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场艾滋病防治领导工作机制及运行情况
二、研究现场艾滋病防治领导工作机制及运行情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问卷及内容
选择5名从事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省级专家(其中2名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组织建设”、“艾滋病社区综合防治基线调查和信息综合管理研究”和“评估并形成综合防治示范模式”),针对目前研究现场艾滋病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研究现场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展开讨论,形成“艾滋病防治管理体系调查表”。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防治隶属机构及其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职能重要性,机构履行艾滋病防治职能的重要程度,分5级进行评分,重要5分,较重要4分,次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4个项目县的县、乡政府主管领导,县卫生局、县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艾滋病防治管理人员。
3.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来自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严格培训,熟悉问卷内容,统一访谈技巧,减少调查员偏倚。四个项目县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严格质量控制。复核员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审核,剔除存在逻辑错误和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问卷的录入,双录核查,保证问卷录入的准确性。
(二)结果
1.艾滋病防治领导体系
采用“艾滋病防治管理体系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41份,其中上蔡县10份,确山县10份,沈丘县10份,尉氏县11份。
调查结果表明,4个项目县都成立了艾滋病防治领导机构,基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网络基础,建立了艾滋病综合防治责任制度,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即设立由政府一把手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其办事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一把手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县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血站、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公安局、文化局、工商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公益性团体均纳入了艾滋病防治领导组织体系,详见图4-2。

2.管理机制运行情况
(1)领导组织体系中艾滋病防治机构履行职能的重要性分析。对4个项目县领导组织体系中艾滋病防治机构履行职能的重要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4-1。艾滋病防治机构职能重要性的评分按百分制计算,百分制转化公式为:实际得分/5×100。最低0分,最高100分,分值越高,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职能作用越突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机构在艾滋病防治中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表4-1 各类机构履行艾滋病防治职能重要程度

(2)领导工作制度。同时实施工作例会制度、协调制度、联络员制度、督导考核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县政府通过政府文件或与各部门、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职责,将艾滋病防治工作落实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去,将艾滋病防治作为部门、政府的工作职能进行考核,并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内容。2009年项目县县级政府平均召开了21次协调会议,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全球基金项目督导工作,2009年项目县累计开展的综合防治、健康教育、监测工作等方面的督导评估工作共计63次。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局面。
(3)防治机构。上蔡县在14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艾滋病防治门诊,在县医院和中医院设立了爱心病房,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卫生局成立了艾滋病救治专家领导小组,定期到乡、村两级定点救治机构进行巡诊,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沈丘县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21个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在19个行政村建立了定点救治卫生所。明确提倡“家庭病床”的管理模式,对于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设立家庭病床,做到一般机会性感染不出村,严重患者请乡、县专家会诊救治。确山县共有15所乡级定点救治卫生院,有9所定点救治村卫生所。尉氏县共设立11个乡镇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并设立39个定点村级医疗救治机构,详见表4-2。
表4-2 县、乡镇、村三级艾滋病防治机构数量

到2009年,4个项目县医疗救治专业队伍人员总数6651人,总病床数为7293张,其中艾滋病防治组织管理工作人员1965名,用于艾滋病防治的病床数为886张,占总数的12.15%。
(三)讨论
1.项目县艾滋病防治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工作制度完备,艾滋病防治机构网络覆盖县、乡、村,这是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疫情较好控制的保障
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已形成较为健全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患者得以免费救治,患者家庭得到政府救助,宣传教育得到普及,高危人群处于有效的预防控制中。
2.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共同预防控制艾滋病
农村三级艾滋病防控体系对于艾滋病的控制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变化,在有效救治艾滋病患者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性传播、母婴传播、吸毒传播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广泛参与,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