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
三、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专题小组讨论、半结构式访谈等构建艾滋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初步框架,通过专家咨询及专家论证等方法对县、乡镇、村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框架进行优化完善,形成评价三级艾滋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艾滋病预防控制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保障机制(财力和物力)、疫情监测和网络报告机制、干预控制网络建设情况等4个方面。参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调查问卷,结合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评价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采用相应的调查问卷评价项目县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并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相比较,系统、客观地评价县、乡镇、村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覆盖程度。
艾滋病预防控制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人口综合素质等。通过专家咨询讨论设计《疾病控制工作和救治工作队伍能力评估个人调查表》及《乡村医生调查表》,进行预调查,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最后采用修改完善后的调查问卷对4个项目县的预防控制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共调查三级预防控制机构74个,艾滋病预防控制人员345名。其中,上蔡县调查121人,涉及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县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和9个村卫生所;确山县调查59人,涉及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2个乡镇卫生院和9个村卫生所;沈丘县共调查57人,涉及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和8个村卫生所;尉氏县调查108人,涉及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和31个村卫生所。
保障机制包括财力和物力保障,而财力保障又包括财政经费和科研经费情况,物力包括业务用房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方面。如上所述,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利用《项目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调查表》对4个项目县近三年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项目县艾滋病防治科研现状调查表》对4个项目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局和人民医院的科研情况进行调查。业务用房情况的调查利用《项目县艾滋病防治业务用房调查表》和《项目县艾滋病防治乡村卫生所现状调查表》进行,其中上蔡县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和9个村卫生所均进行了调查,确山县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和9个村卫生所进行了调查,沈丘县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2个乡镇卫生院和6个村卫生所进行了调查,尉氏县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和9个村卫生所进行了调查。采用《HIV检测实验室基本信息调查表》对各个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网络建设包括疫情监测(实验室)网络、疫情报告(数据库)网络和干预控制网络,利用《HIV初筛和确认实验室网络建设情况调查表》对4个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初筛和确诊实验室网络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利用《项目县艾滋病信息网络建设情况调查表》对4个项目县艾滋病疫情报告网络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县乡防治艾滋病工作情况调查表》和《农村艾滋病社区综合情况调查表》对项目县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控制网络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本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级别和机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等。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计算选用学历、职称和年龄三个指标结合而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一:
W=α·E+β·T
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二:

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三:

人力综合素质评分标化值:
WS=[W-min(W)]/[max(W)-min(W)]
某单位人力综合素质总分:
U=∑Wi
某单位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
U=∑Wi/Ni
其中,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是人力综合素质评分方法的基本形式,适用于符合正常条件下的晋升。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二适用于年龄超过特定学历特定职称的平均年龄0.67个标准差以上的情况,即由于工作年限缘故带有“照顾”特色的职称晋升。人力综合素质评分公式三适用于年龄低于特定学历特定职称的平均年龄0.67个标准差以下的情况,即由于工作表现出色超出常规提前晋升的情况。其中E为学历,T为职称,Y为年龄,α和β是权重系数,根据专家咨询结果,α为0.71,β为0.29。
(二)结果
1.预防控制队伍建设情况
(1)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本次共调查艾滋病预防控制人员345名,其中,县级单位(县CDC艾滋病工作人员92人,县医院艾滋病工作人员22人)114人,乡镇卫生院77人,村医154人;男性144人,占41.74%,女性201人,占58.26%;年龄分布为21~73岁,平均年龄39.97岁±10.34岁;预防专业人员70人,占20.3%,临床专业人员141人,占40.9%,非医学专业31人,占9.0%。学历以中专/高中为主,占56.8%;在职称构成方面,以初级为主,占57.3%,而无职称者高达29.7%,不同级别防治机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4-3 河南省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人员构成情况


续表

(2)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分析。调查结果显示,4个项目县艾滋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平均得分为4.65±2.53,进一步对各级艾滋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县级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平均得分最高,为5.17±2.44,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平均得分为4.55±2.81,村医中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的平均得分最低,为3.18±1.85(见图4-3)。对不同级别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级别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732,P=0.000)。

(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情况。2009年,90%以上的艾滋病防治人员参加过专业知识培训班,93.1%的艾滋病防治人员参加过上级单位组织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班。艾滋病预防控制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参与的综合性工作,越是基层就越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多专业的业务,这无形中增加了基层艾滋病防控人员的工作难度,也要求这些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本次调查发现,9.2%的工作人员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班,6.9%的艾滋病防控人员未参加过艾滋病防治专业知识培训班。
表4-4 河南省基层艾滋病防控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情况

续表

2.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1)财力建设情况。
1)财政经费投入情况:对4个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投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各级政府对4个项目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经费投入为228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占较大比重,占总投入的45.07%。2009年总的艾滋病防治经费支出为2366.5万元,61.48%的支出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近三年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基本保持稳定。
表4-5 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万元)

2)科研经费投入情况:调查地区县级卫生机构有艾滋病科研人员共计22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39.68岁±6.75岁;拥有大学学历的8人,占36.36%,大专学历8人,占36.36%,其余6人为中专学历;科研人员以中级职称为主,共14人,占63.64%,22.73%的科研人员为初级职称;平均从事艾滋病科研的工作年限为6.18年。其中,上蔡县艾滋病科研人力资源基本情况较好,共9名科研人员,平均工作年限为7.5年。
4个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几年来均有艾滋病科研经费,且均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2007—2009年,上蔡县、尉氏县、沈丘县和确山县分别承担艾滋病相关科研项目8个、8个、5个和9个,共计30个科研项目,专项科研经费共计184万元,所占预防控制经费比例为9.21%。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有利于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项目县科研工作尚不理想,基本都以承担上级单位项目的形式进行科研。
(2)物力建设情况。
1)业务用房情况:目前县、乡镇、村艾滋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筑物总面积为71769m2,而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用房面积占总建筑物面积的9.89%(表4-6,图4-4)。
表4-6 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情况(单位:m2)


2)实验室建设情况:从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检测实验室人员的配备情况来看,4个项目县共有20名HIV检测人员,且均为专职实验室检测人员,尤以上蔡县实验室人员的配备最好,共配备9名检测人员,实验室人员的基本情况见表4-7。
HIV检测实验室均建立了操作规章制度、质控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且全部按规定执行;均有独立的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基本仪器设备齐全,配备率达100%,包括酶标仪、洗板机、普通冰箱、水浴箱(恒温箱)、离心机、加样器、消毒剂、实验室恒温设备,所有仪器设备功能均完好;安全防护用品和生物安全柜达到100%。
表4-7 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检测实验室人员配备情况

(3)网络建设情况。
1)疫情监测网络建设情况:4个项目县共建有18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已经正式验收、批准的筛查实验室有8个;每个项目县均有1个确证实验室(筛查中心实验室),4个项目县共4家确证实验室,且全部已经验收、批准,均设立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余14家为筛查实验室,分布于疾病控制系统4家,医疗卫生机构10家。
2009年共组织5次实验室筛查人员的培训,合计培训17人次;共进行4次实验室质量考评,评价实验室6个,合格率为95%;另外,仅沈丘县定期对采供血单位进行抽检血样复检HIV抗体。
2)疫情报告(信息)网络建设情况:调查显示,从整体情况来看,4个项目县从事艾滋病疫情数据库管理人员共计59人,数据库管理人员以20~40岁年龄组为主,占79.6%;37.3%的工作人员从事艾滋病信息网络管理工作在5年以上;专职管理人员占74.6%;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占42.3%,其次是中专学历,占39.0%;职称以初级为主,占54.2%;55.9%的工作人员为临床/预防专业人员。
4个项目县均建立了艾滋病疫情信息数据库,相关数据库运行正常,96.2%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数据是完整的,有3.8%因为登记信息不全、死亡、网络不稳定等原因未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信息。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疾病数据库并不能实现完全对接,不同疾病数据库软件不能兼容,仅上蔡县和尉氏县达到了部分兼容和对接,因此需要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和信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另外,目前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疫情管理和向上级汇报,艾滋病患者的信息均能及时录入数据库,基本达到国家建立艾滋病疫情报告数据库的真正目的。
3)干预控制网络建设情况:在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利用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做好安全套的及时、足量免费发放。利用各种宣传日、公众活动及预防干预项目等免费发放安全套。2009年4个项目县累计发放安全套157697只,其中县级单位发放15078只,乡镇卫生院发放4286只,村医发放138333只。由此可见村医在艾滋病干预控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
对孕妇进行母婴阻断是有效预防HIV二代传播的重要途径,各项目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实施母婴阻断工作的开展,截至2009年底,4个项目县共有母婴阻断工作人员87人,其中沈丘县41人,占47.13%,其次为尉氏和上蔡县,分别为21人和20人,而确山县仅有5名妇幼保健人员从事母婴阻断工作。
2009年,4个项目县累计检测孕产妇58254人,其中检出HIV阳性61人,34人终止妊娠;经过各种措施干预,在阻断的47个婴儿中,HIV检测为阴性的45人,阻断成功率达96%。详见表4-8。
表4-8 2009年母婴阻断工作开展情况

续表

(4)健康教育开展情况。项目县各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相关宣传工作,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以乡镇、社区/村、学校以及高危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为重点,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宣传有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
调查显示,4个项目县居民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总人数为661740人,主要通过健康知识宣讲的方式对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2009年,累计对村内居民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专题讲座247次,发放艾滋病防治材料32272份,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科普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重点地区达90%以上。
(三)讨论与建议
1.4 个项目县艾滋病预防控制队伍人力资源基本能够满足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落实各项疾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条件。与全国县、乡镇、村三级基层预防控制机构的情况相似,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配置有待完善。首先,学历以中专/高中为主,职称构成以初级人员为主,还有部分人员未经过任何医学教育及无任何职称,研究结果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相似。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评分结果显示,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评分虽然低于湖北省县级CDC人力素质综合评分,但是高于谢洪彬等对中部县级CDC人员的人力素质综合评分,提示河南省基层艾滋病防治队伍整体水平虽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现象,但是基本能够满足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然而,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关知识更新较快,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正在发生转变,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队伍的学历和职称配置,吸引鼓励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提高队伍的总体知识和学历水平,缓解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工作压力大的矛盾。同时,结合基层单位的特殊性和防治工作的特殊性,有计划地开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针对基层人员的、综合性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2.艾滋病防治的各项经费投入基本稳定,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提供了坚强的经费保障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对项目县的经费支持,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财政保障政策,积极建立艾滋病防治的保障机制,逐年加大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开辟绿色通道,专项经费都能落实到位,确保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对4个项目县艾滋病防治的专项经费投入基本保持稳定,在艾滋病防治支出的经费中,治疗、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等方面的经费支出占较大比重,这些都是遏制艾滋病流行蔓延的有效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值得进一步加强和推广。进一步分析发现,各项目县均有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专用业务用房,其中村级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所占比例最大,这也与当前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承当了大部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相一致,基层是河南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关口。
3.4 个项目县基本形成了HIV检测和筛查实验室网络体系,为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目前项目县已形成了确证实验室(筛查中心实验室)—筛查实验室的网络检测体系,具备了相应的设备,并进行了定期的人员培训和质量考评,具备了HIV抗体确认试验条件和能力。各实验室基本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均能胜任艾滋病的检测工作,网络运转状况良好。
积极开展HIV感染者的行为干预,加强感染者的管理工作,建立数据库并实行随访报告制度,在控制艾滋病蔓延中具有重要作用。各项目县主要通过村医对目标人群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对孕妇采取母婴阻断,制定了感染者随访报告制度,建立了数据库,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和传播。因此,应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知识宣教和行为干预指导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警惕性,做好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保证安全套的发放,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提高干预覆盖面和效果,遏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通过性接触途径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
4.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预防控制网络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不断努力探索,4个项目县已经建立起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所、乡镇卫生院防保所、村卫生室预防专员共同组成的三级预防控制队伍,同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包括疫情报告、疫情监测、干预控制、健康教育及自愿咨询五大功能为一体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网络。各项目县认真落实艾滋病疫情专报制度,在各医疗单位建立了快速检测点,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建立HIV阳性者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同时形成了以县、乡卫生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主体,社会有关部门参与,省、市、县、乡、村有机联系,集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宣传教育和高危行为干预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议在不同疾病数据库实现完全对接、不同疾病数据库软件兼容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