庭达20个(最高)。
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关怀救助,然而对曾经得到过政府关怀救助的945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调查结果表明,仍有29.0%感到不满意,而对曾经得到过政府关怀救助的66例对照调查结果表明,有41.3%感到不满意。这体现出艾滋病感染地区对医疗救助和政府的相关支持需求较大,另外救助的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不满意情绪和态度,使得社会稳定性相对较差。见表5-29、表5-30。
表5-29 调查对象生活困难者是否得到过政府救助(%)

χ2=348.807,P<0.001。
表5-30 调查对象对政府的关怀救助满意程度(%)

Z=-4. 404,P<0.001.
艾滋病患者受歧视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艾滋病人群中酝酿着不安定因素的最大原因,不在于他们要花费比普通患者更多的钱去治疗疾病,而在于他们心灵的伤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异类。面对自己甚至是家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乃至歧视,他们能够做的,往往是对社会的仇恨,或者万般无奈导致的自杀,或者设法去报复社会。在2002—2004年间,调查地区发生恶性事件1起;20个社区累计犯罪人数为5336人,平均每个社区犯罪人数为266.8,平均每年犯罪人数为1778.7(若以2004年底20个社区人口数为基数,则犯罪率为1.1%),平均每年每社区犯罪人数为88.9,其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犯罪4人。
(2)造成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直接关系到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等人口问题。在人口素质方面,艾滋病直接导致社会中最具生产力的青壮年人口死亡。对本次研究所调查社区198例因艾滋病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分析表明,男性与女性各占53.5%与42.5%;其死亡平均年龄为40.1岁±10.5岁,94%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时的年龄位于20~59岁。他们不仅是物质再生产的主力军,还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过家庭途径影响出生人口素质和婴幼儿死亡率,同时因涉及儿童而可能产生孩子受教育状况恶化等问题(表5-31)。
表5-31 不同性别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年龄构成(%)

(3)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艾滋病是社会与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的流行迫使社会将稀有经济资源用于艾滋病救助、防治,导致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其他公共事业的投入减少,同时也会分散政府的工作精力。调查结果表明,各级政府、社会机构对艾滋病预防、救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截至2004年底,在这20个社区投入1232416元,用于村卫生室房屋建设,使社区卫生室实际面积达6103.0m2,平均每个社区为305.2m2。同时还增加投入为这些卫生室购买设备,截至2004年底20个社区卫生室设备价值达261383元,平均每个卫生室为13069.2元。平均每个社区卫生室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5人,同时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还派驻长期支援卫生技术人员,仅2004年平均每村3.3人,除了卫生技术人员外,省、市、县还派驻有帮扶人员,平均每村4.1人。
政府用于20个社区救助的“六个一”工程(除村卫生室以外)建设总费用为3531723.0元,平均每个社区176586.2元,投入工作人员96名,平均每村4.8名。
截至2004年底接受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社会机构或个人捐助等15801.7万元。截止2004年底累计安置孤儿人数155名(平均每个社区7.8名),累计安置孤老人数25名(平均每个社区1.3名);接受生产、生活救助人数分别为420名、585名(平均每个社区分别为21、29名)。
在救治方面,2004年接受过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数达2949人,平均每个社区147.5人,政府支付各种救治费用达3496491元(平均每个社区174824.6元),
预防方面,在社区咨询和检测方面,20个社区自愿接受咨询人数达49837名,平均每个社区2491.9人,高危人群检测人数达2966名(平均每个社区148.3人),重点人群检测人数4482名(平均每个社区224.1人),妊娠妇女接受HIV检测人数150人。HIV阳性孕妇终止妊娠人数15人。专题讲座165次,发放宣传材料109035份,社区推广使用安全套5025600个(表5-32)。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占用了稀缺的社会经济资源,同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例如投资环境、相关服务业等,从而影响了艾滋病流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表5-32 2004年社会救助、救治及预防投入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艾滋病不但导致人体健康状况与生活行为能力降低,还对家庭的完整性与构成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青壮年患者的死亡,造成孤儿、孤老的增加,使社会负担加重;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低收入,高医疗支出,迫使家庭消费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影响了其正常的消费支出,虽然政府社会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关怀救助、救治,使家庭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然而由于救治、救助的高需求,救助的相对不足,人们的不满意情绪和态度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社会歧视与偏见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但对患者、患者家庭其他成员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心理负担,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就业婚姻等,而且还不利于整个防治救助工作、社会稳定与和谐。救治救助工作的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大量的投入,占用了稀缺社会经济资源,分散了政府工作精力,制约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进一步加强宣传、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歧视与偏见,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进一步做好救助救治工作的基础上,为艾滋病家庭、社区创造有利的生产自救、就业条件,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其生存条件;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及其家庭开展心理救助工作,减轻其精神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关注艾滋病对高发区非艾滋病家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