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源于“手中没有武器”的表达

军礼:源于“手中没有武器”的表达

军礼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现役军人的共同礼节。在西方,军礼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在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有了军礼的雏形:每当骑兵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罩。据说,这一方面是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的脸部,让对方认出自己,以免被对方误伤。到了“骑士时代”鼎盛期的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大都去掉了面罩,举面罩的传统也改为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

那么,以举手礼为共同特征的近现代军礼发端于什么时候呢?其由来有两种说法,虽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证孰是孰非,但都颇具浪漫色彩。

一种说法是,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的将士举行祝捷大会,并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奖。当时,为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这一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另一种说法则是,严肃的军礼来自欧洲中古时代的“情场”。当时,一位公主要下嫁给一位勇敢的武士。而想得到公主的武士很多,免不了要在公主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列队在公主面前走过,为示意自己因公主“太阳光芒般的美丽”而晕眩,都将手举起遮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就发展成了敬礼。

抛开这些臆测的传说不说,率先正式把“脱帽致礼”的传统改为用手接触帽檐敬礼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军。那时的英国军人相互敬礼时,右手掌紧贴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军人气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先后实行了这一新式军礼。不久,这种军礼又传到美国,进而逐渐传到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军礼在细节上虽各不相同,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这一表现形式却是通行的。

但也有不按这一方法行军礼的,那就是最著名的“纳粹军礼”,行礼时,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并高喊:“嗨!希特勒!”希特勒通过让民众每天重复这样机械的动作,达到了他潜意识地催眠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目的,留下了深刻历史教训。在今天的德国,行纳粹军礼是要被开除公职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礼

中国的军礼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主要的礼节是跪拜礼。直到唐代,中国人还是习惯“席地而坐”。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置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西周时的礼仪规定,当要表示尊敬时,就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所谓“引身而起”;进一步的就是上半身向前倾斜,两手伏地,这就是“拜”。正式场合的“正拜”有稽首、顿首、空首。稽首是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将头叩首到地,稽留一会儿,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最隆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或是子孙祭祀先祖。顿首和稽首的基本动作相同,只是拜时叩头动作较为迅速,额头触地即起。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空首的基本动作是双膝着地,两手在胸前拱合,俯头到手,头与心平而不到地,又叫“拜手”。贵族出行驾车,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下车让道,而对方应将手放在车前横木上,称为“式”。这种礼节以后成为习惯,即使在宋以后人们已广泛使用椅子、凳子“垂足坐”,仍然保留了跪拜礼。而同辈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可以行拱手礼。行拱手礼时,注视对方,将双手在胸前合拢抱拳,一般称“作揖”,同时发“喏”声的为“唱喏”。

受这些礼俗影响,中国古代的军礼也大多有跪拜礼的影子,但根据儒家经典里的记载,西周时在军营里不行这些普通的礼,比如凡已披挂甲胄的将士不行跪拜礼,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仅行拱手礼而已,号为“介者不拜”;而受致敬者也仅需作揖还礼。兵车出行,即使有人向驾车者致敬,也无须行“式”还礼,号为“兵车不式”。军营中授受有锋刃的武器时要以木柄一头来递交。出军营的时候,武器的锋刃要向前,而进入军营时锋刃要向后。到了汉代以后,这些军营礼节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汉文帝“细柳劳军”故事中,周亚夫就以“甲胄之士”为理由不行跪拜礼,不过没有披甲的将士仍然要行跪拜礼。

唐以后的军营相见礼结合了跪拜礼和作揖。比如戚继光规定军营中下级将士参见主将都必须“两跪一揖”,非直接下属参见则“一跪两揖”。道路遇见直接上级必须下马让道,行拱手礼路迎。如果是非直接上级军官,仍要下马让道立正候过。把总参见千总“两揖一跪”,以下各级均如此。上级下达军令下级必须跪接,并宣称“军中立草为标”,任何人都必须向上级行礼。清朝的军营相见礼以单腿着地的“打千”为主,见上级必须“打千”,如果是直接向上级报告,仍然要行跪拜礼。

鸦片战争后,西方军礼逐渐输入中国。晚清陆军用了半个多世纪才从旧军礼过渡到西式军礼。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一代兵家曾国藩,就因看不起“英夷”而对西方军礼不屑一顾;大办“洋务”的李鸿章只是把西式敬礼作为军队“习练手足”的内容接受下来。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失利。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战争后期,清廷命聂士成在天津芦台对淮军进行新式操练,1895年5月正式组建编练武毅军三十二营,1898年该军编入武卫军,称武卫前军。仿效西人(主要是德国)练兵时所采用的军事教材进行练兵。在此前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所谓新军,即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以新式洋操训练,以新式武器装备的新式军队。由此而有胡燏棻的定武军及其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张之洞的自强军。这一时期,学西式军礼被明确地作为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看待,出现了相应的法规性要求,出现了立正、举枪等礼节形式。这是学习西式军礼过程中的一大飞跃。但不足之处在于内容上仍以封建思想立军,形式上,西式军礼最有代表性的举手礼还未成为军礼的主要形式,且未能出现全国性的西式军礼法规。

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布上谕,全国军队分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光绪三十年确立了以常备、续备、巡警三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体制,表明清军开始以西方军制模式为跳板,从“朝纲祖制”的传统中挣扎出来。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认识到旧军礼有碍戎政与邦交,所以决定参仿外国通行之军礼,订立简易之军队礼节,由此有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军队礼节制度——《陆军行营礼节》。

《陆军行营礼节》是中国第一个仿照西方军队军营礼节订立的全国性法令。它既全面又系统,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整肃之感,而且内容上着眼于维护军纪,树立军威,绝不同于原来的军队礼节。在晚清,轻侮士兵的积习是相当深的。新军礼的实行,对改革这一弊端是有好处的。《陆军行营礼节》系统化并完善了敬礼形式,使晚清陆军军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后达到了封建时代学习西式军礼可能达到的最高点,奠定了近代军礼的基础,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当然也应看到,《陆军行营礼节》虽然提到了尊重士兵的问题,但其中还保留了旧军礼的内容,如“朝觐、公谒跪拜礼节悉遵会典仪制”,它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封建等级观念。因此它并未能彻底解决封建内容与近代西方形式的冲突问题,因而不能充分发挥近代军礼的作用。

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旧的以封建思想为灵魂的军礼演变进程戛然而止。虽然其后新旧思想有交锋,但封建等级观念再也不能成为军礼的灵魂。民国二年,《陆军礼节》颁发,中国军礼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敬礼方式可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着军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不便行举手礼时可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