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项目县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二、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项目县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约74万人,其中患者约10.5万人。HIV感染者/AIDS患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庞大社会人群。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尽管以既往有偿供血感染病例居多,但艾滋病的感染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缓慢扩散,新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途径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为了解河南省艾滋病流行现状和特征,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对四个项目县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四个项目县疫情资料来源于河南省艾滋病疫情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四个项目县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14190例,其中HIV感染者1664例,AIDS患者12526例;累计死亡3427例,占全部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24.15%。

1.时间分布

四个项目县历年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例数和死亡例数见表2-9。期间,随着监测力度的加大,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04年由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既往有偿供血员的大筛查,发现并报告的病例数急剧上升,2005年后逐渐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

表2-9 四个项目县历年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例数和死亡例数

figure_0027_0012

2.性别年龄分布

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男性7283例,女性6907例,男女比值为1.05,性别比值随年龄增大而略有下降。HIV感染者/AIDS患者各年龄组均有发生,年龄最小18个月,最大74岁,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青壮年,共10173例,占71.69%。10岁以下儿童423人,占2.98%。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性别年龄分布见表2-10。

表2-10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figure_0028_0013

3.文化程度

HIV感染者/AIDS患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33.31%)、小学(47.53%)及文盲(14.79%),共占95.63%,见表2-11。

表2-11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文化程度情况

figure_0028_0014

4.职业分布

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职业多数是农民,占93.76%,其次为学生,占3.36%,散居儿童和工人分别占0.71%和0.50%;其他行业如干部、教师、个体户、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也有发生,见表2-12。

表2-12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职业分布情况

figure_0029_0015

5.婚姻状况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婚姻状况的分布见表2-13。

表2-13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婚姻状况

figure_0029_0016

6.民族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民族分布见表2-14。

表2-14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民族状况

figure_0031_0017

7.地区分布

四个项目县中上蔡县的病例最多,占57.14%,尉氏县其次,占23.88%,沈丘县占11.00%,确山县占7.98%;上蔡县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值最低,为0.98,尉氏县最高,为1.28,沈丘县为1.01,确山县为1.08。参见表2-15。

表2-15 四个项目县HIV感染者/AIDS患者地区分布

figure_0031_0018

8.感染途径

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多种传播途径均有发生。其中,既往有偿供血者占83.57%,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占5.53%,性传播占5.52%,母婴传播占3.46%,注射毒品传播占0.05%,其他感染途径和感染途径不详分别占0.13%和1.28%。男性主要感染途径的顺位依次是有偿供血,性传播,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注射毒品;女性顺位依次是有偿供血,输血/血制品,性传播,母婴传播,注射毒品。参见表2-16、表2-17、表2-18和表2-19。

表2-16 四个项目县男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染途径

figure_0032_0019

表2-17 四个项目县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染途径

figure_0032_0020

表2-18 四个项目县男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年龄与感染途径

figure_0033_0021

表2-19 四个项目县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年龄与感染途径

figure_0033_0022

四个项目县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传播途径构成随年代发生变化,2000年前报告的极少为有偿供血感染者,而后逐年增多,2004年为高峰并逐年减少;母婴传播、输血/血制品传播构成比2002—2004年逐渐增加,而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相对稳定;而性传播比例则呈明显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2-20。

表2-20 四个项目县历年报告病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比例

figure_0034_0023

9.病例来源

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检测咨询发现的病例最多,占50.59%,其次是专题调查占29.09%,有偿供血(浆)人员检测占15.62%。上述三项检测共占病例发现方式的95.30%,可见其为该地区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重要方式。见表2-21和表2-22。

表2-21 四个项目县男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来源

figure_0034_0024

表2-22 四个项目县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来源

figure_0035_0025

(三)讨论

河南省艾滋病的流行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开展的多次流行病学专题调查确定了不规范采供血(浆)是感染HIV的主要危险因素。1996年河南省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省关闭取缔了非法单采血浆站,实施《义务献血法》,彻底阻断了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2004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既往有偿供血员HIV感染状况的普查,基本上掌握了该人群HIV的分布及流行特点。同时,河南省在疫情高发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以及夫妻双方单方阳性者配偶随访管理工作,防止艾滋病续发病例的发生,减少新发感染。

四个项目县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资料分析显示,男女性别比例为1.05:1;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占全部病例的71.69%;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或以下的受教育水平人群;职业分布主要是农民(93.76%),男性主要感染途径的顺位依次是有偿供血、性传播、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注射毒品;女性顺位依次是有偿供血、输血/血制品、性传播、母婴传播、注射毒品。

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尽管以既往有偿供血感染病例居多,但新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途径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研究发现,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经性传播感染HIV人数比例明显增加。既往有偿供血人员主要是农村的青壮年,该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易通过性接触途径而感染;由于艾滋病有较长的潜伏期,感染者在发病前未做HIV抗体检测,一般不知道自己感染HIV,加之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夫妻间性生活时通常不使用安全套,出现了婚内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随着我省开展了单方阳性者家庭管理和母婴阻断工作,单方阳性者配偶实行人盯人随访管理,每半年阴性配偶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婚内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近年来婚外性传播的例数增加,病例报告中性传播的比例仍呈逐渐上升趋势。2005年,四个项目县报告病例中性接触传播者占当年病例数的11.10%,到2010年底这一比例达到27.46%,呈明显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要继续加强夫妻双方单方阳性者配偶的随访管理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保证安全套发放,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提高干预覆盖面和效果,遏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通过性接触途径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

累计报告病例分析显示,检测咨询是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占全部发现病例的50%以上。检测咨询工作为艾滋病咨询检测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可尽量多地发现HIV感染者,并通过提供咨询、治疗和关怀的建议,使他们正确认识艾滋病,促使他们改变传播HIV的高危行为,减少HIV在人群中的传播。应继续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特别是扩大自愿咨询检测的范围,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检测力度,尽早发现艾滋病病例。

本研究对河南省4个项目县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资料显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人群分布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控制艾滋病流行,应继续增强新发病例的发现能力,掌握艾滋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准确的信息。艾滋病高发区应继续重点采取针对母婴传播、性传播干预措施,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阻断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的趋势。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指导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警惕性,从而预防和减少艾滋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