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孩子的智力

12.请相信孩子的智力

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差异;坚信这种不同的特点,也是上帝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当一些父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当着孩子的面说:

你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啊,你看看我家孩子,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

你说奇怪不奇怪呀,我和他爸不算傻啊,为什么我们生的孩子就这么傻乎乎的呢?

你看人家的孩子又拿了钢琴比赛一等奖,我家孩子学钢琴的时间比人家长,居然连个优秀奖都没拿到,肯定是他智商的问题,不然为什么会被别人落下这么多呢?

……

这些话都是父母怀疑孩子的智力的表现,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会增加对孩子智力的怀疑,而在一边听的孩子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卑并加深对自己的怀疑,这对孩子智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有这样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某天开家长会,老师对家长说,这些孩子智力超群,那些孩子就稍微差一些,剩下的那些简直笨得要命。此时,父母会如何想呢?有一部分家长真的相信了老师的话,不幸的是,自己的孩子正处于老师所说的“笨”的行列,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智力产生了怀疑。

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拿出孩子们的成绩单,并且告知家长,我说的没错吧,之前我说的这部分孩子考到了80分以上,稍差一些的在60分到80分之间,而剩下的那些“笨蛋”都不及格。恰恰不幸的是,有些父母成了“笨蛋”的家长,他们于是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对孩子的智力完全定义在了“笨”字上。

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斯宾塞教育智慧

斯宾塞认为:以上老师举的事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除了天才“神童”或者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占少数以外,绝大多数的孩子只是存在智力特征的差异,并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区别。

在一个人的潜能中,已表露出来的智力所占的比例仅仅占所有潜能的万分之一。即使是很少一部分生理或者智力有残障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低能和低智商,更多也是由于现实条件或者教育方式而造成的。正如在“智商”上有着很高权威的卡尔先生所说:“假如仅仅靠智力测验来选拔孩子的话,那么,我们就埋没了70%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因此,父母要对孩子的智力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有着巨大的潜能,并且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益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

★斯宾塞教育启示★

(1)孩子“笨”,也要相信他。

随着孩子的生长,父母渐渐发现了孩子比自己想象的要“笨”;

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走路了,而他连站都不会;

同样大的孩子已经能够说完整的话了,而他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

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大的岁数,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孩子每次考试却总是比邻居家的孩子少十几分;

别人的孩子比他进舞蹈班要晚,人家已经能够独立跳好几支曲子了,可是他连一套完整的动作都记不住;

……

面对这些“笨”孩子,家长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孩子智力有问题啊?”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父母不是骂孩子“太笨”,就是对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失望。父母的表现只能让孩子更加无助,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很“笨”,这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无益的。

越是面对“笨”孩子,父母越是要相信他们,给他们充分的信心和鼓励,让他们慢慢展现自己的才华,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不是智力不够高,而是他开窍得比别人晚一些罢了。”

(2)给“笨”孩子创造好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让“笨”孩子变得聪明,而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父母要让孩子有基本的生活用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广阔的活动场所;一是心理环境,它比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更重要。心理环境是指和睦友爱的气氛、民主宽松的态度、无拘无束的沟通,以及父母自身的榜样。好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和以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科学研究证明,即使两个遗传素质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如果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不相等,在较优裕和快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智力发展会更优秀。因此,父母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

(3)给孩子创造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需要他经过不断的体验和学习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假如父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忽冷忽热,空闲的时候逗孩子玩儿,烦躁的时候拿孩子出气,肯定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爱好来培养孩子,强行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限制他某些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单一式的发展,这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也是很不利的。父母要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他依照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爱好来体验和学习,这样他们才能够运用自己的才能来高效地学习,他们的潜力也会因此被开发出来。

(4)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父母总是喜欢训斥孩子:

都做了三遍了,还是做错,你怎么就这么笨呢?

你看看你的同桌,英语说得多好,哪像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儿啊;

行了,做什么什么不成,我都怀疑,你到底干什么行?

……

这些对孩子脱口而出的批评,显然是父母出于一片好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更加优秀的方面发展,但是这些训斥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能力作了错误的估计,并且这样的说话方式,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畏惧学习。

父母要尽量避免唠叨式的批评,对孩子做出的努力及时地肯定,就算是微小的进步也要懂得赞扬孩子,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奖励,更有利于激励孩子对下一次的考验进行尝试。

另外,当你想让孩子完成一些稍微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不要让孩子经受太多的失败,即使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也不要斥责、取笑他的失败,应该肯定孩子的进取心,欣赏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始终满怀信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