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情感释放:诉苦运动

重大情感释放:诉苦运动

仇恨往往能激起人的斗志,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以仇恨作为鼓动士气的手段非常奏效。诉苦运动最早是我军进行阶级教育的一种形式,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曾广泛运用。诉苦即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通过诉苦提高了全体指战员为解放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而英勇奋战的觉悟,同时加强了全体指战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强团结,使部队万众一心,不怕牺牲,群威群胆,英勇杀敌,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1947年东北人民解放军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期间,在西满、南满新收复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站在共产党一边。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前途。

解放军指战员大部分来自农民,他们曾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每人都有一本苦情账。配合土改,进行诉苦,乃是提高指战员觉悟的有效形式。1947年,以诉苦为主要方式的阶级教育在第三纵队开展起来。罗荣桓发现这一经验后紧抓不放,立即组织机关干部下去了解这方面的经验。第三纵队的诉苦,最早是在第七师二十团九连搞起来的。他们结合土改教育,选择了苦大仇深的战士房天静、任纪贞和被俘后参军的“解放战士”罗玉祥,向大家诉说他们入伍前所受的苦难,启发大家回忆各自的苦,然后分班讨论,引导大家都来“倒苦水”“挖苦根”。战士们一面诉苦,一面和蒋介石算老账。“解放战士”也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纷纷检查自己在国民党军队当兵时不知本,忘了本,忘了祖宗父母所受的苦,忘了天下穷人的苦,表示一定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同时,在诉苦过程中,九连还注意调查农村的阶级斗争情况,随时收集材料,充实部队阶级教育的内容。九连在驻地发现一位姓张的佃户有件穿了六七年的破棉袄,棉花没几团,补丁摞补丁。指导员带着破棉袄上了课堂,问大家:“这是谁穿的?地主穿这个吗?”战士说:“地主擦屁股也嫌脏,这是佃户穿的。”指导员又问:“国民党能不能给穷人换这种破棉袄?”战士答:“不能,国民党是地主老财的党。”指导员再次问:“谁给换?”战士答:“只有咱们的队伍能给穷人换破棉袄!”接着,指导员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道理,说明解放军是为穷人争翻身、争解放的队伍。这时,战士赵洪山说,他父亲也是穿这样一件破棉袄,还被警察打瞎了眼睛。想到父亲受气受穷,他伤心得落泪了。指导员叫他当众诉苦,战士们极受感动,一致表示决心革命到底,“为天下穷人换下破棉袄”。

罗荣桓听了详细汇报说,这在部队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解决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问题,是部队政治教育的方向。罗荣桓让政治部起草了关于在部队政治教育中普遍开展诉苦运动的训令,还让《东北日报》于1947年8月26日发表社论《部队教育的方向》。社论指出:诉苦运动是部队教育工作一个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创造。这种群众性的诉苦证明,罪恶绝不是单个地或偶然地发生的。大家来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样的痛苦,都同样受冻受饿受辱挨打,这证明普天之下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的人,一种是受人压迫的人。前一种人经过各种线索的追寻,都归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就是他们的头子;后一种人经过各种事实证明,都归到共产党这里,共产党为人民办事,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领袖。要报仇雪恨,只有和共产党一起,大家联合起来打倒蒋介石。经过推广和引导,诉苦运动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47年9月28日,毛泽东亲自修改并向全军批转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进行诉苦运动的经验。随着广大指战员阶级觉悟的空前提高,各部队因势利导,开展群众性的练兵运动,号召大家“磨刀杀敌”“复仇立功”,学好五大技术和“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提高杀敌本领,准备随时投入战斗。诉苦和群众性大练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战斗力,为即将到来的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准备了一支精锐的大军。

在抗美援朝时期,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教育是诉苦运动的又一发展,通过仇视教育,揭露美帝国主义侵华之心不死,使官兵认识到,美国侵略朝鲜的同时,出动海军第七舰队侵占台湾和台湾海峡,极力把侵朝战火引向中国东北边境,扬言鸭绿江不是“两国的分界”,旨在走日本老路,先侵略朝鲜、台湾,后侵略全中国;同时使官兵认识到历史上的美国就是帝国主义,自184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开“治外法权”和“利益均沾”的侵略先例以来,一百多年间对中国从未停止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仅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就给蒋家王朝6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仇视教育在中国民众面前勾勒了一个美国形象,如美国是中国人民的死敌,“是打劫起家的两头蛇”,“是中国人民的吸血鬼”,美帝的侵略是“伪善”的、“杀人不见血的”侵略,因此,美国“是我们中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最凶恶的敌人”。“作为帝国主义侵略阵营的魁首”,美国是“世界上最反动的!最野蛮的!最富于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屠杀人类的老窝”,因此,它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民的最凶恶的敌人”,是“世界的反动中心”,从而激起了志愿军战士对美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和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

实际上,虽说诉苦运动起于1947年我人民解放军所进行的解放战争时期,但通过诉苦来激发战斗精神却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同时,不仅在中国有通过诉苦激起官兵对压迫阶级的仇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外一些国家也非常重视仇恨对于战斗力的激发作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使美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走上众议院的演讲台,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向日本宣战的演说。当时,在美国各地,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收音机旁,倾听他的演讲,复仇之火在每个美国公民胸中越烧越旺。美国舆论界代表了当时的民意:这个仇必须报!然而,在1941年秋的民意测验中,竟有74%的美国人不愿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美国的母亲们不愿儿女把命丢在战场上。而正是“珍珠港事件”激发起美国民众的复仇之火,燃起了士兵们的战斗豪情与壮志。

古人认为:“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圣意坚决,则将士之意自倍”。《孙子兵法·作战》写道:“故杀敌者,怒也。”(张预注:“激吾士卒,使上下同怒,则敌可杀。”)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指出:再没有什么比复仇心更能激起军队的斗志了。

通过仇恨激发士兵战斗精神在中国古代不仅有精辟论述,而且也有广泛应用,成就了不少的辉煌战例。战国时期,秦赵邯郸之战前,赵国统治者利用秦军长平坑杀赵军降卒的惨祸激励臣民的同仇敌忾之气,造就了全国上下决心与秦国拼死作战的有利态势,为赵国取得作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有,努尔哈赤在起兵攻打明朝前,曾以“七大恨”来煽动民族仇恨情绪作为战前鼓动手段,激励将士。所谓“七大恨”是:(1)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2)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4)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5)叶赫由于得到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6)明朝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七大恨”反映了满族对明朝的愤恨,成为讨明檄文。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是利用女真人的民族情绪,把女真人的不满引向明朝,并借对明战争的掠夺,以缓和后金本身的社会矛盾。发布“七大恨”是后金汗努尔哈赤把战略目标由东向西转移的标志,也是他的兵锋由统一女真各部转移到指向明朝的标志。依靠这种报仇雪恨的情感再加上正确的指挥,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一战中以弱胜强,打败明军,奠定了大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