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行与公共卫生工作
六、社会运行与公共卫生工作
前面已经述及,为防控艾滋病,河南已在艾滋病高发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明显高于对照人群。AIDS患者的门诊就诊次数(23.66次/3个月)是HIV感染者的2倍,是对照组的10倍,三者之间门诊人次、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组就诊的医疗机构倾向于基层,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约95%。可见艾滋病已对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形成冲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其核心在于人的发展,人民福利的改善,卫生健康是人民福利的核心要素,保障人民的卫生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尚有许多工作、任务,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也是卫生发展政策的当务之急,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强化公共卫生工作,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阻止艾滋病的暴发与流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居民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疾病、损伤与早死,以及对疾病的控制已逐步上升为世界各国的中心任务,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真谛,即健康就是财富。英国学者P.Junse博士在《生存经济学》中指出,新经济学把人看作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发展卫生事业,创造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说是一种资本投资,也是对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的开发。既要创造社会财富就必须发展卫生事业,这种观点也集中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中,重新审视、评价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提高人口素质对宏观经济具有促进作用,1950—1982年期间,中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增长到69岁,为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的强劲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1980—2000年期间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
人类自身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健康是构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在因素,卫生保健投入是一种重要的健康投资。2001年由WHO发表的《Macroeconomicsand Health:In-vestinginHealthforEconomicDevelopment》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需要卫生服务的保障。报告明确提出了疾病阻碍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三个途径:第一,疾病减少预期的健康寿命年数;第二,疾病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投资;第三,疾病反过来对社会消费(商业)与社会基础建设投资产生抑制作用,这一作用往往大于对劳动者生产力的影响。而且,传染性疾病高发流行区和地方性流行疾病也会削弱社会合作的基础而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如果公共卫生状况很差,各种疾病流行失控,健康水平低下,人均寿命短,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不论多么发达都是没有意义的。公共卫生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存,就是经济发展取得一定进步,也会被消耗殆尽。公共卫生的指标直接标志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公共卫生的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目前联合国和WHO最为关注的传染病是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利用公共卫生政策防治艾滋病已成为世界防治艾滋病的一种主要途径。首先,可以广泛地唤起民众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克服各种模糊、错误观念,在思想上做好与艾滋病抗争的准备;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方位地动员广大民众,共同对抗艾滋病;最后,可以规范防治艾滋病的行为,科学地开展防治工作,起到最大和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公共卫生政策是防治艾滋病的良策。
河南省存在着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控制措施,从高危人群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流行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不能遏制住这个势头,如果艾滋病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我们将失去对艾滋病防治的最佳时机,那么将使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难度,社会将为此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基层公共卫生设施、人员、经费的投入,使其能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制定了系列艾滋病防治法规,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齐抓共管,以卫生部门为主导的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新局面。但是在艾滋病防治中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根据各种形势、不同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防治艾滋病的公共政策,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扩大人民的发展机会,增强人民的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国际国内经验表明,投资十几亿于人民卫生健康的收益远高于在健康不安全条件下的损失,因而是最有效益,也是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的政府投资。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投资得到充分的利用,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