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鞭笞推动:知耻而后勇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后者语出《中庸》。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耻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孟子云:知耻而后勇。这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只有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故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古今中外著名的军事家及统帅无不认识到了知耻对激发战斗精神的重要作用。先秦兵家以“养勇用战”为最高价值目标,那时,要求军队“明耻”的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有“明耻教战,求杀敌也”的论述。《吴子·图国第一》中有“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的见解,意思是知道了耻辱所在,军队打仗时就会群情激愤,士气高昂,战就不会退缩,守就不会逃跑了。我国古代在知耻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例子也很多,如秦穆公曾三败于晋,誓不服输,养精蓄锐,发愤图强,终杀败晋军,威震诸侯;越王勾践不忘亡国之耻,用“卧薪尝胆”来警醒自己奋发图强,终以“三千越甲可吞吴”。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写在《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更是成为古往今来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牢记耻辱、奋发图强的名言佳句。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在官兵中广泛开展针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教育,通过揭露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所犯下的累累罪行,重温中国近现代史上屡遭帝国主义入侵的巨大国耻,激发起官兵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在战争中,广大官兵无不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以洗雪国耻。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在国内战场屡建奇功的三十八军由于与美国第一骑兵师步兵第五团遭遇时,动作迟缓,贻误了战机,未完成截断敌人的预定任务,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严厉批评,军长梁兴初被彭德怀在志愿军高级作战会议上责骂。在后来的第二次战役中,三十八军从军首长到战士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决心为荣誉打一场翻身仗。三十八军在梁兴初军长指挥下,担负关键的穿插重任。第一一三师大胆冒充李伪军溃退部队,14小时急行军70余公里,赶在了全机械化装备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三三七团三连以果敢动作抢占松骨峰,一举切断了美第八集团军南撤退路,与美军激战两昼夜,不顾敌疯狂突围,死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使敌南北两部相距不到1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师,迫使其大部转道新义州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下场。这次战役三十八军共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是三十八军的第三次成名战,也是使该军名扬天下的战役。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嘉奖电的最后亲笔写下“第三十八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
在国外战争史中,利用“耻感”的鞭笞来激励战斗精神的战例也很多。1094年,土耳其人大举进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当拜占庭帝国向罗马教皇求救后,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动员集会上手举《圣经》说道:“上帝的孩子们,我们东方的圣地——耶路撒冷被一群叫作‘穆斯林’的异教徒占领了,他们正在迫害我们的兄弟姊妹,这是何等的耻辱!”教皇的演说一夜之间传遍了欧洲大陆,广大教徒群情激昂,纷纷加入十字军进行东征。著名军事统帅拿破仑就特别重视运用军人的“耻感”心理激发战斗精神,在战前以适当的方式去羞辱那些应该受到羞辱的军人,以刺激他们焕发斗志。在拿破仑发动曼图亚战役初期,敌人获得了重大胜利,法军严重受挫,被迫停止攻势。这时,有两个法国军团的军人对继续进行战斗产生了动摇情绪,并表现出严重的畏敌心理,有些军人还在惊慌中放弃了阵地。拿破仑得知这一情况,来到这两个团的驻地,当着众人的面,以悲愤的声调对官兵们训话。他斥责那些畏敌如虎的军人,批评他们不该丢掉自己的阵地。最后,他命令参谋长立即在这两个团的团旗上写上:“你们不再属于意大利方面军(当时拿破仑统领的法军叫意大利方面军)了。”这两个团的官兵立刻觉得羞愧难当,哭着恳求拿破仑对他们的勇气再考验一下,而不要马上让他们蒙受这一终生耻辱。拿破仑已料到他的这一举措对法国官兵的自尊心将带来很大的刺激,会唤起他们的战斗激情,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果然,在后面的战斗中,这两个军团的法军官兵勇敢异常,他们用自己的壮举雪洗羞辱,为整个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明耻、知耻激发军人的战斗精神的事例很多,因不知耻而失败的教训也很深刻。10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军队近两倍于日军的投入却惨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军队上下荣辱颠倒,精神涣散。北洋舰队访日,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李鸿章反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金屋藏娇,生活糜烂;来远舰管带邱宝仁、威远舰管带林颖启在战事吃紧之时在岸上嫖妓未回。与这种慵懒、颓废形成鲜明对比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却因“不饮赌、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而不为他们所容。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将知耻教育作为军人的必修课,主要做法是利用国耻遗址和国耻纪念馆进行教育。利用国耻遗址开展教育的做法在国外比较普遍。例如,以色列政府及地方各部门每年多次组织军人到著名的耶路撒冷圣庙“哭墙”前,回顾千百年整个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另外,许多国家还专门在原有国耻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纪念馆。例如,以色列人为了展现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罪证,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馆,帮助国民反思犹太人经历的那场空前劫难;美国为了牢记珍珠港事件的历史教训,1962年在福特岛东南角建立了以这一事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战舰“亚利桑那号”命名的纪念馆。历史是最好的教材,许多国家注重通过回顾历史来进行国耻教育。例如,芬兰历史上被强国侵略殖民长达700多年,他们充分利用回顾这段特殊的历史开展教育。每年12月6日国家独立日、6月4日军旗日等重大纪念日,国家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引导军队和国民不忘历史,强化忧患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电视台每天播放爱国歌曲,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反侵略战争故事片,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激发了民众参战的积极性。许多民众自发地组织人体盾牌、战地马拉松运动会等活动,表达保卫祖国的高昂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