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主义文化:孤立战略
大家都对英国比较了解,当前的英国是个典型的结盟型国家,政治、经济上紧紧依赖欧盟,军事上依靠美国人领导的北约。殊不知这么一个典型的结盟型国家,在战略上却曾经实施过100多年的孤立战略。这是由英国的均势主义文化底蕴所决定的。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上的联系。英伦三岛位居欧洲大陆一角,英吉利海峡把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隔离开来,这使英国人的心态与欧洲大陆国家人民的心态有所不同。然而,英国又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国家,其人文结构总体上没有脱离欧洲文化框架,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在立国之前和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英国的战略舞台是在欧洲。英国王室虽然身居英伦三岛,但心系欧洲大陆,为了谋求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时常主动卷入欧洲诸邦之间的争斗。然而,欧洲大陆接二连三的战争,不仅使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战死欧陆疆场,国库日益空虚,而且还使英伦三岛常常遭受欧洲诸强的入侵和蹂躏。
英国人逐渐意识到欧洲大陆的均势是对英国人最有利的。当英吉利人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意识之时,摆脱欧陆诸邦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纷争,专注于自身事务,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渴望。他们力图以英吉利海峡为天然屏障,阻止大陆强敌的可能入侵。在对外战略制定过程中,民族国家的生存或自我求存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到英国,就是如何确保英伦三岛不受欧洲大国的任何威胁。为此,英国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均势文化,即欧洲任何一国不能强大到在国际事务的安排上处于对其他国家的绝对支配地位,欧洲任何一国的过于强大,都有可能对英国构成安全上的威胁。具体来说,英国在战略上要能确保欧洲大陆大国之间的势均力敌和互相牵制,遏制潜在大国的兴起,使之无法对英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英国要将实力砝码投到欧洲均势中力量较弱的一方,充当平衡者,必要时通过物质、金钱支援,扶持欧洲的中小弱国,与任何企图独霸欧洲的国家做生死搏斗。确保本国的生存权利,是英国在立国之初国家利益的集中表现,也是英国在战略选择上的根本出发点。
随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以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人的视野逐渐从欧洲扩大到海外,其国家利益的内涵因逐渐注入的海外利益而得到拓展和丰富。英国不是开拓殖民地最早的国家,但在殖民地掠夺中后来居上,到19世纪下半叶成为西方列强中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在弥补英国本岛资源不足,充当英国商品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英国日后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和建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重要物质保障。尽管英国的海外利益不断扩大,但在战略上英国仍没有摆脱传统的均势文化影响,只不过在名称上与过去稍有差别,即所谓的“光辉孤立”。它与英国对欧奉行的传统均势战略在战略目标上是一致的。英国对欧洲的战略传统,是通过均势保持欧洲列强的相互制衡,避免出现一个危及英国自身利益的霸权。而“光辉孤立”战略则尽力避免在和平时期与欧洲大陆国家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目的是使英国在平时免受预先盟约的束缚,确保自己的行动自由。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至整个8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基本上为俾斯麦的结盟体系所主宰,它使欧洲国际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无虞于可能来自大陆的威胁,作为一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英国在战略上可以一如既往对欧洲奉行那种实质上基于均势的“孤立”政策;从另一个角度看,英国在战略上做出这一选择,又与其发展殖民地利益的要求相一致。作为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全世界拥有大量战略利益,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新一轮殖民地掠夺过程中,唯有与其他国家不缔结同盟,才能避免卷入列强冲突,进而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维护好殖民地利益。当然,英国的“孤立”战略,也绝不是人们从表面上理解的那样,是完全意义上的卓然孤立或与世无争;相反,英国的孤立是自觉的孤立,是有选择的孤立。当国家利益遭到威胁,或欧洲大陆出现霸权时,英国决然不会撒手不管;相反,它会积极而主动地与欧洲大陆国家结成程度不同的联盟,以维护自身的安全。英国在历史上与葡萄牙结盟反对西班牙,与欧洲国家一起反对路易十四,与封建君主国家结盟反对革命法国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自19世纪中叶英国逐渐成为西方霸主以后,英国的本土安全和海外发展双重利益没有从根本上遭到损害,英国政府在战略上也就没有偏离均势条件下的孤立政策轨道。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02年的英日结盟。19世纪末,美、德、法等国逐渐崛起,欧洲国际体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直处于霸权地位的英国遇到了强有力挑战。在综合国力上,美国后来居上,其工业总产值在1890年首次超过英国,英国从此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由于工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渐陈旧落伍,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日益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在殖民地问题上,英国受到德、法、俄等国的严峻挑战。尤其是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利益受到列强挑战表现得尤为剧烈。自从1840年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英国不仅逐渐占据了对华贸易的垄断地位,而且在势力范围上也攫取最多。英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要通过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以确保英国在华利益不受损害。然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纷纷跃跃欲试,企图在新一轮的掠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股掠夺风潮中,英国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国家:一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二是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导致向西扩张受挫而将战略重点东移的俄国。甲午战争后,日本趁机攫取中国辽东半岛,俄国联合德国和法国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英国因不愿为俄国火中取栗作壁上观,结果,俄国乘虚而入。1897年12月,俄国将军舰开进旅顺口,向中国提出租借旅顺和大连等要求。俄、德的要求使得一贯享有在华利益最多的英国陷于被动境地。但同时由于英国战略上对欧洲各国一直采取“孤立”政策,在欧洲国际体系中游离于各种联盟之外。因此,相比于其他国家,英国在“危难”时不能得到他国的政策呼应,在远东独力难支。
其实,在远东危机出现以前,英国内阁就因列强争夺殖民地危机而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何种选择产生过分歧,焦点是如何看待英国对欧现行的“孤立”战略,这一政策对英国应付世界局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远东局势的恶化,加剧了英国政府的战略大讨论。以殖民大臣张伯伦为首的“放弃派”认为,英国在欧洲奉行的“孤立”政策,已使自己在与俄国和法国的殖民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他指出:英国过去从“孤立”政策中得益匪浅,“我们不愿承担责任,同时又很乐意沾他人之光。我们用这种方法摆脱了纠缠不清的同盟,避免了许多危险……只要欧洲其他大国也各谋其利、各行其是,我们奉行的——坚持奉行的政策毫无疑问对我国是正确的政策”。“但是,最近若干年风云变幻,一个新的形势已经出现……所有欧洲强国都已结为同盟,只要我们处于这些联盟之外,只要我们为众人所嫉妒,只要我们终究会与众人发生冲突,我们就会随时面对一个强大的列强联合,以至于最偏激、最鲁莽的政治家也不能不带着某种不安感而苦思对策。”张伯伦认为,在欧洲其他列强垂涎三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问题上,英国应该当仁不让,不仅要在非洲应付法国人,而且要在远东与俄国人一争高下。鉴于英国的实力已衰落,面临的形势已非常严峻,英国要想应付俄国在远东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唯一的办法是与日本尽弃前嫌,缔结同盟。不然,在法俄同盟的攻势面前,英国的殖民利益将丧失殆尽。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1902年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大英帝国在战略上放弃了100多年来坚持的传统不结盟政策,走上了结盟之路。
信守均势主义文化者认为,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都拼命地扩充自己的实力,谁都无法获得明显的优势,这样就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国际上追求自己的国家最大利益,而无意之中就等于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例如,为了反对路易十四的霸权,在1886年,所有欧洲的列强都参加了反对法国霸权的奥格斯堡同盟。此后在1889年,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之间爆发了战争,奥格斯堡同盟经过9年的苦战,终于遏制住了法国不断扩张的势头,从而使欧洲大陆重新回到了均势状态。此后的两个多世纪里,欧洲大陆所发生的战争,都是围绕着维持和打破欧洲大陆的均势进行的。
而在此战略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孤立战略的实质,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尽可能地远离战争的骚扰。在历史上,美国也曾实施过孤立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不愿意参战,而对战争双方都供应物资。这种情况直到法国灭亡,德国大举进攻英国时,美国才意识到一旦英国陷落,那么德国的侵略目标一定会指向美国,直至这时候,美国才宣布愿意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向世界上抵抗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国家出售和租借武器。日本袭击珍珠港,直接促成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孤立战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中立战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国家有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爱尔兰和土耳其。在美洲,强国中只有阿根廷一国一直保持中立。这些国家,为了保全其利益,不愿意卷入冲突的任何一方,同时对同盟国和法西斯集团保持友好关系,避免了战火祸及其身。