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一、研究目的

(1)建立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功能评估指标体系。

(2)调查并计算出本专项研究初期的“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指数”。

(3)在课题结束时,调查并计算出研究现场终期“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指数”及“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力度指数”。

(4)追踪本专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评估其实施效果。

(5)分析本专项干预研究中每一项预防措施在应用时遇到的阻力和干扰因素,评估其实施效果;通过调查,总结并完善本专项地区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并在对其实施效果评估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适合我国国情、适宜推广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并提出使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措施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

1.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功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开发

2.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功能评估

(1)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体系评估。

(2)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能力评估。

(3)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能力评估。

(4)艾滋病救助体系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能力评估。

(5)研究现场科研管理体系和科研管理工作能力评估。

(6)艾滋病研究现场防治效果评估。

(7)研究现场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管理评估。

3.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功能指数测算

4.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现状及问题

5.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发展策略探讨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

依据艾滋病高发且具有一定防治基础为筛选原则,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选取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4个县。每个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随机抽取3个乡镇,再将样本乡镇的行政村按到乡镇的距离划分为远、中、近三类,每一类中各随机抽取1个作为样本村,共计36个样本村。调查对象包括政府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各级CDC艾滋病防治科工作人员、HIV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村卫生室村医、艾滋病相关科研人员、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等。

(二)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研究

收集目前国家及河南省下发的有关艾滋病防治政策文件及规定,以及项目县配套开发的相关文件,同时通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艾滋病政策方面的文献100余篇,从理论层面上了解样本地区艾滋病防治体系各方面现状及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的政策制定情况。

2.Delphi法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艾滋病防治管理研究专家3名,国家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导组专家3名,国家级、省级、县级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者各3名,共计15名作为咨询专家,采取通讯问卷方式,通过两轮的咨询,研究确定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功能评估指标体系。

3.问卷调查

主要采用自填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县卫生局、县CDC、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收集资料,问卷由课题组设计,内容涉及调查地区基本情况、各项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艾滋病防治经费情况等,并请各级机构负责人对各体系的能力水平进行自评。

4.访谈

设计访谈提纲,对省级艾滋病防治管理专家3人,4个项目县卫生局、县CDC、县医院的主要领导各1人,共15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河南省艾滋病防治体系构成及工作机制的运行情况,发现艾滋病防治各构成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作准备。

(三)研究现场艾滋病防治队伍能力评价方法

评估内容包括艾滋病防治队伍的能级匹配程度、数量匹配程度、工作量饱和程度和工作极限距离测量四个方面。由于在县、乡层面上艾滋病救治工作组织体系与艾滋病控制工作组织体系是分离的;在乡、村层面上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乡村两级的评价对象是乡、村两级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队伍的综合能力。

1.能级匹配程度评价方法

不同级别工作人员对能力和工作职责的要求不同,能级匹配程度的评价以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职责及任职资格为标准。本研究通过计算防治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来反映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岗位要求。

其中,综合素质计算选用学历和职称两个指标结合而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

W=α·E+β·T

人力综合素质评分标化值公式:

WS=[W-min(W)]/[max(W)-min(W)]

某单位人力综合素质总分公式:

U=∑Wi

某单位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公式:

U=∑Wi/Ni

其中E为目前最高学历,T为职称,α为0.71,β为0.29。

学历赋值:本科及以上为9,大专为6,中专为3,高中及以下为0。

职称折合工作年数:高级15,中级10,初级5,无职称0。

另外,由于本研究中涉及村级艾滋病防治人员的技术水平计算,为与全国统计标准相一致,需将公式改良后应用。

在村级人员技术水平的计算中,E为目前最高学历,T为执业资格,α为0.71,β为0.29。学历赋值:大专及以上为9,中专为6,中专及以下为3。执业资格:执业(助理)医师为10。

2.数量匹配程度评价方法

按照河南省艾滋病防控队伍的数量配置要求来评价。河南省规定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艾滋病流行情况以及防治工作的需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所(科),合理配备人员。具体人员配备标准为:省级25~30人;疫情较重的市15~20人;疫情较重的县10~15人,其他县5~10人;乡镇卫生院防保所及村卫生室有一名专职干部或村医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

村卫生室防治人员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关于修订村卫生室基本标准的通知(豫卫基妇【2009】1号)》中要求,按所辖人口的1.5‰~2‰进行配置。

3.工作饱和程度评价方法

工作饱和程度的评价通过计算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在正常工作时间内花费在预防、救治方面的有效工作时间来衡量。评价工作饱和程度可以科学评估目前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小,以期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流程提供参考数据。

4.工作极限距离测量

工作极限距离指艾滋病防治相关机构辐射的最大服务范围,用来反映样本地区艾滋病防治机构分布的合理性和居民服务利用的可及性。本研究用最大服务半径来对其进行测量,即样本地区居民到达服务机构的最大步行距离。

(四)资料分析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处理访谈和文件等定性资料。

(五)数据录入与管理

1.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

主要采取组织保证和调查员质量控制的方法。本课题进行现场调查的调查员由华中科技大学卫生政策与经济管理系和医院管理系有经验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项目县部分工作人员担任,并进行针对性培训,统一调查方法。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完善调查方案,调查人员可以熟练操作后再进行正式调查。调查资料采取调查点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当日两级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2.资料的输入与核对

调查数据由主要的调查员和医学信息专业学生共同进行输入,并同时进行逻辑校对,避免人为错误,发现缺损值或异常值等及时讨论商议。

3.数据质量的控制

调查资料的质量主要通过数据的内部逻辑关系及与其他研究结果对比加以判断,调查资料的代表性通过玛叶指数等方法进行评价判断。

4.研究结果的论证

课题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与论证方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有效保证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考核指标

(一)评估指标的考核

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涵盖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建设及防治效果的各个方面。

(二)评估结果的考核

评估结果要满足主课题的需要,要计算出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功能综合指数、艾滋病防治综合研究现场实际支持力度指数,要提出艾滋病防治模式。

(三)基线评估调查研究报告的考核

提交的研究报告要符合主课题要求,方法要科学,内容要翔实,结论要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