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政策发展沿革

二、艾滋病防治政策发展沿革

艾滋病的高传播状况和高死亡率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少国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符合国情的有效措施,使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另有不少国家仍处于上升阶段。

中国艾滋病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控制艾滋病的警钟已经敲响,未来趋势如何,将取决于控制艾滋病措施是否及时和得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已迫在眉睫。我国的艾滋病防治策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传入初期的“御艾滋病于国门之外阶段”,到散播期的“积极预防监测阶段”,再到目前高速增长期的“全面综合治理阶段”,“艾滋病将严重危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甚至危及民族存亡”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同时,“艾滋病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医学问题”的认识也被社会普遍接受。

我国自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已20多年,相关部门分别出台了系列艾滋病防治政策。1998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2001年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实施指导意见》;2004年2月26日,国务院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主任;2004年3月,《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下发;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召开前,新华社2004年7月9日全文播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署名文章《全社会共同努力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出台。

在各项政策不断出台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艾滋病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从初期的每年1.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3年的3.9亿元,2004年的中央财政投入达4.7亿元人民币,2005年达10.8亿元(图1-1)。卫生部部长陈竺2011年11月30日在“第六届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表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由2006年的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经过多年努力,随着艾滋病各项防治政策的落实,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防治效果逐渐显现。

figure_0019_0003
图1-1 2002—2010年我国艾滋病防控资金投入力度

河南省是全国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帮扶措施。通过动员卫生、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的措施和行动应对艾滋病造成的影响,使政府的行政力量在抗击疫情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自1995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防控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艾滋病防控人员不断努力,河南省艾滋病流行趋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自2000年以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救治、帮扶措施,提出了“四有一不”(艾滋病患者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使一个适龄儿童失学)的政策。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全部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对农村地区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机会感染治疗。河南省为切实做好艾滋病患者的救治救助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一是向疫情高发村派驻了驻村医疗队和帮扶工作队,进驻艾滋病疫情高发村开展帮扶工作,指导基层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六个一”(修一条柏油路、打一眼深水井、建一所学校、建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一所福利院、建一个党员和村民教育活动室)工程建设。对38个疫情高发村按照“七个一”(一次健康体检、一本健康教育手册、一张就医明白卡、一本治疗证、一系列依从性教育、一套健康档案、一套免费治疗制度)的要求,规范救治工作,对其余散在患者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进行治疗,并确立了36家艾滋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对危重艾滋病患者进行住院治疗。三是为确保艾滋病患者规范治疗,全省建立艾滋病防治巡诊制度。省级专家定期到基层巡诊,指导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分批对艾滋病防治人员进行逐级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经过数年的努力,河南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快速蔓延,表现在: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得到控制;艾滋病感染者得到救治和救助;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得到持续、全方位的照顾;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情绪稳定。国际社会对河南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估。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的工作模式还很不完善,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例如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卫生部门压力过大、艾滋病防治经费不足、各地区综合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等。

今后,在艾滋病流行特点发生变化,经性传播及母婴传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应该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河南省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地区,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解决行政干预的局限性,实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可持续发展,是下一步工作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由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防治形势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通过大规模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来解决。为此,我们在河南省艾滋病高发且有一定防治基础的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四个县区开展研究,试图借鉴公共管理领域经典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构建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功能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研究现场进行基线调查、过程评估和终末评估,系统分析评价研究现场艾滋病综合防治水平和防治能力发展态势,了解综合防治体系的组成及机制运行现状,总结提炼河南省现行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探索发现存在的关键问题,在系统审视回顾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变革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的优化路径和实施策略,为当前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在新机遇、新挑战下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为全国范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可推广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