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趋势与政府策略行动持久性
二、艾滋病流行趋势与政府策略行动持久性
首先,基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行为易变而复杂,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折射着社会结构中的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艾滋病流行不易控制。虽然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加大艾滋病防治投入,这对于防治艾滋病大规模流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遏制艾滋病的流行是不够的,问题和阻力还是存在,中国艾滋病的流行还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我们仍然面临艾滋病的挑战。
20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社会政策。艾滋病流行初期主要是强制性措施。1984年科学家发现了艾滋病传播的三条途径: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为此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下发“关于限制进口血液制品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的联合通知”、“关于加强监测、预防艾滋病传入的报告”等。1986年卫生部成立了艾滋病预防工作小组,1990年成立了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1995—2001年,卫生部先后发布了《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等10个法规,希望能够达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标。在中长期规划实施指导意见中提出:“向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等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应实事求是地理解防治工作中治本的长期性和防病任务的紧迫性。要严厉打击嫖娼、卖淫、贩毒、吸毒现象,进行深入的法制、道德和健康教育,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支持在高危人群中宣传共用针管注射毒品可能引起艾滋病的危害以及推广使用避孕套等防护措施”。既肯定了高危行为人群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强调了“严厉打击的必要性”。2003年政府提出“四免一关怀”政策(“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患者,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反映了政府“以人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行动导向。2004年国家和各相关部门出台了27项政策文件,2006年3月1日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正式实施。
近年河南省针对疫情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建立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体系,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救治、救助患者。
其次,艾滋病潜伏期长,从感染到死亡时间长。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一定发病;一旦发病,没有治愈措施,结局必定是死亡。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发病平均8~10年,在无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从发病到死亡平均1~2年。
本次研究发现,艾滋病在河南省经过10年的潜伏期,发病率、死亡率都达到高峰。政府在艾滋病高发村均重点建设了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预防、咨询、治疗和护理工作,并接受上级卫生机构的培训。由于救治效果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但随之仍有系列问题难以短时间内解决,如艾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耐药问题,艾滋病传播控制问题等,需要不断研究解决。
最后,对于艾滋病流行的控制,我们已经行动起来,但还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过大规模的专项调查行动,艾滋病疫情还没有完全明了,尚有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处于个人和社会都不知道的状态。如果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在以后的数年,艾滋病对于河南省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会更大,我们制定社会政策必须立足于这个现实,不能有丝毫大意。
从上面叙述的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防治现状,艾滋病对于居民健康、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宏观影响测量等数据结果的分析看,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长期的。对于艾滋病控制工作,政府的作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当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因此,政府控制艾滋病的政治策略、社会策略和经济策略,应当保持持久稳定。应当制定制度保证政策的持久稳定,不能够因为一时的成绩和局部的控制而有所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