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兴趣去引寻孩子快乐学知识

6.用兴趣去引寻孩子快乐学知识

每种兴趣对于孩子学习知识而言都有价值,明智的父母会用这些兴趣引导孩子去快乐地学习知识,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求知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往往产生在他们一步步的生长过程中,随着他们长大,他们的兴趣也会变得千奇百怪而且独特。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自身的表现往往是他们天赋和素质的先兆,所以父母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兴趣,也许你不知道他们爱好什么,但是可以问他们,兴趣就是孩子身上的一个小火苗,父母要学会点燃它,它才会燃烧地轰轰烈烈。

有个男孩在花园里玩耍,指着小草问妈妈:“这些小草是从哪里来的呢?”

妈妈笑着说:“它们从土里长出来的呀,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从土里长的。”

男孩奇怪地看着妈妈说:“小狗也是从土里长的吗?”

妈妈笑出了声说:“不是,小狗是它的妈妈生的,你是我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是谁呢?”小男孩穷追不舍。

“这个,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所以你长大后要好好学习,为我们揭开谜团吧。”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玩儿了起来。

后来,这个小男孩成了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有的兴趣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兴趣是需要父母加以引导和开发的,只有这样,兴趣才能转化为孩子努力和学习的动力,挖掘他们无限大的潜能。

斯宾塞教育智慧

有这样一句格言:“兴趣是求知和学习的最大动力。”这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其中包含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简单的捷径,对于孩子来说,让孩子快乐地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他们的兴趣。

然而,斯宾塞有着这样一种担忧,有些家长尽管对子女有着强烈的培养和教育的愿望,但是经常会斥责孩子那些“无用”的兴趣,父母们经常根据学校的教学模式来设计他们的将来,希望孩子的“兴趣”和这些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孩子心智的发展而言,兴趣是没有“有用”和“无用”之分的。

的确,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对英语、数学等学科感兴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他们认为孩子整天和小动物在一起,整天玩儿汽车,整天弄那些个花花草草就是“不务正业”,和孩子的学业毫无关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但恰恰是那些父母看似“无用”的兴趣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就像达尔文一样,他对植物的兴趣被妈妈发现,于是引导他为揭开谜团好好学习,达尔文真的这样做了,而且做到了。

★斯宾塞教育启示★

(1)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对其加以利用,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看到自己不熟悉或是不知道的事物的时候,不论是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对象都喜欢问“为什么”。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不应该将孩子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提问当做是孩子的淘气或捣乱,从而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等态度,这会损害孩子智能发展的萌芽,挫伤他求知的积极性。这个时候,父母应耐心地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引导孩子通过看书、观察等方法去看己寻找答案。父母只有尊重、保护并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学习贵以专。

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是不错,但是家长因此给孩子报无数个业余班就是错了,因为这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导致的结果是每一种特长都“一瓶不满、半瓶晃荡”,而且还大大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厌学情绪,真正的兴趣不但没有培养出来,反而还被其他的东西干扰了。

孩子的智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因此失去了简单的童年,失去了快乐,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再多的才能,也算不上教育成功。

(3)慢慢引导,逐步培养。

“揠苗助长”的故事每个家长都听说过,但很多家长往往在不经意间,因为急于求成而“逼迫”孩子去没日没夜地学习,其结果是孩子被“折磨”得疲惫不堪,兴趣成了负担,成了折磨,逐渐地产生反感和厌恶心理。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兴趣应该慢慢引导,逐步培养,在潜移默化中让兴趣变成他们的学习动力。

(4)陪伴孩子一起学习。

学习不单单是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可喜的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在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马路上,妈妈牵着孩子的手一边走一边教孩子唱儿歌;

公园中,爸爸把儿子扛在肩上,口中念着简单的古诗给孩子听,孩子也跟着咿呀学;

花园里,爸爸妈妈拉着孩子的手一起转圈,跳着简单的动作,全家人其乐融融;

……

这些父母都是明智的,都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孩子学不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不断地重复,直到教会孩子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