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文化:人与武器融合
军队作为一个履行特殊社会功能的集合体,兵器在军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兵器,军队可能就不能称为军队。从古代的冷兵器——刀枪剑戟,到火器、大炮,到热核武器,再到今天的信息化武器,兵器不断发展完善。兵器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内涵,渐渐形成兵器文化,但同时兵器文化的形成又离不开人,没有人的操纵,兵器只能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死物。因此军营兵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是人与物有机结合的结果,军营兵器文化展现的也必然是人与物有机结合的文化。
兵器在军队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在军营兵器文化中有唯武器论的倾向。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从战争生死存亡斗争、军队的特殊本质等方面,充分论述了兵器在战争中的地位。《管子·参患》说:“故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司马法·定爵》把“右兵”即重视兵器看作是作战制胜的“五虑”之一,七种军国大政之一。古代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看作是“军之大资”,更有典籍把兵器称为军队灵魂和士卒生存的主宰,认为“兵矢者,军之神灵也;甲胄者,人之司命也”,“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战争的实践确实证明了兵器的巨大作用。例如,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欧,产生了世界性的意义。恩格斯说: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后来随着火炮的发明和改进,战争进入了技术较量阶段。个人的英勇敌不过机械的技术;谁能使用比较先进的兵器,谁就拥有制胜的决定性力量。诚如有人所说的,被取代的封建贵族对火药愤恨不已,因为火药使人人平等,即街上暴徒们的那种平等。持枪的暴徒胜过无枪的绅士。等级不再是垄断战争手段的基础。事实上,正是强大的炮兵力量,使炮兵出身的拿破仑拥有了驰骋欧洲战场的能力。当时,法国炮兵在革命战争时期比其他各国的炮兵都强大,并且很快地成为拿破仑手中威力空前强大的一支兵力。拿破仑自己也说:“无论是在攻城战中,还是在野战中,担负主角的都是炮,它已经造成了一个完全的革命……制造战争的就是炮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美国往日本空投的两颗原子弹更是直接促成了日本政府的投降。
正是武器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才出现了唯武器论者,他们认为没有先进的武器是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唯武器论者大多夸大兵器的作用。冷兵器时代,那些闪着寒光的刀、枪、剑、戟,被附会上许多神话的、传说的影子,借助天地山川的神灵被赋予了超人的力量,成为战争的关键;飞机、潜艇、生物武器的出现,使战争变得更为残酷;特别是原子弹的出现,使一些人欣喜若狂。丘吉尔得知原子弹试验成功时曾说:火药算得了什么?简直微不足道。电又算得了什么?不值一提。这原子弹才是上天的惩罚。还有人以《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为题进行描绘,并引发了世界性的核武器研制热。当代霸权主义大国如美国,在武器装备上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时代差”的优势,对小国、弱国动辄以武力威吓,这一霸权主义思想的根源就是唯武器论。他们认为,他们的装备质量好,可以随便打赢任何一个国家,而忽视了对战争胜负起到影响作用的战争正义等因素。
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发挥离不开人的创造与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者在阐述人与武器装备的关系时总是强调人对武器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指出,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因为这些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列宁指出,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精神状态决定的。斯大林说过,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毛泽东对于影响战争进程结局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着更为详尽的论述。关于人与武器的关系,毛泽东讲得更为鲜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对人的因素,毛泽东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认为,战争的胜败,主要决定于作战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这是因为战争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是决定作战胜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要变成现实,还必须要经过主观指导能力的竞赛。战争的胜败,除了客观条件的比较外,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是决定的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新中国领导人,在世界性的“恐核症”中,独树一帜地喊出“原子弹是纸老虎”的口号,显示出强烈的自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毛泽东同志又不是唯意志论者,他多次强调,我们必须建设国防工业,自制重武器和高武器,同时设法输入这些武器,以便能有力地进行防御的与攻击的阵地战,这是非常必要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再次谈到武器落后的切肤感受,认为技术不如人,武器素质不如人,是日军得以步步深入、长驱直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加强技术装备以便战胜敌人,成为八路军在抗战新阶段中的严重任务。要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对于核武器也一样,毛泽东一边说“原子弹是纸老虎”,同时又积极督促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加紧研制核武器,增强我国的威慑能力。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飞机和大炮,但是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并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我们将来还要有原子弹,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美、苏造出人造卫星之后,毛泽东又及时指出,我们还要搞人造卫星。这才是正确的武器观:既重视武器的作用又不唯武器论;相对淡化高科技武器效果来强调人的力量;加紧研制拥有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并结合自身的国力国情,立足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最终实现军队人员素质与兵器的现代化。
只有正确的军营兵器文化才能振奋精神,促进军队战斗力的不断提高。如果只承认唯武器论,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一方将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将会一蹶不振,将会停止抵抗。如果这样,也就没有了我军解放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而事实上,兵器再先进神奇,也要由掌握这种先进神奇技术的官兵来掌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得到强化。人与物有机结合首要的是技术与思想作风的结合。有一首歌唱道:“神枪手,为什么神,神在眼中有敌人。”思想要解决为谁练兵,为谁打仗的问题,而技术则是杀伤敌人、消灭敌人的直接手段,对技术应熟练得像使用自己的手脚一样熟练,能够心手相应,随心所欲。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可以从苦练中恢复和培养起来。在高难条件和高难课目的训练中,不仅可以提高作战本领,也可以培养勇敢坚定、不畏艰险的思想作风,形成“以劣胜优”的作战能力。“以劣胜优”强调发挥人的智慧谋略,发挥劣势装备的“长处”,也即发挥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作用。一般来说,技术含量再高的装备在愚昧落后的军队手中也发挥不了作用;相反,有着较高文化素质的官兵对劣势装备也可能改造利用,发挥其最大的能量。
当前,在兵器使用上,我们面临着敌强我弱的现实挑战。其实,在高科技武器面前,大可不必谈“高”色变。邓小平同志曾经非常辩证地说过这样的话,过去我们什么时候是以相等的装备战胜敌人?都是以很劣势的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现代化装备不是没有缺点的,两只脚当然跑不过摩托车,跑不过坦克,但是两只脚方便得很,只要有点小米就行了,坦克、飞机也要“粮食”,一旦卡断了,就不行了……我们总是要立足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人民战争的传统。……并不是有了最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就能解决问题的,不是这样的。如阿富汗战争,苏联在阿富汗有十万最现代化的军队,但是也消灭不了游击队。当然,这并不等于对先进兵器熟视无睹。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们一定要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把装备搞上去,把部队的教育训练搞好,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