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并帮他制作“行为录”

7.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并帮他制作“行为录”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虽然是从具体到抽象,先简单后复杂,但是在道德、品质方面,应当运用明确告知的方式,如果孩子照做了,就让他依次记录下来。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很多很多:

在学校一定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帮互爱,做个好学生;

去公园的时候,要遵守规则,做个讲公德的好孩子;

出门要做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

斯宾塞也曾经这样告知过小斯宾塞,但是小斯宾塞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也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受大家尊敬和喜爱的人,可是虽然您在平时说得很多,但是我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

我想,这是大多数孩子都困扰的问题,由此可知,父母不止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还要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引导孩子去做这样的人。

斯宾塞教育智慧

父母该如何让孩子清楚道德、品质的标准呢?让我们来看看斯宾塞是怎样做的吧。

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小斯宾塞所做的好事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在小斯宾塞翻开这本笔记的时候,斯宾塞从孩子喜悦、得意的表情上看到了孩子的自信心在慢慢地增长,接着,斯宾塞把一些关于道德的话写了下来,贴在小斯宾塞的卧室中。

一开始,小斯宾塞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于“道德”“尊重”“回报”等这样的话和词语非常不理解,斯宾塞就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和这些词语结合起来一一讲给孩子,不久,孩子就可以完全理解了。如果孩子做了好事,斯宾塞就使用这样的词语赞扬他,小斯宾塞因此更加愿意做好事了。

对此,斯宾塞总结说,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应该仅仅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这一点应该让孩子好好地感受,这样孩子就会渐渐注重心灵上的成长。

★斯宾塞教育启示★

(1)告诉孩子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法。

孩子还小,对于一些道德上的词语或者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很迷茫,此时,父母要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的做人、做事的方法: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见到老师要知道打招呼,自己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小朋友摔倒了要扶他站起来,小朋友哭了要想办法逗他开心;

带着孩子串门,父母要告诉孩子见了大人要有礼貌,要知道叫叔叔阿姨,和叔叔阿姨家的小朋友玩儿的时候不要欺负他,有好东西要让着他;

去公园玩儿的时候,不要随地吐痰,见到人要打招呼,别人踩了你的脚要原谅别人,别人说“对不起”,你要说“没关系”,别人说“谢谢”,你要说“不客气”;

……

孩子在一件件的小事中会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摸索出做事的正确的方法,而这简单易行,又通俗易懂。

(2)把孩子做的好事替孩子一一记录下来。

这就是斯宾塞之前说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作为父母,你也可以把自己孩子每天做的小事记下来,让孩子翻看,并从中获得自豪感,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加深孩子对道德的诠释。

比如记下,1月3日,我的宝贝在上学的路上主动扶着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很感动,夸宝贝聪明又懂事;

2月5日,宝贝的同桌生病了,有好几天没来上课,宝贝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到同桌家,帮助同桌补习功课,同桌非常感谢宝贝。我想,他们以后肯定能够成为最好的朋友,而我也因为有这样的孩子感到骄傲;

6月14日,宝贝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但是事后他主动向同学和老师承认了错误,还向同学认真地赔礼道歉。我的宝贝越来越大方了,希望他以后能够和同学处理好关系,让大家都喜欢他;

……

(3)时常给孩子读他的“行为录”。

父母不仅要记录孩子行为的点点滴滴,还要时常把孩子的“行为录”读给他听,让他发现自己身上的美德,并且继续发扬下去,孩子从中也会得知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由于父母读的是孩子自己生活中的事,所以,不用担心孩子不喜欢听,相反,他们会比听任何故事都感兴趣。

8.让孩子知道只有劳动才能有收获

父母如果要求孩子以劳动获取自己所要的东西,不但是把这件东西给了他,而且还让他学习了生活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

现在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一家几口围着一个孩子转,一点活儿都舍不得让孩子干,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大批孩子:他们生活能力差,不知道感恩,体质薄弱,意志力不强,缺乏责任感,懒惰,等等,甚至有的孩子在成家立业之后还无法担当起家庭的重任,而要靠年迈的父母来帮着操持家务,这种情况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相对立的,就是没有原则地给予和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常常能够获得如此多的满足,他就渐渐地认为他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和劳动就能够获得的,那么他长大后,独立性就会十分弱,习惯于依赖父母。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终有一天我们会老去,会逐渐地力不从心,力气和精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甚至需要儿女的照料才能生活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永远满足自己的孩子的要求,也没有办法去替代孩子生活,所以,孩子将来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必须经过他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

斯宾塞教育智慧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被我们所提倡,在很多人眼中,勤劳应该是天性使然或者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勤劳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劳动还能增强人的体质,使得一个人变得成熟稳健,劳动更能使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懂得感恩,珍惜幸福的生活。

斯宾塞建议广大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孩子贯彻“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付出劳动”的思想,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在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中获取快乐。

★斯宾塞教育启示★

(1)给孩子劳动的时间。

一些父母可能会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比较重,作业又多,哪有时间让他参加劳动啊。”

的确,现在的学生压力是很大,他们一进家门就忙着做作业,除此之外,父母还安排了一大堆的习题和学习兴趣班等活动,孩子当然抽不出时间。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是会有的。”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父母肯让他们做家务,并适当减少孩子学习的时间,劳动的时间也就有了。

有些明智的家长做的就很好,他们把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看做勤劳节俭品德的培养过程,每天会拿出固定的时间让孩子把劳动作为任务来完成。孩子一旦有了明确的任务,在忙完作业后,就会认真地完成家长布置的劳动任务,比如扫地、刷碗、擦鞋子、打扫自己的房间,等等,这样就逐步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鼓励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劳动,还以部分零用钱作为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双皮鞋5分钱,等等,使孩子一有空就抢着做家务,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培养孩子的优良人格是有很大好处的。

(2)不要挡住孩子劳动的双手。

孩子天生好动,他们其实都很愿意动手做点什么,如果父母能够因势利导,让孩子参加一些轻微并且力所能及的劳动,像进行一场好玩儿的游戏一样进行劳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从而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练。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在你做家务的时候孩子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你剥豆子、打果汁、切菜、洗衣服的动作,甚至跃跃欲试。然而,很多父母都拒绝了孩子帮自己,当孩子靠近的时候,总是说:“去去,别捣乱,玩儿你的去吧。”“快做作业去,妈妈自己能够完成。”等等。

然而,国外的教育方式却完全不同,当孩子开始学习自己用餐的时候,家长尽管让孩子弄的全身脏兮兮的,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脸上喜悦的笑容。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学着打理自己的房间,收拾自己的衣服,制作蛋糕,甚至帮着爸爸妈妈打理花草。

虽然有时候孩子会帮倒忙,虽然看上去他们只是在玩儿,但是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积累的是对环境和对自己的责任,还有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各种经验和技巧。

(3)孩子想获得东西,让他先劳动。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经常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劳动来换取他想要的东西,这比父母直接给孩子想要的东西要好得多。简单的授予,或许让父母的给予乐趣获得了满足,但是让孩子丧失了争取的乐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不但把这件东西给了他,而且还让他有了收获的快乐。本书;

孩子想买一条裙子,由于她的同桌也有条同样的,而且她觉得很漂亮,就让她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

孩子很喜欢一本漫画书,就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这

孩子想得到一艘模型飞机,就让他付出相应的劳动;

……

家庭既是孩子的摇篮和港湾,同样也是孩子适应社会与将来生活的操练场。

(4)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一起参加公益劳动,这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个有效途径,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公益劳动,比如,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还可以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能培育孩子的爱心,让他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5)劳动要适度。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素质来给孩子制订相应的劳动计划,强度过大的劳动容易伤害孩子弱小的身体,一定要让孩子量力而行,否则会适得其反。

9.关于对孩子进行道德管教的建议

优良道德行为的养成,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去迎合某个标准,获得某种赞赏才去进行的。

有些父母很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也试图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道德的模范,然而很多道德教育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不得已帮助同学打扫卫生,为的就是拥有一朵属于自己的小红花;

孩子为了得到同学的夸奖,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捐给了灾区;

孩子为了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喜欢的裙子,才去帮助路边摔倒的老奶奶;

……

由此可见,有些孩子将道德变成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于是有些孩子变得虚伪,表面上在做一些好事,实际上心里却有一百个不满意,这就是虚假的道德人格,父母应该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其出现。另外还有一些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值得家长注意。

斯宾塞教育智慧

尽管斯宾塞很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但是他并不建议父母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道德模范”,因为很多被视为模范的东西都会拥有很多荣誉和别人的关注,甚至很多时候它们会变为夸大其词、脱离实际的赞扬,这些很容易让孩子将自己置于梦幻的光环当中,忘记自己的身份,变得虚情假意,并认为自己成了“道德模范”就能得到一切,他们因此往往克制自己的本性,一味地展现自己虚假的行为,并且期望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能够获得回报和赞赏,假如没有,他们会异常失望。如果一些愿望没有满足这些“道德模范”,他们就会做一些虚假的事情来满足自己,一个很好的孩子就这样被毁掉了。

所以,斯宾塞觉得,父母只要对孩子好的行为加以鼓励就好了,没必要将孩子推向道德的顶端,让大家鼓掌,甚至“顶礼膜拜”,道德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是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另外,在道德教育方面,家长还应该注意一些教育的方式。

★斯宾塞教育启示★

(1)多使用自然惩罚。

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时,有些父母总是使用人为的惩罚:

孩子随地吐痰,父母上来就是给孩子一个耳光;

孩子骂人,父母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再骂人,晚上就不许吃饭”;

孩子打架,父母就让孩子闭门思过一晚上,不准睡觉;

……

前面我们讲过,人为的惩罚往往产生不了正面的效果,而自然惩罚往往能够让孩子知错就改,比如孩子嘲笑别的孩子摔倒,当自己摔倒的时候,也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他会从中体会到被人嘲弄是多么丢脸等,这些都能让孩子记忆犹新,从而改正自己道德上的不足。

(2)用人为的惩罚补充自然惩罚。

有时候自然惩罚可能不会来的很快,此时父母可以用人为的惩罚来做补充,比如当孩子不知道疼爱自己的父母的时候,父母可以冷落他一段时间,也让他尝尝得不到爱的滋味;孩子打了别人,父母可以也打孩子一巴掌,让他尝尝挨打的滋味……

(3)尽量不要发号施令。

为了防止孩子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和孩子“约法三章”:

去幼儿园,不准骂老师,不准欺负小朋友,不准破坏玩具;

见了客人不能不说话,要知道称呼别人,不能和客人的小朋友抢东西;

带你上街之后,不能大声喧哗,不许哭闹;

……

当孩子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的时候,父母经常会发号施令:

干什么呢?谁叫你那么做的,给我滚回家去;

你再这样,看我不打烂你的屁股;

你个小兔崽子,现在马上去做作业,再出来打架,我打折你的狗腿;

……

很多情况下,命令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对家长的益处,对孩子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大多数时候是给家长带来了方便,还有的时候成了家长发泄怨气的途径。

发号施令只有在重大的、可能对孩子或者他人产生危害的时候才能运用,在一般情况下,家长要尽量避免使用。

(4)孩子有了自我意志,不要埋怨。

当孩子不赞同父母的批评或者建议的时候,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时候,父母总是会埋怨:

你才多大啊,你说的都是些什么话,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

你翅膀硬了,父母的话成了耳旁风了是不是;

你说什么呢,你再这么说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

一旦孩子失去了自我意志,那就说明他停止了发展和成长,这才是最可怕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往往是他心智成熟的标志,是他开始独立的表现,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应该给予观察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