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场科研管理体系和科研管理工作能力评估

第七节 研究现场科研管理体系和科研管理工作能力评估

艾滋病科研工作推动临床防治经验的总结,开拓适宜的、科学的防治推广模式,是突破现有艾滋病防治工作瓶颈的关键。先进的科研管理意识和正确的方法对防治工作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将进一步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因此,提高艾滋病科研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是改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现场艾滋病科研管理体系评估

为保证河南省艾滋病科研工作规范、安全开展,省卫生厅、省科技厅、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关于规范河南省艾滋病科学研究的通知》、《关于加强艾滋病人体样品资源管理的通知》。明确艾滋病有关研究应以“控制疫情,挽救生命”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有关伦理原则,确保实验室安全,要求研究要科学、合理、有效应用有关资源。本课题研究现场已长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实施基地,为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相应配套制度,并配置科研管理人员,同时通过强化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二、研究现场艾滋病科研工作开展及队伍能力评估

(一)艾滋病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通过对项目县县、乡、村三级卫生行政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各县主要以县医院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进行艾滋病科研工作,都以配合上级单位科研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进行科研。

2007—2009年,上蔡县、尉氏县、沈丘县和确山县分别承担艾滋病相关科研项目8个、8个、5个和9个,共计30个,专项科研经费共计184万元。四个县都作为项目县参与过《建立适合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农村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经母婴传播阻断的模式和评价体系》、《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项目。比如,沈丘县与确山县分别承担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国家CDC有关艾滋病耐药检测项目;上蔡县承担了国家CDC关于艾滋病儿童关怀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研究以及中国医科大学举办的人口自然学研究。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四个县共发表艾滋病相关科研论文21篇(表3-43)。

表3-43 2007—2009年艾滋病科研课题承担及成果产出情况

figure_0093_0093

(二)参与艾滋病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在科学研究体系中,科研管理工作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作用。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地合理配置和充分运用科技资源,较好地协调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以较少的科研投入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

由于基层艾滋病科研人员多为从事防治工作专业人员,所以本次调查的是参与艾滋病科研管理人员情况。四个县共计22人,占其防控人员总数的3%,其中,男性14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40岁;大学学历7人,占31%,大专学历8人,占36%,其余为中专学历;职称以中级职称为主,共14人,占63%,副高级职称科研人员1人;专职科研管理人员17人;平均从事艾滋病科研管理的工作年限为5.17年(表3-44)。

表3-44 艾滋病科研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单位:人)

figure_0094_0094

三、艾滋病防治相关人员对科研管理体系能力的自评

调查对象对本县科研管理及科研工作能力评分显示,确山、上蔡、沈丘和尉氏各县平均得分分别为7分、8.5分、6.5分和7.5分。上蔡县最好,其次是尉氏和确山县,最低的是沈丘县。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艾滋病防治一线人员从事科研较少,其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实践中获得的宝贵资料仅限于工作报告的撰写,有效的科研成果产出较少。同时,艾滋病防治科研工作牵扯到政治、伦理、社区、媒体和法律等多领域,政府在加大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应该加强多部门合作,共同提高艾滋病科研工作的规范程度。

figure_0095_0095
图3-6 县、乡、村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对科研管理体系能力自评分

四、研究现场艾滋病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河南省基层单位开展艾滋病科研的优势

1.领导重视支持

全省各级政府成立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并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设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亲自任办公室主任,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在开展救治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和支持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

2.疫情基本明确

从2004年开始,对全省有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子女进行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省内艾滋病疫情,为科研目标人群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3.患者比较集中

河南的艾滋病疫情呈局部高流行、点状分布、灶性集中。部分高发村患者在百人以上,利于科研样本的选取。

4.患者流动减少

河南省在执行国家“四免一关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农村HIV感染者/AIDS患者实行免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免费辅助检查、免费抢救等措施。目前社会局势稳定,患者情绪稳定。为了得到更好的救治,外出务工者明显减少,目标人群稳定,便于追踪观察。

5.机构相对完善

实行“属地管理,就近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分布,全省设立了253个定点村卫生室和500多所乡镇卫生院作为定点救治医疗机构,承担了90%以上患者的救治任务,保证了所有艾滋病患者都能得到就近治疗。这些定点机构同时成为开展相关科研的基地。

6.群众基础稳定

一方面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一线救治人员素质,并使其逐渐成为艾滋病科普知识宣传员,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编写各种宣传材料,印制成方便阅读的小册子或制作画报张贴上墙,直接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对防治知识的了解,使广大村民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利于救治及科研工作的开展。

7.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成果处于领先水平

在艾滋病科研工作中,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重点,西医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攻方向,中医则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主要目标。河南省在此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已取得显著成果,其实际效果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河南中医学院率先成立艾滋病研究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2008年河南中医学院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全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河南中医学院成立河南省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二)艾滋病科研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应该说,在研究现场实施艾滋病科研项目有很大的优势。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管理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引导科研人员选报课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中期检查、后期监督、定期结项、评审等,通过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寻求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项目能顺利完成。由于一线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忙于治疗工作无睱顾及科研工作,在配合上级科研工作中,对于日常工作积累的诸多宝贵临床资料不敏感,不能很好地完成分配的科研工作。这就需要专业科研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但科研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好发挥其在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提高基层艾滋病科研管理队伍水平有利于保证实施的效果及质量。

(三)区域信息系统建设不健全,艾滋病防治相关信息无法有效为科研工作提供支撑

农村地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不健全,调查区域内部分机构数据库没有实现与其他数据库的对接,数据库不联网,信息不在卫生机构间共享等。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完善,一方面使得从事基础研究及其他专业高层次研究人员无法掌握区域内艾滋病防治整体情况,不清楚工作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难以把握艾滋病科研的准确方向,难以开展科研计划;另一方面,各卫生机构之间信息不流通,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各科研部分相分离,无法形成统一整体,容易造成重复科研、数据质量差、浪费资源等问题。

(四)探索艾滋病科研管理模式,建设科研管理系统工程

在现有艾滋病科研工作基础之上,探索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预防控制和基础研究的科研管理模式。以医疗救治、预防控制体系的人才队伍、信息网络资源为基础,并根据科研工作特点,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的河南省艾滋病科学研究体系。完善艾滋病科研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卫生机构的职责,强调科研工作的适宜和高效,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艾滋病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