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亲密伙伴

3.当孩子的亲密伙伴

只有跟孩子一起经历过,和孩子有着同样感触的父母,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啊!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不同的经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面对孩子阴晴不定的脸,有些家长顾虑重重:

孩子特爱哭,我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他到底在想什么?我很想弄明白,可是一问起来,就像个小哑巴一样,什么都不肯说,生生地把我给急死!

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死活不肯听我的话,我说让他向东,他偏向西;

……

听到这些话,很多人都点头表示有同感,然后一致摇头叹气,总之一句话“都是孩子的错,孩子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一下我们自己:

孩子为什么哭呢?和我们有没有关系,打他了吗?骂他了吗?误会他了吗?

孩子为什么不肯告诉你他在想什么?当孩子第一次告诉你他的想法的时候,你是不是教训他了?否定他了?训斥他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你命令他了吗?逼迫他子吗?

……

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必须听父母的话,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父母和孩子是不同时代的人,父母是“过来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孩子要成长,必须按照父母所设定的道路走。殊不知,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和父母渐渐疏远,即使孩子表面上顺从,终有一天也会爆发,发挥他巨大的反抗力。

所以,如果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真正的意图,让欢笑重新挂在他们的脸上,就不能人为地给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出一条鸿沟,而是应该和孩子握手言和,拉钩上吊,从此成为亲密伙伴。

斯宾塞教育智慧

在当今社会,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家长的心愿。心愿固然很好,但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和期望给孩子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和束缚,使得孩子每天都过得很累,逐渐地,父母发现,原来孩子离自己所期望的越来越远。

很多孩子都有亲密的伙伴,喜欢和自己的朋友玩,也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却和自己的父母相当疏远,甚至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敌人”,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只是孩子,是被管束的对象,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不敢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听自己的话,好好跟自己沟通。但是父母必须认识到的是,只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获得最准确的信息,父母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问题,改掉他们的坏习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最为简洁的方法就是当好孩子的亲密伙伴。

斯宾塞教给我们一个秘方:父母平时除了注意了解和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以外,还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同情、理解和支持,这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感知外界环境的能力,也能够很好地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纯净无瑕的,进入他们的世界之后,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天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装在了里面。当孩子真正把父母当成了自己的伙伴之时,他们便会不再惧怕,不再犹豫,而是真真正正地向自己的快乐进发。

★斯宾塞教育启示★

(1)家长主动进入“孩子时代”。

理论上讲,家长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要长,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还要多,每个家长都经历过孩童时代,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跟家长当年的环境大相径庭。所以,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头痛:

我们小时候看的是《葫芦娃》,他们现在看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我们小时候玩儿的是过家家,他们却有着无数的洋娃娃和玩具模型;

我们小时候玩儿的是跳皮筋,他们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上网;

我们……

的确如此,时代和时代是不同的,家长如果想和孩子打成一片,必须让自己不断学习,接纳新的事物,让自己“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经常上上网,看看现在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东西;经常陪孩子看看动画片,找找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孩子学习……只有你把孩子当朋友,和他一起疯,他才能把你当自己的伙伴,和你亲近。

(2)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现在很多父母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给孩子报了无数个业余班,期望孩子钢琴、舞蹈、绘画、音乐等样样精通,还不断地暗示孩子:“你将来要当个舞蹈家、音乐家、画家、科学家……”

事实上,逼子成龙不如助子成龙,孩子学习一种东西,不但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看他的天赋和爱好,如果孩子实在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你的苦苦相逼,只能让他更加反感,进而发展成叛逆。

还有些家长,每次孩子考完试都会问:“你考第几啊?”“下次一定要拿满分。”“考不了第一名,你别回来见我。”成绩成了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也使得孩子陷入了巨大的烦恼之中。

成绩只反映了孩子的一个方面,做家长的,还要重视培养孩子发展其他方面的天分,并给予他鼓励和肯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成绩和读书上。家长应该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3)对孩子多一些肯定,少一些训斥。

很多家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犯这样一种错误:当孩子说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时,家长便眉头一皱,开始训斥:

你的脑袋都装了些什么,不好好学习,整天想这些个乱七八糟的东西;

怪不得干什么都不行,原来你的心思全用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面;

趁早把你的这种想法收起来,都是些什么歪门邪道啊?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怪不得那么笨,你脑袋就不会转弯吗?

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笨蛋!

……

试想,如果有人对你说出这样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气恼?失望?烦躁?羞愧?那么,下次你还会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吗?当然不会,人要脸,树要皮,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能拿我们自己的经验作为衡量标准来批评孩子想法的不对、不成熟,而是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向更积极、更好的方面发展。批评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