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学习都始子观察
教育的首要任务,即是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喜欢观察,善于观察,每位父母仔细回忆一下,就不难看出: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人脸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清醒的时候,不管是谁靠近他,他都好奇地看着对方,尤其是当妈妈的脸靠近他的时候,他表现得更加兴奋,甚至手舞足蹈;
随着孩子的视觉越来越敏锐,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了兴趣,所以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总是对着一些东西“发呆”;
当孩子会走路,手脚越来越灵活的时候,他们总是拿着一件东西翻来覆去地看,还会将这些东西放进嘴里咬咬,或者将东西扔在地上,再捡起来,然后再扔,乐此不疲;
孩子再长大一些,如果有陌生人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就会表现的十分紧张;
……
这些都说明,孩子对他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都十分敏感,可以说,观察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它与生俱来,并不需要父母挖空心思去培养,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和引导孩子更好地观察,帮助他们保持观察的习惯,要知道,孩子所有的学习始于观察,观察让他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斯宾塞教育智慧
既然孩子观察事物的习惯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就变得越来越淡漠,越来越不细心,丧失了小时候喜欢观察的习惯了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压制了他们观察的热情,或者没有对孩子观察的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而导致的。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保持观察的习惯呢?
对此,斯宾塞认为,在孩子观察力培养方面,对孩子从实物中获取知识的乐趣应当尤其注重,教育如果忽略了感官,就会让人模糊而困倦,仔细观察现实是所有伟大成就的必备条件,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等都离不开它。
所谓的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了,还要让孩子学会完整有效地观察实物,甚至有时候还会用到鼻子、手、耳朵和嘴巴,当然也包括孩子的大脑。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仅是要让孩子看,还要伴随着听、闻、嗅、思考。
★斯宾塞教育启示★
(1)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条件。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条件,启动孩子观察的主动性,耐心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
孩子天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也很高,父母应该很好地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玩耍过程中,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
父母还要懂得指导孩子去观察,开阔孩子的视野,充实孩子的生活和知识,比如,多让孩子观察小河中的水草和小鱼,夜晚带着孩子看看满天繁星,给孩子讲讲星系的知识。白天看看蓝天白云,给孩子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这些不仅能够让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而且会在愉快中接受一些知识,还能促使孩子多思考。
(2)尊重孩子的观察心理需求。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拿着石子或者木棒之类的东西总怕伤着孩子,于是迫不及待地从孩子手里夺过来,扔得远远的。实际上,小石子、沙粒、枯树枝、小线头一类的小东西都是天然的物品,并不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特别的危害。相反,寻找这些小东西、玩弄这些小东西是锻炼孩子观察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比如,当孩子手中拿着一个小石子的时候,他可以观察到这个石子不同侧面的形状,它的颜色、质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线背景下的反光,它在地上滚动的样子,拿在手里的重量等等,这些特性都可以被孩子轻易地观察到。而当他对某个问题弄不明白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去学习。
所以,父母与其禁止孩子接触这些东西,不如将孩子的手清洗干净,尊重他发现和收集这些东西的癖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这对他观察习惯的保持有着十分大的作用。
(3)引导孩子做更细致的观察。
如果父母用心,你就会发现观察的机会随处可见,除了尊重孩子的观察心理需求之外,父母还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比如孩子对各种树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去户外的时候总是喜欢对着一片树叶看半天,此时,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捡树叶,并对孩子说:“爸爸也捡了一片树叶,你看看爸爸捡的和你捡的有什么不同呢?”另外,你也可以帮助孩子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树叶,让他观察其中不同的形状、脉络,等等,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回答他,实在回答不上来,你可以说:“树叶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学问,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呢,你要好好读书,等你研究透了,爸爸妈妈还要向你请教呢。”
观察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感兴趣,不仅仅是让他从中得到快乐,而且还要激起他学习的欲望。
(4)在变化中给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
变化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孩子,一根小小的线头在我们的手中能够变化出无数的样子,所以一根很普通的线头总是能引起孩子观察的兴趣。就像孩子玩线头的游戏一样,两个或者多个事物组合起来,给某个事物施加一个作用力,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气候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观察……许许多多的可能造就了太多观察的机会。假如父母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去观察,他观察的动力就永远不会消失,他观察的习惯也会永久保持下去,那么也就不需要父母在他孩子上学之后苦口婆心地跟他说“你要细心一些,多认真观察”这样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