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德国文学史的长河中,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之下而产生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时期,德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进而跻身世界水平。德国乃至世界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这个重要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正是他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文学就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真实写照,作家通过其超乎常人的敏锐直觉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弊端,以其手中之笔作为武器,描述并宣泄着自身的情感,进而赋予其作品以高尚的救赎理想。换而言之,成功的作品就是作者胜利的果实。《少年维特之烦恼》也不例外,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之作,它几乎就是怀着新思想的歌德本人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出的战斗檄文。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即 Erstes Buch,Zweites Buch 以及Der Herausgeber an den Leser),但重点在于前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清楚地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欢快明朗的氛围,而第二部分描述的内容整体上给人较为深沉压抑的感觉,直至最后部分充斥着那种令人窒息乃至绝望的气息。
阅读并要理解这部作品,重点是要把握一条横贯全书的主线,即维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不断的摩擦碰撞。纵观全书,维特的心情始终随着周边环境事物的变化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变化。第一部分中,维特为了帮母亲处理遗产事务而来到乡下,并沉迷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望着眼前的美景以及底层人民朴实的生活,维特百感交集,对自然的人性有了深刻地感悟,并发出了对天才难以成才真实原因的感慨——即囿于残酷的现实,这里实际上是作者在借助维特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本书开头部分就出现了一个情节上的高潮,维特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知己——美丽的法官之女绿蒂(Lotte),他被她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唯一的遗憾就是绿蒂已经身许他人,尽管如此,他依旧陶醉于和绿蒂的相处。在阿尔伯特(Albert)回到绿蒂身边后的起始阶段,维特和阿尔伯特的相处还算融洽,维特感激阿尔伯特对他的包容大度,内心深处甚至也对阿尔伯特抱有一丝好感,但是在一次由他模仿自杀行为而引发的同阿尔伯特的激烈争辩之后,他们二人的关系逐渐疏远,维特也逐渐意识到和绿蒂在一起的不现实性,故而他选择了一个公使馆的职位,最终离开了这种虚幻无望的爱情。在第二部分中,内心怀着美好愿望的维特在公使馆以及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残酷的打击,刻板迂腐的公使、蝇营狗苟的小人以及趾高气扬的贵族们等,这一切都使得自尊心极强的他倍感苦闷,而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婚礼更是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最终,在经历了C伯爵府邸中的一次令他不堪忍受的羞辱之后,维特辞去了公使馆的职务,回到孩提时的故乡以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并在知道绿蒂已婚的情况下再次回到她的身旁。然而可悲的是,他身边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周边环境的色彩也由此变得异常凄凉。他的才华不被赏识,这令他郁郁寡欢;他在一开始结识的校长之女,其小儿子因病夭折,其夫也遭到算计,在归途中险些丧命;两棵承载着美好回忆的胡桃树也惨遭砍伐;他在散步时无意间遇到的精神病人的表现及其遭遇令他悲天悯人,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阿尔伯特对这位精神病人的冷淡反应也让他的内心承受了剧烈的波动;那位曾经让他颇为羡慕的暗恋女主人的憨厚长工也被驱逐出门,进而酿出命案……现实中的一次次打击使得单纯善良的维特内心几近崩溃,他只能在绿蒂身边寻求心灵上的零星慰藉,但这也引起了阿尔伯特的不满,加剧了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维特最终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不堪重负的他最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正如前文所说,文学就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真实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的诞生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在维特这个虚构出的主人公身上几乎随处可见其留下的印记,如“自由”“个性解放”“回归自然”等。维特就是歌德笔下的一位斗士,他反对封建制度对人自然本性的压制以及束缚,努力进行着抗争,故而封建传统的捍卫者自然容不得这样叛逆之人的存在,这一点从维特在现实中的遭遇及其结局上显而易见。维特的自杀既可以被理解为作者誓死也不会向封建势力妥协的决心,也可以被视为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压迫之下发出的绝望呐喊。
当然,说到这里,我们不难明白,维特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更是那个时代在新思潮影响下热血沸腾的新生力量的代言人,维特的烦恼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烦恼,更是具有同样经历的人共有的烦恼。虽然我们只能通过歌德笔下的文字来感知维特,但是用心发现的话,貌似那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激情似火、具有叛逆精神的维特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心中。这是一部不朽的作品,是一部值得大家反复阅读的名作。笔者曾经读过这样的句子,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王冶秋先生认为读《阿 Q 正传》至少十四遍以上才能充分体会到经典名著的不朽魅力。同理,希望我们也在不同的年龄段仔细阅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并都能够在阅读这本名著时好好感悟我们身边乃至心中的“维特”。
年轻是人生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人生最为美好的回忆。当然也不乏有人会持有“年轻人太激进,过于理想化,不懂人生”这样的观点。诚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所谓的“缺陷”,年轻便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永远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我想以下面这段话来结束这篇导读,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中发掘这部作品的魅力。
曾几何时,我们身上都有着歌德笔下维特的身影。
曾几何时,我们以自己身上的“维特”为荣。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嘲笑甚至谩骂自身乃至他人身上的“维特”。
曾几何时,我们身上的“维特”悄然离我们远去。
曾几何时,我们也会为自身“维特”的离去而洋洋自得。
曾几何时,我们也为他人坚持挽留其身上的“维特”而恼羞成怒。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怀念自己身上曾经的“维特”。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身上已经离去的“维特”而悲伤。
不要忘了维特,因为无论何时,在我们的身上都正在闪现着或曾经闪现过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