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对河南省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影响

一、艾滋病对河南省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影响

艾滋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发病,发病后平均1年半左右时间死亡,导致人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下降,寿命减少,生活行为能力降低。由于社会上的歧视和人们对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多数HIV感染者的工作、学习、住宿、就医、恋爱、婚姻等受到严重影响,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HIV感染者当得知自己感染上HIV时,常沉浸于极度悲伤绝望之中。因此艾滋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指标要从生理、心理、环境适应性等多方面衡量。

从人群健康角度来看,艾滋病对河南省的影响程度如何,截至目前没有科学的定论。本研究主要进行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研究,艾滋病社会疾病负担(DALY)研究。以WHO的QOL-120HIV量表为工具,测量河南省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采用健康综合评价指标去死因期望寿命及DALY测量艾滋病对河南省人群健康的影响,以期了解艾滋病对河南省艾滋病患者及对整个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选择人均期望寿命、生命质量指标进行研究(DALY在之后的研究中进行)。

(一)生存质量研究

按照WHO的定义,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是指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本文对河南省上蔡县某村64名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以了解当前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亦可为进一步制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择河南省HIV感染率和AIDS患病率较高的驻马店上蔡县作为目标社区,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上蔡县64名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方法。

1)调查表的制定:按照西文量表的汉化方法制定中国版本的WHO QOL-120HIV量表。主要过程包括翻译及回译,翻译组将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让回译组(未看过原版量表者)将中文翻译为西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对有差异的地方进行适当修改,如此反复直到回译本尽可能接近原本。文化调适,即对某些条目进行适当的修订使其适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2)调查方法:采用WHO的QOL-120HIV量表中文版,由调查员入户询问填写调查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调查人员复核、检查、及时补漏,确保问卷合格。其他的调查对象由调查员提问并认真解释,调查对象回答所提的问题来完成。

(3)研究内容。调查采用WHO QOL-120HIV问卷,其生命质量测量按照权重要求及相关测量工具进行。包括一般情况和生命质量评价指标。

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最高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家庭总人口数、健康状况、是否正生病、目前的健康问题、是否进行了抗病毒治疗、是否坚持了治疗、目前出现了哪些艾滋病相关症状。

2)生命质量评价:WHO QOL-120HIV量表由120个条目组成,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个人信仰等6个方面和24类问题,每类问题4个条目,每个指标分为5个等级,按照健康状况最好到最坏依次记为1、2、3、4、5,此外还包括4个关于总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问题G(G1,G2,G3,G4)。参照SF-36量表中生命质量的评分方法,为了使得分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对原始量表中表示消极方面的48个条目得分进行转换后计算24类问题的各类得分和一个总体生存质量得分,进而计算6个方面的各个方面得分。

(4)统计分析。根据量表建立相应的Foxpro810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

2.研究结果

(1)样本人群的一般情况。此次调查收集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64名艾滋病患者,男性28人,女性36人,大部分已婚(81.25%),年龄集中于35~59岁之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以下占60.94%,且大部分具有现病史(93.75%)。

(2)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全国常模对比。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看来,艾滋病患者对自己的生存质量评估低于全国常模。6个方面得分情况: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4个方面艾滋病患者的得分和全国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积极方面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而在消极方面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环境和精神支柱/个人信仰方面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4类问题中有17个问题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其他7个消极方面的问题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见表5-1。

表5-1 64名艾滋病患者的各方面生存质量得分与常模的比较(figure_0001_0325±s)

figure_0233_0215

注:常模采用的是方积乾1996年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沈阳、西安等地通过二阶段随机抽样由WHO-QOL-100中文版对777名正常人调查的结果。

3.讨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已由简单的对长寿的追求(生命的量)发展为既注重成活时间、更重视生存质量(生命的质)。生存质量研究可用于一般人群健康状况评定、特殊人群健康状况评定、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评价、卫生资源配置、计划和决策的制定等方面。对于艾滋病这样的顽疾,目前的目标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缓解症状,延长寿命,同时应注重提高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普遍偏低。除环境和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与常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他领域得分均低于一般人群,这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艾滋病患者生理领域各个方面的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其中疼痛与不适和睡眠与休息对患者影响较大。为了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应注意观察。艾滋病患者心理方面各类问题的得分与正常人均有差异,表明在知晓自己被感染后,会引发患者的恐惧、恐慌和焦虑情绪,艾滋病患者身份的暴露会加重其受到的社会歧视和排斥。提示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如果周围的人尚不知道感染情况,建议在一定范围内暂时对病情保密;同时,加强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知晓率,直到人们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

(二)去死因期望寿命研究

期望寿命是评价一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医疗保健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也是认识因为疾病而导致生命损失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基础。由于不同死亡原因对健康人生命年损失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使得死因顺位的排列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部分信息,也无法对导致健康损失的疾病的影响程度或者防治效果给予准确的预测。本研究试用去死因寿命表法分析艾滋病对河南人群健康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各年龄组平均人口数以及全死因死亡数来源于2000年河南省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组艾滋病死亡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卫生厅。

(2)统计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寿命值(e0X):寿命表的编制参照文献,通过寿命表计算2000—2005年河南省居民的期望寿命值。去艾滋病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值(e-iX):各指标计算方法与期望寿命值相同,即先计算去艾滋病死亡原因后各年龄组的死亡概率,按期望寿命值计算公式计算(具体方法如下)。去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值分别用绝对值Δe(Δe=e-iX-e0X)和相对差值e%(e%=e0X×100%)来描述去死亡原因后期望寿命值的增加值。

(3)计算原理。

1)期望寿命的计算。包括以下七步:

figure_0234_0216

Ⅰ.年龄组死亡率mX: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PX)与相应的死亡数(DX)计算的,它近似地反映X岁年龄组人口在X~X+n年内的死亡率。

年龄组死亡率=年龄组死亡人数(DX)/年龄组人口数(PX

注意:0岁组死亡率不必计算。

Ⅱ.年龄组死亡概率qX:这是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死于某年龄组X~X+n的概率,表示X岁尚存活者(lX)在今后n年内死亡的可能性。

0岁组死亡概率由专项调查所得的婴儿死亡率0.011708代替。其余年龄组死亡概率采用公式计算:

figure_0235_0217

如1~岁组死亡概率

figure_0235_0218

以后年龄组死亡概率为

figure_0235_0219

80岁以上年龄组的死亡概率为1。

Ⅲ.尚存人数lX:是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到刚活满X岁时尚生存的人数。

0岁组的尚存人数为10000,其余各年龄组的尚存人数为:

lX+1=lX(1-qX

Ⅳ.死亡人数:是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死于各年龄组X~X+n的人数。

dX=lX×qX

Ⅴ.生存人年数LX:这是同时出生的一代人,X岁尚存者在今后X~X+n岁期间的生存人年数,亦称寿命表人口数。

婴儿组生存人年数(L0)按下式计算:

L0=L1+a0d0

a0为当地平均每个死亡婴儿存活的年数,我国为0.15。

1岁以上组生存人年数按下式计算:

figure_0235_0220

最后一组生存人年数按下式计算:

figure_0235_0221

Ⅵ.生存总人年数TX:是同时出生的一代人中活到X岁者今后尚能生存的总人年数,是X岁以上各年龄组生存人年数的累积和。

TX=∑LX

Ⅶ.期望寿命eX:这是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活到X岁时,尚能生存的平均年数,也称平均可享寿命或平均余年。

figure_0235_0222

2)去死因期望寿命的计算。

Ⅰ.各年龄组去艾滋病死亡比例:

figure_0236_0223

Ⅱ.全死因生存概率:

全死因生存概率=1-死亡概率qX

Ⅲ.去艾滋病死亡后生存概率figure_0236_0224

figure_0236_0225

其中

figure_0236_0226

Ⅳ.去艾滋病死亡后尚存人数。

Ⅴ.去艾滋病死亡后生存人年数。

Ⅵ.去艾滋病死亡后生存总人年数。

Ⅶ.去艾滋病死亡后期望寿命(e-iX)。

以上4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同前述第一部分期望寿命中相应指标的计算。

去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值分别用绝对值△e(△e=e-iX-e0X)和相对差值e%(e%=△e×e0X/100%)来描述去艾滋病死亡原因后期望寿命值的增加值。

2.结果

(1)2000年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数、全死因死亡数以及因艾滋病死亡数见表5-2,艾滋病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0.4768%。

表5-2 人口学资料

figure_0236_0227
figure_0237_0228

(2)期望寿命(e0X)和去艾滋病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值(e-iX)。河南省居民全死因期望寿命值为74.404岁,去艾滋病死因后期望寿命为74.459岁,去艾滋病死亡原因后期望寿命可增加0.055岁,增长幅度为0.074%。

表5-3 河南省分年龄段期望寿命以及去艾滋病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变化

figure_0237_0229

3.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河南省居民的期望寿命亦在不断增加。1982年河南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河南省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为69.68岁,高于亚洲周边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期望寿命水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河南省居民的期望寿命已达到70岁,接近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期望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居民健康水平的标准。通过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比较某死因对期望寿命损失的差异,可以探讨某死因对期望寿命损失的影响,为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卫生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2000年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参照,采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对河南省人均期望寿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居民全死因期望寿命值为74.404岁,去艾滋病死因后期望寿命为74.459岁,去艾滋病死因后期望寿命可增加0.055岁,增长幅度为0.074%。因此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防治,改善艾滋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挽回更多的生命损失年仍是今后我们卫生工作的重点。

艾滋病对健康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早死而引起的生命年的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于残疾或丧失生活能力而引起的健康生命年的损失。针对艾滋病这一高致残率的疾病,人群感染HIV后,大部分会丧失劳动能力,特别是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感染者,因此仅用期望寿命和去死因寿命不能真正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建议政府在进行本地区人群卫生相关指标的总结分析时,不能仅采用期望寿命和去死因寿命,应增加健康寿命这一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人群的实际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