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文化:定格历史瞬间
说起军营美术文化,大家头脑里可能很快就会反映出军事绘画、摄影、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记录了军事活动的某一个瞬间。
军营美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绘画、雕塑和摄影等。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使用笔、刀等工具,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平面空间中创造能够表现作者追求的静态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期产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品类繁多的美术样式。从体系上,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个主要体系;从使用材料技术的不同,绘画分为帛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墨画、素描等;从选择题材内容上,绘画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形式上,绘画分为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壁画、漫画等。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绘画艺术具有视觉性、空间性、静态性、形象的直观性、瞬时的永固性和高度的形式美。相比其他造型艺术,绘画还有自身的审美属性,如题材更为广阔,视觉逼真感、立体感更强。虽然绘画是在二维空间反映人物、社会、自然,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但可以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独特的绘画语汇,以及透视、光影、比例等手段描写和刻画人物,营造环境,给人视觉上的立体感和逼真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比起雕塑来,绘画更易于对外在现象、细节和内在心理个性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我们的党和军队对美术工作历来就十分重视。毛主席在井冈山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里,就提到前方缺乏绘画技术人才,请中央和湖南、江西两个省委选送美术工作者到前委会去。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的决议里还提到要出版石印或油印的画报,把全军绘画人才集中起来工作。1933年3月5日,工农剧社美术部在瑞金成立。剧社在进行舞台美术设计并绘制舞台布景的同时,也编绘和出版画报。瑞金革命纪念馆现存的一张1934年3月8日出版的《三·八画报》,共计由12幅画组成,内容是苏维埃政府帮助红军家属干活等情景。这个画报就是由工农剧社美术部绘制的。除工农剧社美术部外,1933年12月,在广州起义六周年纪念日,中央苏区的专业美术机构工农美术社正式成立。同时,在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工农美术展览会。工农美术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个美术出版、展览和创作研究机构,直属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初期有美术专业人员10余人,由蔡乾负责。工农美术社成立后,编辑出版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画集》《革命画集》《苏联的青年》等。
当时,中央苏区美术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作品大部分是漫画。这些漫画以简单的笔画线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当时的革命生活及时事。它像投枪、匕首,锋芒直指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浓厚的时代精神及民族特色。从现有资料看,当时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的宣传画、漫画就有141幅之多。在画报方面出版了《红星画报》《春耕运动画报》,还出版了《工农妇女起来参加革命战争》画刊等,内容丰富,如热情歌颂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宣传红军的性质和宗旨,宣传反“围剿”的决心与力量。另外,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的宣传画也有很多,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挣断枷锁》《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粉碎敌人进攻》《国民党法西斯的白色恐怖》《大家起来取消辛丑条约》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军事美术产生了大批影响深远的革命历史画和感情质朴的现实军旅佳作,涌现了许多令人景仰的军营美术名家。从选材看,一般偏重一些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发生的重要事件,更多地注重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和火热的战斗生活,表现手法质朴雄健,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代表性作品有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画《八女投江》,油画《洪湖的黎明》《古田会议》《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决战前夕》等。20世纪60年代,军队的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年画等各种创作都有进一步发展。如中国画《欧阳海舍身救列车》《踏着前辈的足迹》,宣传画《敌人磨刀,我们也磨刀》,版画《入伍第一课》《子承父志》等。近些年来,由部队牵头主办的“抗洪英雄赞美展”“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绿色空间”等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学术品位的大型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军队美术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已连续第九、第十两届在获得奖牌总数方面位列第一。
摄影作为军营美术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我军战争摄影起步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那时,军队中没有专职摄影干部,摄影内容比较单调,表现形式基本是静态的复述,以摆拍为主;功用主要是记录实况,留作纪念或作资料。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一些进步的摄影工作者纷纷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加入到军营摄影行列,他们于艰苦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了摄影训练班,把许多优秀的干部和工农子弟吸收到这项年轻的事业中来;加上摄影器材的改进和摄影队伍的壮大,使得作战部队的行动(包括敌我激战)有可能被摄入镜头。而广大摄影工作者本身也是一名战斗员,他们随部队一起行动,一边战斗,一边摄影,不怕牺牲,勇猛顽强。因此,这一时期战争摄影数量剧增,内容广泛,如《南京城被日军狂轰滥炸,许多无辜人民遭受灾难》《冀中人民热烈欢迎八路军》《朱德同志在延安号召全军指战员将抗战进行到底》《正在燃烧的大城县敌军司令部》《战士们在长城烽火台上欢呼胜利》《释放被俘伪军,临走时发给他们路费》《聂司令员照顾日本小姑娘》等。这些作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来自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无可辩驳的纪实性、真实性;二是抓住了富有表现力的瞬间,生动、自然。除此之外有些还具有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如吴印咸所拍摄的《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冀中检查伤病员》、沙飞所拍摄的《抗日民主政权中的农民参议员》、张爱萍所拍摄的《新四军骑兵团》、袁汝逊所拍摄的《解放区妇女担架队》等,都是十分难得的摄影艺术作品,很有艺术魅力。
解放战争时期,摄影队伍更加成熟和活跃。这个时期的战争摄影除了仍有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看到的那些类型的照片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直接反映战场态势、战争实况的照片增多。如《在井陉城内进行巷战》《冒着严寒大破平汉路》《冲向孟良崮五四〇高地》《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严寒打击敌人》《火线担架队》《消灭张兰镇顽抗之敌》等,瞬间捕捉准确有力,切入战争现场,强烈的战争氛围带给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战士英姿跃然纸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加娴熟,如《公主屯阵地上》战士一把炒面一口雪待机歼敌的近景神态捕捉得生动感人,《挺进沈阳》的场面宏大,情景交融,《同志,不要踏麦苗》《敌人往那边去了》《斗地主》等抓住被摄对象的各种情态加以强调,细致传递人物的感情。这时期的战争摄影虽然仍以新闻摄影为主,但对艺术性的注重使得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军旅摄影得到了较大发展,摄影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热情洋溢地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的作品。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王杰,侗家苗家的知心人吴兴春,优秀的基层军事指挥员郭兴福等,这些人物都留下了照片。这期间也拍下了《风雨无阻的边防巡逻兵》《苦练硬功保边疆》《海防线上的日日夜夜》《练成铁脚板》《冲锋陷阵》《海上轻骑》《地面苦练 空中精飞》以及反映抗洪抢险、冰雪灾害抢险、抗震救灾的一批优秀作品。这些照片,现已成为部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宝贵的材料之一。
雕塑是一种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立体空间中创造能够反映作者某种情感的静态形象的造型艺术。雕塑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雕刻,二是塑造。所谓雕刻,一般是指通过对某种实体性材料的雕琢而制作立体形象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圆雕、浮雕、透雕。所谓塑造,是指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塑形而制作立体形象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泥塑、陶塑、纸塑等。从雕塑的体裁看,一般可以分为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陈列雕塑等。从雕塑的样式来看,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雕塑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雕塑的物质材料本身就具有天然美的因素。雕塑又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用具体塑造方法还是抽象塑造方式,无论是模仿手法创造还是变形手法创造,都要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和规则。雕塑表现的往往是行为的瞬间,也是对军事瞬间定格最为形象的一种方法。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定格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从而体味出雕塑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所传达出的感情。正因如此,雕塑也被称为“凝固的舞蹈”“不朽的石书”。雕塑作为一种艺术,一方面可以优化、美化周围环境,另一方面也以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力求自然与艺术和谐统一,使自身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一种整体效果的和谐美。
雕塑因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常具有深厚的象征和比兴的意味,使欣赏者产生敬畏感和崇高感。四川的雕塑家们集体创作的《红军过草地》是一件巨型雕塑,长11.9米,宽2.75米,高2.5米,雕刻手法细腻,人物活灵活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观景象。雕塑家潘鹤在南方游击区深入生活,创作了生动感人的雕塑《艰苦岁月》,老战士吹着笛子,小战士依偎在他身旁,出神地听着——战地生活被诗化了。战士的服装不整齐且近于褴褛,反映出当时战斗环境的艰苦,但是那一起陶醉在音乐旋律之中的怡然和有所向往的神态,却表现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流露出一种更为含蓄、内在的英雄主义气质美。
军营美术文化用美的观念和美的形态来陶冶军人的情操,可以起到教育和愉悦作用。首先,军营美术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十分注重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注重把思想感情融化到形象中去,注重形象所饱含的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在美术创作中,思想、感情和形象三者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任何思想都必须通过富于感情的画面和形象来表达。因此,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革命性、战斗性、群众性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上也往往有着深入的探索。法国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体现出一种奋勇前进的气势,人物背后露出的许多枪尖,使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在这些人物后面,还紧跟着浩浩荡荡的为保卫祖国而走上前线的勇敢的战士们,突出了劳动人民与军队一起保卫祖国的主题。当我们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那隆重的场面与欢乐的气氛,还有领袖人物的风姿,令人深深感到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可敬,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激发了出来。其次,军营美术文化具有愉悦功能。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个方面,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常发挥着重要作用。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常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军队的气概、军人的风采、军人的精神是美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军人,欣赏优秀的军旅美术作品,会更增强自身的自豪感,也会激发自己以更高的热情投入火热的军旅生活;作为部队,让军人欣赏优秀的军旅美术作品,能够增强军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